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季平首登西安音乐大讲堂 唱陕北民歌忆流金岁月

当著名音乐家赵季平面向数千观众,唱起陕北民歌那悠扬绵长的旋律时,全场观众被那地道醇厚的味道深深震撼。14日,中国音协名誉主席赵季平首登由市委宣传部、西安音乐学院、曲江管委主办,陕西赵季平音乐艺术基金会承办的西安音乐大讲堂,开讲《流淌在生活中的音乐瑰宝》。他且歌且叙,为全场观众唱响极少有机会听到的陕北民歌小调,分享了当年挖掘这批民族音乐文化瑰宝时妙趣横生的艰苦经历,鼓励人们从火热的生活中寻找通向艺术殿堂的密码,千万莫要抛弃民族民间文化。

赵季平首登西安音乐大讲堂 唱陕北民歌忆流金岁月

极少有人知道,作曲家赵季平唱陕北民歌竟然相当拿手。这一次,在西安音乐大讲堂上,赵季平可谓露了一手。这位音乐家对陕北民歌味道和气息的精准把握,令全场为之震动。他说:“从民间来的东西充满魅力,在民间采风可一定要把耳朵放的尖尖的,要发现流淌在民间的好东西,善于捕捉、民歌中感情的流露,你能感受到其间的魅力,就能对那些音乐进行生动的模仿。”

赵季平首登西安音乐大讲堂 唱陕北民歌忆流金岁月

陕北民歌从未进入殿堂,它们常在陕北的烈日下、沟坎里、窑洞边响起,大开大合,情绪高昂激烈,百转千回,有种极为明澈的摄人心魄之感。作为享誉海内外的作曲家,赵季平回顾自己这一生最美好的创作状态,就是在乡村热气腾腾的生活里。他不愿沉浸在典籍里搜集音乐片段,他这一生最得意的事情,就是深入到陕北的土塬上,四处搜寻民间艺人,对陕北民歌抢救式的挖掘整理,留下一个个原生态的音符,并将这些音符写进作品里,带到全世界。

赵季平告诉观众,自己第一次坐着卡车赴陕北采风,是1963年上高二的时候,坐着大卡车去陕北,看宝塔山,住剧场舞台,在民间艺人在悠长歌声中感受到百姓的生命力和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第二次是刚参加工作跟随剧团下乡,跑遍榆林十二个县,就为听农民即兴发挥的打夯歌,并用这样的音符,写出了《红高粱》中的配乐,音符中的中国西部风情惊艳柏林电影节。赵季平说:“”这就是人民在生活中产生创作的动力。”最令赵季平印象深刻的一次陕北采风是1983年,他、张艺谋、何群等人从西影厂借了一个四面透风的面包车奔赴陕北,住被子上满是是虱子的车马店,围炉夜谈剧本,在安塞遇见了民歌大王贺玉堂,听他声泪俱下发自内心的演唱,赵季平说“民间歌者对音乐的执着令所有人内心震撼。”

赵季平首登西安音乐大讲堂 唱陕北民歌忆流金岁月

陕北三次采风,令民族民间音乐在赵季平心中产生了难以磨灭的印记。可改革开放之后,原生态民歌受到冲击,赵季平担任西安音乐学院院长时,觉得象牙塔距生活太远,提出加大民歌课程的力度,让大学生学民歌。还力邀陕北作曲家李兴池踏遍陕北,遍寻手抄本、油印谱,大量采访民间歌手,将陕北民歌的资料数字化,并集结成书。赵季平告诉记者:期待西安音乐大讲堂像农民锄地一样,用和风细雨的方式,让这座城市的音乐环境蔚然成风。挖掘民族民间文化,让大家对自己的民族文化自信起来。西安音乐大讲堂未来将每月一讲,邀廖昌永等一大批有学问、有造诣的专家给西安观众带来惊喜,为西安打造一座普及性的音乐殿堂。

(文/记者 职茵 图/记者 尚洪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