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問蓬萊多勝景,不惜長做石洞人

石洞景點是天然的,是原生態的。我們看多了風土人情,見多了秀美江山,聽多了動人故事,但仍然會感嘆:無限風光在石洞!

六十丈洞瀑布

不問蓬萊多勝景,不惜長做石洞人

(吳國雄攝)

從天柱縣城出發,沿著山頭往南去,車行一個多小時,去到一個遮天蔽日的小山衝, 這是石洞九龍山南嶺山脈的尾端。人順著小溪邊往前走,正如進入一個大壕溝,兩邊是懸崖,懸崖石縫裡夾著一棵棵蒼翠的樹木在搖搖晃晃,陽光穿透顫抖的樹葉灑落在小溪上,水流上,遊人身上,閃出星星點點,而空氣的清新,又給人一種涼爽、清靜的舒服感。

“聽到聲音了!”同行一聲驚叫,還沒看到瀑布,先聽到瀑布的聲音,溪路忽然一轉,從樹葉縫隙裡露出瀑布的全身:一條白布,不,無數顆珍珠、白鏈從百米高空灑落懸崖,衝拍巖壁嗡嗡作響,距離300 米遠的地方,能聞聽到厚重而沉長的咆哮聲音,如白龍騰挪長空。

“這是六十丈洞瀑布, 位於九龍山南嶺,水流落差高140 多米,水簾瀑寬10 餘米,春夏洪水瀉來,每秒流量達40立方米。是目前中國落差最高瀑布之一,中國古大陸的原始佳景。”當地村民介紹說。

瀑布下是龍潭。經過千萬年水石衝擊,割切,風雨侵襲,潭壁如一個巨大鍋底,圓溜、光滑、閃耀。水潭面積約一千平方米,波光瀲灩,拍岸的驚濤奔南流去……

瀑布下,陡崖一分兩截,上截岩層橫向,有蒼藤纏樹,玉鳥啼唱;下截有芳草萋萋,春蘭鬥豔。瀑布正方,一峰獨立潭邊,遮罩水落平陽之羞面,猶如蒼龍飲水,又似牧童看畫。清代詩人陳向策到此一遊,感賦:六十丈洞野茫茫,瀑布急流草木香。四面崖山容水態,一方泉水掛山鄉。鶯囀喬木春風綠,燕唱美峰歲月昌。千古蛟龍今何在?牧童手指小江滂。”

這就是大自然鬼斧神工的傑作,原始的山,自然的水。從六十丈洞瀑布出來,同行無不感嘆“好一幅南國壯錦啊!”

柳寨梯田

不問蓬萊多勝景,不惜長做石洞人

(金可文攝)

柳寨梯田,坐落貴州錦屏、劍河、天柱三縣交界的八卦河下游、蓮花山水庫北岸坡即九龍山南嶺山脈上。梯田、寨子、人家融為一體,好一幅山水田園畫卷。

站在山頭往下看,柳寨梯田層層疊疊,從千米之外的河坎上依山勢盤繞而起,一階一階,猶如天梯以30 度斜坡畫面直至山頂,共200 多階,寬數百米不等,長兩千米開外。梯田風姿萬種,大田形同魚鱗,小田狀似飄帶,小丘彎彎如新月行空,大坎彎彎如九曲黃河!

“柳寨梯田,四季美不勝收。春天碧水粼粼;夏天稻禾蒼翠;秋天金浪濤濤,冬天銀裝素裹。奇特美景一日三變,一畫四景,色彩分明。”村民介紹說,可惜我們去的是秋後,看不到金浪般的秋實,但曲曲田塊上仍整齊地擺放著籠籠金黃的草垛子,正如千軍萬馬在操練武藝,霍霍有聲!

