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茶聖」陸羽齊名,一首茶詩千古絕唱,道出七種人生境界!

陸羽因為一部《茶經》,被譽為“茶聖”,他不僅是茶界的權威,在尋常百姓家,也有不小的知名度。

在茶界中,還有一位與茶聖陸羽齊名,被譽為“茶仙”,他叫盧仝(tóng),自號玉川子,其本身也是一名詩人和文學家。如果說張若虛的一首《春江花月夜》孤篇壓全唐的話,盧仝的《七碗茶》可謂是茶詩中的頂峰之作。

當然,《七碗茶》並不是獨立的一首詩,而是盧仝的七言古詩《走筆謝孟諫議寄新茶》中重點的一部分,下面請欣賞此詩。

與“茶聖”陸羽齊名,一首茶詩千古絕唱,道出七種人生境界!

日高丈五睡正濃,軍將打門驚周公。

口雲諫議送書信,白絹斜封三道印。

開緘宛見諫議面,手閱月團三百片。

聞道新年入山裡,蟄蟲驚動春風起。

天子須嘗陽羨茶,百草不敢先開花。

仁風暗結珠琲瓃,先春抽出黃金芽。

摘鮮焙芳旋封裹,至精至好且不奢。

至尊之餘合王公,何事便到山人家。

柴門反關無俗客,紗帽籠頭自煎吃。

碧雲引風吹不斷,白花浮光凝碗麵。

一碗喉吻潤,兩碗破孤悶。

三碗搜枯腸,唯有文字五千卷。

四碗發輕汗,平生不平事,盡向毛孔散。

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靈。

七碗吃不得也,唯覺兩腋習習清風生。

蓬萊山,在何處?

玉川子,乘此清風欲歸去。

山上群仙司下土,地位清高隔風雨。

安得知百萬億蒼生命,墮在巔崖受辛苦!

便為諫議問蒼生,到頭還得蘇息否?

——《走筆謝孟諫議寄新茶》


在這首長詩中,盧仝交代了作詩的前因後果,從孟諫議送新茶給其品嚐,到自己喝了一碗又一碗茶後的感悟,最後抒發自己悲憫茶農辛苦採茶的情感。其中對於七碗茶的描繪最為世人所稱道。

南宋傑出的愛國詩人楊萬里曾經對盧仝的《七碗茶》做過一段點評:

東坡《煎茶》詩云:

“枯腸未易禁三碗,臥聽山城長短更。”

又翻卻盧仝公案

仝吃到七碗,坡不禁三碗。

盧仝七碗茶與蘇軾三碗茶的對比,體現盧仝對茶的情感之熱烈。

另一位名家周珽點評此詩連用七個“碗”字,而在“六經”中沒有“碗”字,認為其詩膽很大。

與“茶聖”陸羽齊名,一首茶詩千古絕唱,道出七種人生境界!

其實,世人喜歡盧仝的《七碗茶》全在於自己感悟的意境,盧仝的詩明面上寫的是飲茶的感覺,實際上卻是在道盡人生。

一碗喉吻潤

與“茶聖”陸羽齊名,一首茶詩千古絕唱,道出七種人生境界!

第一碗茶下肚,唇齒之間留下茶葉的清香,喉嚨也被滋潤了。這不僅是因為有水的緣故,還有茶葉生津的功效。

人生在世,物質需求首先是第一位的,沒有實現溫飽,談任何理想都是空論。在馬斯洛的需求理論中,最低級的一層即對於生理上的需求,吃飯、喝水這些都是。所以第一碗茶,體現一種生理上的滿足感。

兩碗破孤悶

與“茶聖”陸羽齊名,一首茶詩千古絕唱,道出七種人生境界!

第二碗茶入口後,原本茶中的一點苦澀感已經悄然失去,心中暢然。即使自己一個人品茶,喝到第二碗也會產生“對影成三人”的感覺,茶本身已經成為品茶者的一位知心朋友。

人在社會中滿足最基本的需求後,他還需要來自他人的關懷,包括朋友、親人等。所以第二碗茶實則是人生中對於友情的需求。

三碗搜枯腸,唯有文字五千卷

與“茶聖”陸羽齊名,一首茶詩千古絕唱,道出七種人生境界!

飲茶第三碗,思維開始活躍,腦中所思、心中所想希望能夠一吐為快,利用生平學習與閱歷,留下一篇篇文稿,所以叫“搜枯腸,唯有文字五千卷”。

第三碗到了人的精神需求上,人不僅需要啤酒和炸雞,還需要詩和遠方,文字的創作者同時也是精神食糧的播種者。這裡既體現人生的精神需求,也體現一種精神的創作渴望,訴求在某種意義上是創作渴望的動力因。

四碗發輕汗,平生不平事,盡向毛孔散

與“茶聖”陸羽齊名,一首茶詩千古絕唱,道出七種人生境界!

第四碗茶(小編本人沒有喝過)後,身上開始出汗,因為茶有一定的刺激性,而且茶水溫度較高,所以人會自然的出汗。

“平生不平事”,大部分人的一生都不是順風順水,會遇到種種令你感到不高興的事情,“盡向毛孔散”,以一種豁達的態度去面對,就好像網絡流傳的那句名言“天空飄來五個字,這都不是事。”

六碗通仙靈

與“茶聖”陸羽齊名,一首茶詩千古絕唱,道出七種人生境界!

出完汗還要再喝一碗,就會達到“靈”的境界。“靈”是一種高妙的狀態,所謂“心有靈犀一點通”。此時的你,身心與自然合二為一,彷彿能夠與神對談交流。

其實這裡有道的意味,在《莊子》首篇《逍遙遊》中,作者認為,只有忘卻物我的界限,達到無己、無功、無名的境界,無所依憑而遊於無窮,才是真正的“逍遙遊”。第六碗茶喝完後,距離道也就不遠了。

七碗吃不得也,唯覺兩腋習習清風生

與“茶聖”陸羽齊名,一首茶詩千古絕唱,道出七種人生境界!

到了第七碗茶,茶仙盧仝不敢再喝,因為茶喝多了,人也是會醉的,“唯覺兩腋習習清風生”是一種醉的狀態,但從另一個角度來看,這時候正是達到一種“忘卻物我...無己、無功、無名”的最高“逍遙”境界。

得道而羽化昇仙,脫離凡塵,是古代先賢聖人畢生追求的夢想,盧仝以第七碗茶來形容這個至高境界,實在是精彩。

國學大師王國維曾經以古詩來形容人生的三境界,殊不知早在唐朝時期,一位茶仙已經用其對茶的七種感悟,參禪得道,悟出人生的真諦!

與“茶聖”陸羽齊名,一首茶詩千古絕唱,道出七種人生境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