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遮蔽的天空》:別在找尋自我的途中迷失自我

不得不說,我很長時間沒有接觸這類文學作品,在閱讀的時候數次質疑自己功力不夠,畢竟存在主義哲學這個名字一聽就讓人覺得十分頭疼。

不過此書細細品讀下來,多少能看清些許人生真諦,即事事不必吹毛求疵亦不用盡善盡美,在隨波逐流的放任下得到的結局或許沒有那麼不堪入目。

人生的旅途生來就苦,誰又能說只有忍過去接受它才是正確的選擇,任其隨便發展的人生的確不尋常也難以被接受,卻依然是有結果的,至於這結果是不是被別人或自己接受,又是另一番思考了。

《遮蔽的天空》:別在找尋自我的途中迷失自我


《遮蔽的天空》故事其實很簡單,丈夫波特,妻子姬特,朋友特納,逃離繁華的城市紐約,要去非洲來一場撒哈拉沙漠之旅。

就在這個旅途中,我們看到了一位總是思考自我價值的丈夫,一位將所有結果都視作恩賜的妻子,以及一位實幹型沒那麼多哲學氣質的朋友。

因為妻子與丈夫的思想總是有這樣那樣的針鋒相對和偏離,於是姬特與特納就在一輛搖搖晃晃的火車上發生了男女關係。

從此,姬特一邊帶著對丈夫的愧疚,一邊帶著自己隨時可以隨遇而安的放浪心思周旋在兩個男人之間,飽受良心的譴責和對偷情的愉悅。

特納則一直以來毫無反覆思量的心理情緒,他並未把這種不正當關係當做什麼大事,沒有想過隱瞞或是坦白,波特對自己來說是朋友,而與姬特的一夜纏綿,也只是旅途中的調味劑,或是穩定迷惘女士心神的紳士之舉。

這位總是沉浸在自我思考的波特,倒是致死也未曾發現身邊的這場背叛,亦或是他早就有所警覺,只是自願帶著這種“佛系”思維,一起逃離了自己的命運。

如果說,這場旅行僅僅是從文明轉向粗鄙的苦旅,或是從尋找自身價值的自我之旅,那麼發生什麼事都不應該再奇怪。

只是三位主人公,並不是很清楚自己想要什麼,他們旅行的地點沒有詳細規劃,停留時間也毫無計劃,加之預料之外的貧瘠土地,熾熱的陽光,滿天飛怎麼趕都趕不走的蒼蠅,惡臭晃盪的車廂,令人作嘔的旅館,甚至遇上神經兮兮似母子卻非母子的旅人,一切的事物都彰顯著這場旅行是在預料之外,預示這這一切遭遇自己根本無法招架。

就比如,主人公波特在旅途中不幸患流行性熱病而喪命的結局一樣,從方方面面的細節上,徹底打垮了所有人脆弱的心房。

《遮蔽的天空》:別在找尋自我的途中迷失自我


人生始終是一場未解之謎,我們尋尋覓覓想找的答案實際根本不存在,人也不可能逃離自己的命運。

其實在這場故事中,波特的死並沒有引發高潮,恰恰是他的妻子姬特在丈夫死後的所作所為,才真的能引起讀者對於所謂人生價值的深思。

姬特在丈夫死後,拿著行李箱逃離了病房,與僅僅見過兩次面的店員告了白,一聲“我愛你”讓人覺得她似乎要與這位年輕男孩發生點故事,但是她沒有。

她趁夜離開,來到一處花園池塘,寬衣解帶赤身裸體進入池塘,她是想不開麼,顯然也不是。

在水中一番冷靜後,她毫無意識自己去了哪兒,她遇到沙漠中的駱駝隊,主動要求跟隨,在無目的,無意識的行走中,她放棄了所有的理智與反抗意識。

《遮蔽的天空》:別在找尋自我的途中迷失自我


她勾起了商隊中的男人們慾望,輪流與她性交,初期她略微反抗,那是她一貫以來的素養在掙扎,慢慢、漸漸地,她開始主動渴求,主動迎合,撫摸那些男人的臉,並低聲囈語訴衷腸,最終做了其中一位男子的禁臠。

思維的混亂,道德觀的崩塌,預示著她徹底瘋了。

其實,她並非是瘋了,還記得初識的姬特,只是有些粗淺的神經質。

愛一切徵兆帶來的警示,如果一天的開端無比的順利,那麼意味著這一天都是好兆頭,如果有些壞點的徵兆,那麼這一天便是什麼也不用做了。

如今經歷過這旅行的種種後,她發現,自己有了意料之外的力量:她不再去感受徵兆,而是親手製造徵兆,她就是徵兆。

這也可以間接說明,拋棄現代社會束縛的背後,隨心的自己或許醜陋不堪,但是不再痛苦,所有的一切都是自己的選擇,無悔無怨,瘋癲而已,又有什麼可害怕的。


說實話,對於《遮蔽的天空》這部作品,與其說是整體的內容打動我,不如說是裡面由妓女講述的一則小故事更讓人心動:

三個女孩來自山區,她們很窮,想尋找財富,所以她們為醜陋的男人獻舞,與男人做愛以獲得銀幣。

一人一枚。

獲得財富的目的是為了滿足自己的願望——到撒哈拉喝茶。

她們歷經艱難,花掉身上所有的錢,買了茶壺,茶盤和三個茶杯,來到了夢寐以求的沙漠。她們想站在沙丘的最頂端,俯視整片沙海,仰望壯觀星空,喝著美味的茶。

她們一個沙丘一個沙丘的走啊走,走啊走,似乎視線所及總有更高的沙丘,她們走累了說:“我們先休息一會,然後再煮茶”,於是就躺下來,睡著了。

很多天後,有駝隊經過發現了她們,她們依舊保持睡著的姿勢,而三個茶杯中,灌滿了沙子。

《遮蔽的天空》:別在找尋自我的途中迷失自我


讀完這則故事,心中滿是悲傷。

追求,誰都可以擁有,我們很難說這樣的追求是好是壞,或者評價這種行為是不是傻到可笑。

只是覺得類似這種為了心中唯一的詩情畫意,放棄一切的精神值得人去敬佩。

即使她們的身份,對於追求理想來說,並不是那麼名正言順。

可什麼身份可以說是名正言順呢,這種境遇不禁讓我想到《月亮與六便士》的主人公:放棄所有追求理想,最終將生命結束在滿是畫作的山洞中,只求得是心中無悔,得償所願。

也許,這樣就夠了。

文中有句話是這樣說的:意識到人生虛無的人,比任何人都更渴望真實地活著。

我覺得還要加一句不深不淺的批註才合適:所謂真實,是保持自我的尋覓,只有那樣才不負這人間好時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