據當地村民介紹:柳寨梯田歷史悠久。七百多年前,民不聊生,柳川龍家兄弟逃生他鄉,去到錦屏縣平秋鎮岑鞏村打長工,發現河對面斜坡山高水好,風光如畫,是個謀生的風水寶地,於是兄弟倆在此搭棚定居下來,隨後又邀約家族遷居於此。為了生活他們開溝引水,圍築造田一代一代與天鬥,與地鬥,朝出暮歸,年復一年,終於創造出了現在擁有千餘畝梯田的南國壯錦,美好家園。

柳寨梯田,記錄了祖先開天闢地的足跡,留下的不僅僅是美景而是創業生存的精神,看著彎彎的、點點的、一坎坎的梯田,彷彿看到在那原始年代祖先走過的路,留下的足跡。

石洞的原生態景點是連環套著的,沿柳寨梯田而下,坡腳一條清澈的河流環抱一座美麗的山。

蓮花山

不問蓬萊多勝景,不惜長做石洞人

(龍勝洲攝)

蓮花山,即九龍山東南嶺山脈間的一座山,因山體形如蓮花而得名。蓮花山海拔500 多米,面積4 平方公里。坐落在天柱錦屏平秋山脈圍褶之中。山主峰下連二十八條小山脈和二十七條深淺不一的山谷,山中有珍稀樹種及草本植物近1000 多種。停步歇息,早,可沐浴朝霧,聞畫眉鬧巢絕唱;夕,能享金色晚霞,喜聽金雞歸巢鳴啾。

蓮花山上綠樹成陰,冬暖夏涼,集靜、幽、雅,為一體,又稱養神靜心山桃源。山谷中,有八荒梯田,八眼泉水,八秋仙杉,清朝詩人陳尚策遊覽蓮花山後,賦詩云:

普陀遺寶岸,種石已成蓮。

極潤三湘底,花開五老前。

瑤池方瑞藹,銀漢濯清泉。

不用千人掌,朝朝滴露圓。

蓮花山腳,八卦河流經裡翁峽谷,形成一手遮水,萬浪莫開之天然水道,當地政府就此截壩建起了蓮花山水電站,侗家山寨又添一奇觀。游完蓮花山,總有這樣的感受:山為人而生,水為人而流,人與自然達到了天人合一的境界,住在這樣的美地恍如仙居。

西域瀑布群

不問蓬萊多勝景,不惜長做石洞人

(龍勝洲攝)

西域瀑布階在石洞九龍山東嶺山脈槐寨村。溪流從塘美麗直瀉成形瀑布流入槐寨仙人洞下游。

西域瀑布奇、秀、險。在不足兩公里的河床,接連形成六級瀑布,分上下三級。上三級由塘美麗直瀉仙人洞形成瀑簾開始,再在八面絕壁洞間創400 餘平方米圓形斜地的二級流瀑;水流衝過花草叢,翻越怪石嶙峋小灘,從三顆均約10米見圓的獨立石巖而瀉,形成第三階瀑布流。三瀑競豔,水石擊撞,美不勝收。

下三級瀑布為龍潭瀑。由直徑15米的仙盆塘往外倒水,形成300 米寬的瀑布流,坎下葫蘆塘經不起澎湃潮水的久灌,塘身一翻,水從葫蘆口中噴出幾綹白泉,散灑於幾塊圓形的石面上急著往下流,形成一簾水瀑掛於谷中。

六級瀑流全長500 多米,氣勢磅礴,是高山流水,更是天庭長河。賢人詩曰:

海市看樓與瑤瓊,野外桃園連洞庭,

溝壑水飛千丈玉,澗泉垂波萬條銀。

松搖巖壁散煙霞,竹拂雲霄映花影。

靈龜鯢鮭魚戲耍,香檀肉桂藥叢生。

從西域瀑布往北走4 公里,我們便走進了石洞充滿神奇的腹地——

九龍山

不問蓬萊多勝景,不惜長做石洞人

(吳國雄攝)

