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文學之美遠不止唐詩宋詞

演員林青霞說:“蔣勳是我惟一的偶像,半顆安眠藥。”

作家張曉風稱蔣勳為“臺北風流人物”,並這樣評價:“蔣勳善於把低眉垂睫的美喚醒,讓我們看見精燦灼人的明眸。善於把沉啞喑滅的美喚醒,讓我們聽到恍如鶯啼翠柳的華麗歌聲。”

讓我們跟隨蔣勳一起,

感受千年的文學之美,

感受詩意與情思,

以文學特有的意境,

觀照當下人們的內心世界,

重拾對美與生命的感動。

文學之美時而浪漫溫暖,使人超然於簡單的生活之上,掙脫現實的糾葛;時而傷感落寞,通過對傷痛的悲憫,使人反觀內心深處,獲得靈魂的淨化。

蔣勳先生將中國文學史上的經典作品一一細細解讀,將文學內在的力量呈現於世人面前,古典情懷與現代感悟彼此映照,為讀者帶來美的感動。

在娓娓的講述中,文學有如照進現實的一道光,彌合了世界與內心的縫隙,成就更加豐盛的自己。

中國文學之美遠不止唐詩宋詞

詩像一粒珍珠

詩很像一粒珍珠,它是要經過琢磨的。我們的口腔、舌頭、牙齒、嘴唇在互動,像蚌殼一樣慢慢、慢慢磨,磨出一粒很圓的珍珠。有一天,語言和文字能夠成為一首華美的詩,是因為經過了這長期的琢磨。

——《蔣勳說唐詩》

唐代是中國詩歌的盛世。才華超卓而風采各異的詩人紛紛登場,呈現出令人沉醉的生命意境。唐詩的迷人在於豐富,有發亮的激情,有纏綿的幽思,有昌盛時代的張揚,有繁華過後的悵惘,帶著我們回到真實的世界,去感受美,去構築私人的文學空間。

《蔣勳說唐詩》一書,既是在講文學之美,也是在講自己的生命情懷。珍視每一個個體的存在,珍視不同個性的美,珍視自由意志的價值,這些寶貴的經驗,都是唐詩留給我們的財富。

中國文學之美遠不止唐詩宋詞

詞是視覺性非常高的文學形式

一位文學史家有一個很有趣的描述:宋詞像一種織錦,把很多不同顏色的線編織在一起,而唐詩像是單一的線的串連。用編織、彩繪去形容詞,我想是因為它常常會有各種不同的視覺效果和感官效果顯露出來。

——《蔣勳說宋詞》

“詞”並非始於宋代,卻與宋代的文化品質渾然天成。有淺吟低唱,有大江東去,有柔腸粉淚,有家國愁思,美有不同的面孔,卻未必要分出高下。

在《蔣勳說宋詞》裡,不僅講宋詞本身,也講宋詞的來路與根基。嘗試以一朵花或一枚雪片的姿態體會宇宙自然,在柔性與烈性之間遊刃有餘,與宋詞之美結一段善緣。這種美不僅存在於文字或音韻當中,也存在於古今共通的情感以及揮之不去的鄉愁裡。

中國文學之美遠不止唐詩宋詞

文學是照進現實的一道光

有時候我會問自己:為什麼要讀一首詩?在現實生活這麼多的壓力下,文學扮演了什麼樣的角色?文學不是現實。

文學是照進單調貧乏的現實生活的一束陽光,注入一種嚮往,這與現實生活無關。

一部文學作品可以流傳上千年,是因為當中有一個生命讓我們覺得親近,好像身邊的朋友。閱讀的時候,可以感受到他們的喜悅、哀傷、孤獨、希望,這是文學最大的力量,也是文學在人類文明中所扮演的不可或缺的角色。

——《從〈詩經〉到陶淵明》

在《蔣勳說文學:從到陶淵明》、《蔣勳說文學:從唐代散文到現代文學》兩冊中,蔣勳先生憑藉深厚的美學功底及對現實生活的敏銳洞察,以平實的語言將《詩經》至現代中國文學中的經典作品娓娓道來,以文學特有的意境,觀照當下人們的內心世界,幫助大家重拾對美與生命的感動。

《詩經》的初民情懷,《楚辭》的南方激情,漢樂府的田陌市井,《古詩十九首》的文人憂思,魏晉文學的自在奔放,陶淵明的悠然恬淡,韓柳文章的質樸自然,《遊園驚夢》的夢幻純真,《紅樓夢》的青春與孤獨,張愛玲的荒涼悽豔,沈從文的平和沖淡……千年的文學之美、詩意與情思,經由蔣勳先生細緻入微的解讀,被賦予了新的生命。

美是無處不在的

在蔣勳先生眼中,美是無處不在的:花朵的綻放是美,花朵的凋落是美,“一枝紅豔露凝香”是美,“梨花一枝春帶雨”是美,繁華是美,蒼涼是美,收穫是美,遺憾是美,真是美,善是美……美常常凝結在具體的實物當中,也作為精神底色流傳於世間。

美並無定法,感受美、認識美卻有路可循。美不僅帶來感官上的觸動,也是歷練生命、豐沛情感、釋放思想的動力。《美,看不見的競爭力》一書,涵蓋7篇文章,包括《美,看不見的競爭力》、《山水合璧:從說起》、《生命裡的善與美》等,在充塞著聲音、色彩與形體的世界,為讀者指畫一條通向美的小徑。

美潛伏於每個人的生命當中。

珍重美,也就是珍重自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