祭侄文稿涂抹多处却被称为神作 放大10倍才能发现它的美

提起中国古代的书法家,很多人首先想到的是王羲之、王献之父子俩,因为他们父子二人的名气太大了,尤其是王羲之的代表作品《兰亭序》,这一书法作品有着天下第一行书之称,出于对它的喜爱,皇帝李世民更是将这一书法真迹选为了自己的陪葬品。

祭侄文稿涂抹多处却被称为神作 放大10倍才能发现它的美

《兰亭序》的名气虽大,但是并不能掩盖其他书法大家所书的作品,今天,小冷要给大家介绍的是另一个书法神作,即学生时期很多人都会背诵的《祭侄文稿》。

《祭侄文稿》是唐代大书法家颜真卿祭奠他的侄子颜季明所写的作品,这篇文章一共23行、二百三十四个字,看过《祭侄文稿》这一书法作品的人,第一感觉就是它非常的凌乱、涂抹很严重,可谓是又乱又丑。

但是,就是多数人眼中“又乱又丑”、涂抹多处的《祭侄文稿》,却被称为神作,它被称为“天下行书第二”,与王羲之的《兰亭序》、苏东坡的《黄州寒食贴》合称为“天下三大行书”。

祭侄文稿涂抹多处却被称为神作 放大10倍才能发现它的美

《祭侄文稿》为什么被称为神作呢?放大10倍之后,你就会发现它的美。

在平定“安史之乱”的战争中,颜真卿的侄子颜季明被叛军捕获并杀害,公元758年,颜真卿派人到河北寻找颜季明的尸骨,在悲痛欲绝、情难自已的情况下,颜真卿一蹴而就的写下了《祭侄文稿》这一草稿。

由于心情特别的悲愤,《祭侄文稿》涂抹严重的现象是可以理解的,但是,这并不影响它是了不起的书法神作。

《祭侄文稿》的二百三十四个字虽然特别的小,但是,放大10倍以后我们会发现,它的很多字体都宽郎舒展,外紧内松,比如“岁、戊戌、我...”等字。

祭侄文稿涂抹多处却被称为神作 放大10倍才能发现它的美

另外,《祭侄文稿》中的“颜、清、尔”等字,都没有了方头清瘦之感,而是具有一种古朴淳厚的气势。

从总体上来看,《祭侄文稿》打破了晋唐以来字体飘逸之风,而是具有了大开大合的体势,字体结构宽博。清代的何焯在《义门题跋》中说:“鲁公用笔最与晋近”。但是,在《祭侄文稿》中,颜真卿打破了自己之前的书写风格,改用外拓法来书写,比如其中的“荼毒”二字,更能体现这一特点。

祭侄文稿涂抹多处却被称为神作 放大10倍才能发现它的美

最为重要的是,《祭侄文稿》是颜真卿一气呵成的,并没有人工的刻意修饰,而是情之所至,这正体现了苏轼所说的“无意于佳乃佳”,如果让颜真卿在心情平和的状态下,他不一定能写出这样的佳作来。你觉得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