石洞鎮之有名,因有九龍山,立於九龍之巔峰,站在山頂眺望,方圓幾十裡九大山嶺山脈連綿起伏聚攏而來,形成千米之高峰、形似九條巨龍在天地間的大操場裡盤旋練寶,左滾右翻。一種“一覽眾山小”之感油然而生。

九龍山是侗族聚居腹地,四周侗寨星羅,阡陌縱橫。清鹹年間,侗族農民起義領袖姜應芳在此安營紮寨,坐殿稱王。十九世紀中葉,社會黑暗,饑荒連年,清政府加重了對人民的盤剝。天柱縣侗族青年姜應芳在太平天國的影響下,揭竿而起,組織了“天地會”,帶領侗苗農民起義,提出“大戶人家欠我錢,中戶人家莫亂言,小戶人家跟我走,打倒大戶來分田”的口號,打富濟貧,震驚了三穗、湖南晃州、沅州、會同、靖州,及朝廷,清政府急調大軍鎮壓,義軍寡不敵眾,退守九龍山。

村民介紹:“九龍山頂左側地勢險惡,彎曲盤旋,姜應芳用於義軍紮營禦敵,稱之為“營盤坡”(現老漢寨)。右側一嶺,地勢平坦開闊,古稱大坪(即今石洞街),姜應芳設為為義軍練兵場。整個九龍山頭僅有三條羊場小道沿深山峽谷盤旋而上,地勢易守難攻。姜應芳作歌曰:‘潤松省,壩寨縣,營盤好個金鑾殿。’他伐木築城,建立大本營,同清軍展開了多次戰役的對抗。清軍久攻不下,後用洋槍洋炮猛轟,把山上樹林燒成火海,加上叛徒出賣,九龍山失守。義軍敗走劍河南洞司江口屯,途中姜應芳被俘,同治元年(1862)慘受酷刑殺害。起義雖然失敗,但起義軍敢於反抗壓迫的精神尚存,姜應芳的戰鬥遺址及硝煙永注青史。1982 年2 月,貴州省人民政府將九龍山列為文物保護區。”

九龍山之南嶺,還有個民族文化的“天堂”——古鬥牛場。

雲霧山古鬥牛場

不問蓬萊多勝景,不惜長做石洞人

(金可文攝)

雲霧山斗牛場,侗語高雲霧塘託,我們從九龍山沿南嶺山脈折回而去,踏過10 多個小山頭,車直入鬥牛場。適時已是下午3 點,鬥牛盛況仍十分熱烈,天柱、錦屏、劍河三縣交界的100 多個村寨的侗族男女老少都聚攏而來,觀牛場、唱山歌,數萬人在高歌、吶喊、狂歡,全是侗族原汁原味的特色!

鬥牛場邊,坐滿了觀眾。主席臺上喇叭聲連連,鬥牛場裡銅鑼咣咣,勇猛的鬥牛一戰接著一戰,精彩紛呈。導遊村民介紹:雲霧山斗牛場東起高旦村大井,西至平沙,山形如巨頭雄獅,為冷水寨後龍山脈。擁有10000 多平方米草地,鬥牛場寬1300 多平方米,一座風雨樓屹立鬥牛場邊,鬥牛時作“叫兵點將”指揮台。雲霧山斗牛起源於三國時期,距今已有1700多年曆史。雲霧山斗牛來源三國時期,當年蜀國承相諸葛亮征服南方夷首領孟獲時,見當地民眾驃悍尚武,常驅趕牯牛打鬥為娛樂,遂鼓勵各洞蠻夷畜養牯牛,定期舉行打鬥,讓民眾觀賞,逐漸演以為習。

古代鬥牛在每年九月“土皇日”(立冬前18 天)舉行,後因各年日期不一,活動不便,相約於重陽的第二天,即農曆九月初十。冷水斗牛、相牛、《牛經》活動,都形成於三國時期,雲霧山斗牛場也隨期應運而生。

在石洞,美麗的自然景觀和濃郁的人文風情,你是遊不完,享不盡的:不問蓬萊多勝景,不惜長做石洞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