“大黄救人无功,人参杀人无过”——中医辩证施治的经典案例

中医上流传一句话:“大黄救人无功,人参杀人无过”,这句话是从何而起的呢?

大黄,味苦,性寒。归脾、胃、大肠、肝、心包经。泻下攻积,清热泻火,凉血解毒,逐瘀通经,利湿退黄。

“大黄救人无功,人参杀人无过”——中医辩证施治的经典案例

大黄有“药中张飞”之称,是苦寒泻下的药,药力峻烈,故别名“将军”,用处颇多。大黄应用得当能救人性命,但即使救人性命,大家也不认为是大黄的功劳,所以说大黄救人无功。

“大黄救人无功,人参杀人无过”——中医辩证施治的经典案例

人参,味甘、微苦,性温、平。归脾、肺经、心经。补气,固脱,生津,安神,益智。

“大黄救人无功,人参杀人无过”——中医辩证施治的经典案例

人参是贵重的滋补之品,但是一旦应用不当同样会取人性命,但一般人只知其利不知其弊,即使因为应用不当而致人死亡,也不认为是人参的过错,所以说人参杀人无过。

“大黄救人无功,人参杀人无过”——中医辩证施治的经典案例

清朝年间,医界盛行“温补派”的治疗方法,治病用药不考虑病人体质,仅仅靠着几张温补的方子,用来医治不同人的疾病,方里往往十有九味是参、附、姜、术、茸、熟地等竣补辛热品,结果药证相逆,杀人无数。

面对这种情况,当时大医家徐灵胎郑重地指出:医家要实事求是地诊断病情,用药要十分慎重,一定不可以不分青红皂白,一味地温补。

他又在《人参论》里告诫人们:“天下之害人者,有破其家而未必杀其生者,有杀其生而未必破其家者。先破其家后杀其生者,人参也!”意思是绝对不要认为人参有起死回生之效就随意服用,一来因为人参的贵重,用多了对病人家庭造成经济负担,这就是“破其家”;二来因为人参的使用不当会导致病人死亡,这就是“后杀其生”。

这句话深刻地揭示出:即使是人参这类的滋补药,使用不当也会损害健康。

清末著名伤寒学家郑钦安称:“病之当服,附子、大黄、砒霜皆是珍珠。病之不妥服,参、芪、鹿茸、枸杞,都是砒霜”。这其实就客观的说清楚了中医辨证论治的重要性,与药草本身无关。

“大黄救人无功,人参杀人无过”——中医辩证施治的经典案例

公元545年,梁武帝因病发烧,食不甘味。朝廷御医竞相献方,武帝最终决定服用大黄泻热。但太医姚僧垣诊脉后,认为梁武帝已达八十高龄,脏腑皆虚,腹中虽有积热,但不应该轻易使用峻快的大黄,这样容易伤及伤及正气。武帝自认为对医术有所了解,并不以为然。

“大黄救人无功,人参杀人无过”——中医辩证施治的经典案例

梁元帝登基后,一次腹中痞满,胀痛不舒,不思饮食,召朝廷各位太医讨论治疗之法。群医都认为梁武帝曾经因为服用大黄而导致病重的,力主不轻言泻下,宜平缓之药宣通。

姚僧垣力排众意,他认为梁元帝脉象洪大而实,应指有力,加之伙食不进,胃脘痞满,是因为腹中宿食不化所导致的,因此建议其用大黄荡涤占据、推陈致新。梁元帝决定听取姚僧垣的话,服药后果然排尽宿食,痞满腹胀之疾即刻消散。

此外,清朝乾隆皇帝活了89岁,在位60年,传说乾隆皇帝有自己的一套养生方法,那就是持续服用少量的大黄,以“推陈至新”,因此即乾隆晚年,身体依然“老而不瘀”。

“大黄救人无功,人参杀人无过”——中医辩证施治的经典案例

脸上长包、皮肤长疮、口疮、口臭等,便是湿热体质的人体内臃滞欠亨所造成的。符合此症状者便可以采用恰当的大黄,由于大黄具有活血化瘀、清热解毒、促进新陈代谢的作用。

中医用药一定要先咨询专业医师,然后按照个人体质挑选合适的剂量。虚寒体质之人不宜服用大黄,妊妇及月经期、哺乳期慎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