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道外」戲園子:四大名旦全來過,師勝傑7歲在這登台

“老道外”戲園子當年有多牛?

四大名旦全來過師勝傑7歲在這登臺

如今“老道外”正在申請“中國曲藝之鄉”

“老道外”戲園子:四大名旦全來過,師勝傑7歲在這登臺

四大名旦來哈都登上過“老道外”的舞臺(資料片)

“老道外”戲園子:四大名旦全來過,師勝傑7歲在這登臺

遊客在中華巴洛克文化旅遊區看文藝表演。生活報記者張清雲攝

“老道外”戲園子:四大名旦全來過,師勝傑7歲在這登臺

市民在聽相聲(星熠社提供)

生活報記者王曉晨

九月多位藝術家去世。其中,評書表演藝術家單田芳和相聲表演藝術家師勝傑都與哈爾濱這座城市淵源頗深。師勝傑老師7歲隨父親在哈爾濱老道外登臺演出,單田芳老師兄妹8人,有5人生活在哈爾濱,母親生前曾擔任過哈爾濱市曲藝團業務團長,唱過大鼓書,活躍在老道外的舞臺上。

都說“老道外”濃縮了哈爾濱這座城市的歷史,“老道外”的舞臺曾有多繁華?近日記者採訪了一些“老哈”,聽他們講“老道外”那些年戲園子的往事。

袁闊成曾在“北市場”說書劇院裡有專人遞手巾把

被譽為哈爾濱“城市文化生活學者”的王作儉先生,對哈爾濱獨特的歷史文化、建築變遷有著深入的瞭解,說起“老道外”的過往,他滔滔不絕。他介紹說,“老道外”是哈爾濱市道外區的一部分,稱其“老”,是因為現在的道外區是過去的道外區與太平區合併形成的。但最有歷史意義和研究價值的,還是原來的那個“道外區”,哈爾濱人都習慣把那個區域稱為“老道外”。

據史料記載,哈爾濱開埠之初只有南崗、道里、道外三個區,而前兩個區基本是外國人的居住地,只有道外區聚集的都是中國老百姓,闖關東的、做買賣的外地人都到這裡“安營紮寨”。“老道外”的娛樂場所——戲園子,在當時的哈爾濱是最多、最有名的。

哈爾濱歷史的研究者劉德基曾在《老道外史話》中介紹,早在1916年,道外商民集資在北三道街建了一個“暢敘樓”,是當時最大的娛樂場。南十六道街上有新樂、華樂、安樂三大舞臺……豐潤六道街上的中央大舞臺、北三道街的新舞臺、正陽頭道街的同樂舞臺也相當有名。中央大舞臺大多演的是京劇,新舞臺大多演的是評劇,上世紀五六十年代,許多全國著名的表演藝術家來哈演出都登上過道外的舞臺。

而老道外北市場街市曾經的繁華令人驚歎。據記載,拉洋片的、變戲法的、打把勢的、耍猴的、演雜技的、演皮影戲的、說相聲的、唱大鼓的、說評書的、拉京胡的、唱京戲的……無一不有。劉德基在《老道外史話》裡這樣描述到:聽相聲的觀眾非常之多,最有名的是馮瞎子馮振生和他的兒子馮大全。書館裡說書的則喜歡講《三國》、《西遊》、《水滸》等,觀眾一邊聽書一邊喝茶,還有遞手巾把的,自在逍遙。著名評書演員袁闊成和孫闊英都曾在“北市場”說過評書。來這裡聽書看戲的闊綽人常常一坐就是一天。

年近七旬,一直生活在“老道外”的井春生告訴記者,老道外的人總愛將劇場劇院叫作戲園子,小時候他家就住在老道外圈裡(現薈芳裡小區)一帶,周圍有大大小小十幾個戲園子,他家離華樂舞臺很近,只需穿過一條街就到了,所以他經常去那裡看戲。記憶中的華樂戲園子看上去比兩側房子要顯得高大雄偉,青磚牆,灰瓦頂,大門旁豎著一塊碩大的牌子用來張貼海報,周邊常聚集著一些叫賣瓜子、花生和糖炒栗子的小販。

