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什么完美,中国女性只想强大

学贯中西的文学大师林语堂,对女性有一种迷之崇拜。

“女人懂得人生,而男人只知理论。”

他不介意做女人,“若为女儿身,必为木兰矣!”这个木兰,来自他在1938年出版的长篇小说代表作《京华烟云》。

民国女子姚木兰,满足了大师关于理想女性的所有想象。

她有多美?她是“万众注目的中心,美如满月,以前没见过她的男男女女,见其美貌都为其咋舌。”

她还冰雪聪明、善良宽厚、活泼浪漫、机智勇敢......你所能想到的各种矛盾品质,造就了一个雌雄同体的姚木兰。

小时候看《京华烟云》,只顾惊叹木兰的完美;中年以后再读,才领悟到她的高光时刻,恰恰来自人生中的缺陷。

“万物皆有裂痕,那是光之来处”,木兰最美的地方,就是她面对裂痕时的强大。

2.

10岁的时候,木兰在躲避义和团逃难途中和家人失散,落入拐子手中。曾家机缘巧合地把她解救了出来。她从此认识了曾家的公子荪亚。

姚家和曾家都是大户人家,门当户对。她和荪亚两小无猜,订婚是水到渠成的事儿。

同时,她认识了孔立夫,一个家境贫寒,头角峥嵘的少年。他俩一见如故,使木兰“真正感觉到自我个人的独立存在,为生平所未有”。

最终木兰还是选择了荪亚。

她的顺从,让许多人非常想不通,也据此来质疑木兰的独立自由品性。别忘了那还是女人需要裹脚的时代,“谈恋爱”可是一件新鲜事。

木兰知道,随和的荪亚会是一个好伴侣,她可以报救命大恩,婚事又能得到两家长辈的祝福。


要什么完美,中国女性只想强大



她是道家的女儿,深受父亲的影响,相信顺应天命,她坦然接受了命运的安排。

立夫没有成为木兰的爱人,却做了她终身的知己,夫复何求。

顺其自然,是一种生活的哲学;知道自己要什么,不患得患失,就是内心强大的一种表现。

3.


木兰被动,但是并不消极。没有跟最爱的人在一起,亦决定要开启丰盛人生。她首先要做一个好媳妇。

母亲家教严明,从小狠抓木兰的持家能力。这个天然的道家女儿,成了称职的后天儒家媳妇:她把一大家子的繁琐事务管得头头是道,明事理,通世故。

但是,“活泼如一条小溪”的木兰,毕竟不能太委屈自己烂漫的天性。她喜欢和荪亚携手出门游逛,享受在外面下馆子的时刻。

这种“不规矩”,颇让公公婆婆烦恼。鬼机灵的木兰就时不时拉上婆婆一起出门,找机会介绍公公看电影,让他们无话可说。

满清政府灭亡的时候,她和荪亚都很高兴,一冲动就拿起剪刀把头上的辫子剪了,结果被公公骂了一顿。

在新旧交替的时代变革之际,他们也满怀憧憬,谈起生活的志向。

木兰的理想生活是与荪亚当一对渔夫渔妇。荪亚叫她“妙想家”,木兰就叫荪亚“胖子”。这两个昵称延续终身。

“这一对小夫妻很幸福快乐,远非木兰的始料所及”。


要什么完美,中国女性只想强大


在木兰身上,林语堂完整地投射了自己的婚姻爱情观,“我们现代人的毛病是把爱情当饭吃,把婚姻当点心吃。用爱情的方式过婚姻,没有不失败的。把婚姻当饭吃,把爱情当点心吃,那就好了。”

得到的才是最好的,木兰用心经营婚姻。内心强大的人,都活在当下。


4.


少年和青年时代的幸福,宛如过眼云烟。转眼“人到中年万事休”,女神也不能免俗。

木兰上有老下有小。一时间,父亲离家出走,母亲去世,公公去世,家里各种鸡毛乱飞,全靠她这个中年妇女,双手支撑。

本来只求一家人平平安安,她的人生却再一次因为历史事件而转弯。这一次,痛彻心扉。

1926年,木兰的大女儿阿满参加了反对军阀政府的学生游行,在镇压中牺牲了。史称三一八惨案。

这是木兰一生中最大的打击。她终日默默无语,晚上就躲着人哭泣。中年人,习惯了自己安慰自己。

等哀痛慢慢钝化,又出现了一个坎。一向“老实”的荪亚拈花惹草了。这个四十岁的男人,对认识不久的年轻女子说:“我的太太是一个‘旧式妇女’”。

这个“旧式妇女”约见了第三者。那天,自从女儿死后就荆钗布裙的木兰,换上了一件鲜艳的蓝色旗袍,一流的布料和剪裁。

“她的腰细,头发漆黑而浓厚,两眼似秋水般明丽,双眉画入两鬓”。

“她看来太年轻,和荪亚并不相配”。

年轻女子立刻懵了,这哪里是一个“乡下旧式太太”?她比所有大家闺秀都登样。

见面后木兰乘胜追击,给第三者写了一封信,不卑不亢,入情入理。


要什么完美,中国女性只想强大



首先,含蓄地暗示夫妻是一个整体。“夫妇间之关系,都不可以与外人言”。

其次,表达对年轻女子陷入情网的理解。

“余知热情为何物,亦曾为热情所苦”。最后,要求她挥利剑,斩情丝。“我尚有一子一女,余纵不为身谋,亦不得不为子女之家庭与前途着想也。”

这段话,即使放在今天,恐怕也不过时。最后,年轻女子知难而退。在这场婚姻保卫战中,木兰完胜。

不离婚不等于将就。木兰放弃了村妇的朴实作风。她用心打扮,精心烹调,一心一意地给婚姻生活增添情趣,把日子过成了一首诗。

张爱玲说,“生活是一袭华美的袍,上面爬满了虱子”,林语堂的版本是这样的,男女要“能熨平婚姻的衣服上的皱痕,每天随晨光俱来的,又是一件新衣服”。

内心强大的人,才能找到妥协和坚持之间的平衡,妙手缝补生活的袍子。


5.


古有花木兰替父从军,保家卫国。为什么林语堂把这个千古奇女子的名字给了自己最心爱的女主角?

因为姚木兰从小就想做一个男孩子,“最好我自己是男孩子”。

当初的雄心壮志,仿佛都湮灭在日复一日的奔忙里。但是时代的巨轮,碾压了她的小日子。

她的女儿为爱国而死。当日寇入侵的时候,她的儿子阿通又要求参军。

在这以前,她的童年好友曼娘,一个最传统的寡妇,在日寇扫荡时被侮辱致死。生前,她说过这样一句话,“不管中国愿不愿打,中国是不得不打了”。

连一个不问世事的妇人都有这样的志向,木兰又岂不知,国家的存亡,系于这一刻?

面对唯一爱子的报国之志,木兰脸上流着眼泪说,“好,去吧!”

这是一个中年女人最坚强的一刻。

她和荪亚带着家人汇入逃难的洪流当中,一路听着悲壮的歌声,“山河不重光,誓不回家乡”,她心怀激荡。木兰个人的命运,就这样跟民族的命运牢牢连接在一起。

至此,我们在《京华烟云》里看到了风花雪月、儿女情长,更目睹了时代变革和家仇国恨。

木兰是不是完美,已经不再重要。要什么完美?中国女性只想强大。

足够强大,她们才可以在时代洪流席卷而来的时候,站稳脚跟,生生不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