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游客眼里是景点,在老北京眼里是家,再见了方家胡同

北京胡同现在已经越来越少了,胡同在游客眼里是一道了解老北京的景点,但是在老北京人眼里这是祖祖辈辈生活的家,老北京人的眼里和心结是难以释怀的情结。

在游客眼里是景点,在老北京眼里是家,再见了方家胡同

方家胡同,其实真的就是一条特别普通的老北京胡同,自从这里不再清净,变成了如同三里屯商业街区,在这里住了几代的人,都是受不了夜生活的灯红酒绿的生活。

想让他变成更有情调,但是您想让方家胡同变成南锣鼓巷那样吗?谁能体会到胡同经历的一番风雨。

在游客眼里是景点,在老北京眼里是家,再见了方家胡同

方家胡同历史大约700多年了,这是北京一条东西方向最普通的一条胡同,很多人说了,方家是谁,他在哪里,但是这里有着老北京最具文化特色和底蕴的地方,这里有着很多历史文化遗迹,比如,包泉局北作厂,白衣庵,南学,循郡王府,京师第一图书馆,清朝内火器营马队厂等历史遗迹,就是在今天循郡王府方家胡同的13号和15号,这里是北京市第二批文物保护划定的地界和控制区,还有白衣庵的41号,这里的庙址现在都还存在,现在成了居民区,还有这里的原来的中国机床厂的地址,就是现在的46号,这里在远来也是被称为机床胡同,

在游客眼里是景点,在老北京眼里是家,再见了方家胡同

现在的方家胡同小学还有一个历史,当年老舍先生就是京师十七公立高等小学的校长,也就是现在的方家胡同,老舍先生还在方家胡同住过两年多,还经常去京师图书馆看书读书。

在游客眼里是景点,在老北京眼里是家,再见了方家胡同

在这里住的人特别惦记的就是家里院子里那么一两颗枣树,在胡同里谁家门口都会有点花花盆盆的,有指甲草,鸡冠花,石榴,还有一些小花小草。

原来在这里住的人记忆犹新,走出远门,经常有一些信鸽在胡同上盘旋,没事的时候,胡同里一群老大爷,老奶奶拿着马扎板凳在一起攀谈聊天,住在这里人一个哥们儿说,小时候在家就能知道胡同谁家期末考试谁得了第一,谁考试又垫底了,今天放学谁有捣蛋,让老师留学校了,有时候实在真的听的耳朵都起茧子了,马上脑袋瓜子一激灵,一准儿这么来一句,哪个二大妈,您炉子上不是还炖着肉不是吗?瞧这么一聊,哎呦!我给忘了,反应过来,这臭小子,然后就是哈哈一笑。

在游客眼里是景点,在老北京眼里是家,再见了方家胡同

太阳东升西落,天色渐渐暗了下来,小院里也安静了下来,胡同里也没了白天的喧闹,晚上有只不知道谁家的猫在房檐上来回走着,听的真真的,槐树开花的时候,那股儿香味儿真是特别的怀念,躺在椅子上,静静地,喝上沏好的茉莉花茶,听着鸟声叫,舒服。

在游客眼里是景点,在老北京眼里是家,再见了方家胡同

这就是原来的胡同生活,这就是老北京人向往的安静和生活,和情节,曾经这里穿墙打洞,违建乱象丛生,曾经的这里商店扎堆,这个还是您认识的胡同吗?文艺小店,在胡同里装置诗和远方,但是想过没有,这个打扰了他人的安稳生活,后来这里商品玲琅满目,改造成了风格迥异的小门脸,后来这里吸引来了更多的旅游人士,吸引了更多的年轻人,都想过没有,这里就是一条极其普通的胡同,对于旅游的人来说,喜欢文艺和非主流的年轻人来说,这里熙熙攘攘的人群,本来胡同就不大,原来的宁静没有了,家门口的花盆到后来成了来这里争夺来听在这里的车位,夜晚这里也不再安静,没有了往日的宁静,只有更多的噪音和人群,这样的胡同估计没人愿意住下来,也休息不好,方家胡同成了旅游景点,这是好事,但是这里变了,喝酒闹事,半夜嗷嗷唱歌,本来休息的时间,多半休都不安生,刚睡下,就被吵醒了,本来胡同也就700米,差不多90来出都有开墙打洞,其中酒吧大概也有十几家。

现在,经历了拆除违建,整治了这里的环境,一年多来,这里慢慢的恢复了宁静,小时候的回忆是不是就要回来了,已经不在这里居住的瓷器们,应该是不是要搬回来了,很多人说,原来这里的灰墙没有了原来的生气,其实就是没有看见20来年前这里,没有了人情味,谈何岁月安好,看着老墙恢复原貌,这里的违建没有了,这里成了老人的养老的地方的驿站,现在走在这里,那些年儿时的记忆重现在眼前,尤其是夏天的胡同,槐花树的树荫,秋天的时候草木渐沉,当从热闹的雍和宫走进胡同,就是两个地界,喧闹没有了,走在安静的胡同,树叶沙沙的响,鸟声响起,现在的循郡王府现在是老干部活动中心,现在的方家胡同,听着孩子们朗朗的读书声,这里就是让人念想的方家胡同

(文献和图片资料来源自网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