四大名旦都登上過“老道外”的舞臺尚小云作《金橘圖》留作紀念

“老道外”的舞臺非常有名,四大名旦梅蘭芳、程硯秋、荀慧生、尚小云和馬連良、裘盛戎、譚富英、周信芳、袁世海等京劇名家來哈,均在這裡演出過。尚小云於1953年6月中旬來到哈爾濱,在哈爾濱30天演出25場,臨別前揮筆作國畫《金橘圖》贈給哈爾濱的京劇同行作為紀念。1955年4月末,著名京劇藝術家、上海京劇院院長周信芳為紀念他舞臺生涯50週年,率領上海京劇團在道外的京劇舞臺演出長達近一個月,場場爆滿。“我的一位老鄰居是舞臺做看箱的“箱倌兒”(管理服裝、道具的),據他講,梅蘭芳、周信芳等名角來哈爾濱演出時,整條街都擠滿了人,不得不出動警察來維持秩序。”井春生紹說。

87歲的朱儁峰老人聊起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在“老道外”看劇的情景興奮不已。他說,哈爾濱的老人都知道,全市最好的京、評大劇院都在道外,全國最好的京評兩大劇種的演員來哈演出,都會選道外的舞臺。而且道外的戲迷口味比較高,聽就聽最好的角,別的錢不捨得花,唯獨重金買票捨得。全國京劇名角來道外演出都場場爆滿,演個十天八天的絕不帶冷場的。梅蘭芳、程硯秋、尚小云、荀慧生四位京劇表演藝術大師相繼來哈登臺獻藝,老道外觀眾用幾句話概括了四大流派的特點:“梅蘭芳:雍容華貴,典雅大方;程硯秋:深沉含蓄,逼人鋒芒;尚小云:剛勁婀娜,俠肝義膽;荀慧生:活潑多姿,秀麗精巧。”“老道外”的戲迷欣賞水平也比較高,叫好叫到精彩處,唱唸做打細思量,角們都把道外的觀眾當作自己的知音,這也是全國的知名演員都來道外演出、甚至不止一次地來的重要原因。當然,二三流的演員也不敢來道外演出,知道這裡的觀眾挑剔,甚至不滿意的時候喝倒彩,一點兒面子也不給。而且哈爾濱本地的名角也特別多,“雲燕銘、韓慧梅、劉小樓,喜彩苓……”朱儁峰老人說他一口氣能數出二十餘位名家。“他們各個身懷絕技,看他們的演出你會隨著劇情的進展入戲,或發愁,或哀傷,甚至會以淚洗面。上世紀五十年代,我記得有次看喜彩苓演的《梁祝》,結束時舞臺上還放出煙霧特效,因為是單位的包場,不少男同事走出劇場眼圈都是通紅的……”

“老道外”正在申請“中國曲藝之鄉”

相聲表演藝術家師勝傑的父母都是靠說相聲謀生的,父親還擔任過哈爾濱民間藝術團相聲隊隊長。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師家就居住在“老道外”的北市場。當時的北市場是娛樂場所,說書的、唱戲的、唱大鼓的、演皮影的應有盡有,飯館、茶社比比皆是,熱鬧繁華。師老師的大弟子、省曲藝團團長劉彤介紹說,師勝傑老師小時候,最初說相聲,好多段子都是在老道外的舞臺下聽會的。他7歲時登臺與父親合說了《捉放曹》,從此一發不可收。“白天在課堂讀書,晚上在園子說相聲,很多觀眾是專為聽他的相聲而來的。”

同樣出生在曲藝世家的單田芳老師,兄妹8人,有5人生活在哈爾濱,母親生前曾擔任過哈爾濱市曲藝團業務團長,唱過大鼓書,活躍在道外的舞臺上,而單田芳也多次登上哈爾濱的舞臺。

說起老道外曲藝曾經的輝煌,曾任哈爾濱曲藝團團長的孫慶華感觸良多。退休後,他和老夥伴們成立了星熠社,自2015年進駐中華巴洛克文化旅遊區以來,已演出上百場,演藝的內容彙集相聲、評書、快板等藝術門類。孫團長說,這些年,他們一直致力於打造老道外傳統特色演藝文化名牌,希望能保留下百年老道外深厚的藝術積澱和曲藝文化底蘊。可喜的是,社團裡的簽約演員,已是以80、90後年輕人為主;越來越多的觀眾走進了劇場,僅剛剛過去的“十一”假期,就有上百名觀眾觀看了他們的演出。目前,道外區委宣傳部已向中國曲協提出“中國曲藝之鄉”的申請。

哈爾濱,是一座有故事的城市,每一座老建築都彷彿在無聲地訴說著光陰的故事,講述著過往的變遷與滄桑。老道外,則濃縮了“老哈”對這座城市的記憶。當哈市獨有的中西合璧建築中華巴洛克建築群整修一新時,哈爾濱更期待看到老道外的魂,那些市井的風情,文化的魅力能原汁原味地展現在世人面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