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安財富團隊「大遷徙」:1200信託員工已轉簽銀行


平安財富團隊“大遷徙”:1200信託員工已轉籤銀行



以平安銀行為主軸,平安集團一場浩浩蕩蕩的財富管理板塊大變陣,落地速度快得令人驚訝。證券時報記者近日獲悉,有著“一流財富團隊”讚譽的平安信託直銷團隊去向已經明確。

截至10月11日,平安信託直銷團隊已有約1200人轉簽到平安銀行,內勤換籤率近100%、外勤換籤率約90%——這是平安銀行董事長謝永林10月12日在平安集團開放日上透露的私行整合進度。

據瞭解,平安銀行未來或將採取三種模式開展財富管理業務:一是分支行模式,即傳統模式;二是理財顧問+壽險業務員轉介模式;三是直營業務。且三種模式之間將“互相PK”。

三大模式PK

為了確保私人銀行板塊重組走上快車道,近期,平安銀行對內和其他相關集團成員不斷在開會。

“我們最近做了重組,把平安銀行作為集團高淨值客戶的主要經營陣地。未來零售最重要的工作就是把私人銀行和財富管理做起來,包括設計產品的供應、營銷的策略、如何跟壽險聯動等商業模式。”謝永林在開放日上說。

在他的描述中,平安銀行未來或將採取三個模式開展財富管理業務:一是分支行模式,即傳統模式;二是理財顧問+壽險業務員轉介模式;三是直營業務。

“三個模式PK,我們要強化的是產品供應能力,整個集團都圍繞私人銀行或財富管理供應資產或產品。”謝永林強調。

從傳出消息,到上述動作的完成,尚不到兩個月時間。另據記者瞭解,就在開放日前一天,平安銀行的財富管理改革方案都還在不斷商榷、完善,且對內保密。

值得注意的是,最終公佈的三種模式與記者此前掌握的信息略有不同。記者上週初從平安銀行內部人士處獲知的信息是:各設KPI指標讓三種模式PK,但三種模式為分支行、直銷和線上。

一名參與了財富管理改革方案探討的內部人士告訴記者,“線上模式的重點就是利用好平安代理人渠道。”

“具體方案尚待討論,目前只是有了大致方向。馬明哲的思路是組建一支線上銷售服務團隊,服務好壽險代理人,促成產品銷售規模大增。線上模式是‘不走尋常路’,因為他認為業務線上化以及數據分析驅動是未來的趨勢。”該內部人士向記者透露。

如果這確屬馬明哲的考慮,那意味著,他的邏輯其實是對現有“理財顧問+壽險業務員轉介模式”的理想昇華——他認為業務轉介將來應該大量發生在線上。

不過,不論是公開還是私下,平安銀行均未對上述三項業務模式作出過多解釋。

當然,正如謝永林所言:三大模式會“互相PK”,但不一定是此消彼長的關係,也可能是適者共存。

動靜很大 阻力不大

“我們都是直到看了新聞報道,才知道是三種模式‘互相PK’。上層是出於何種考慮,我們也不清楚。但平安的執行力是很強的,說幹就幹那種。”平安銀行一名零售條線中層管理人士告訴記者。

這大概也能說明,為什麼在不足兩個月的時間內,平安信託直銷團隊轉簽到銀行就已經實現了內勤換籤率近100%、外勤換籤率約90%。上述平安銀行零售條線中層管理人士對記者直言,“看起來動靜很大,但阻力根本不大。”

“換籤到下午六點結束(10月11日),不想到銀行來的我不要了。最終轉過來1200多人,其中業務隊伍700人、管理隊伍500人,就是做系統的、做產品的。”謝永林在發佈會上透露。

這樣的快速決斷同樣發生在此前謝永林推進平安銀行OMO(線上線下新零售模式)之時,“我們把原來銀行的三個APP(信用卡APP、口袋銀行APP、橙子APP)整合成一個APP,叫口袋銀行。整合過程中內部還是有不同聲音的,我大概用了一分鐘做決策,誰不願意拉倒,照樣推進,就這麼辦。”謝永林說。

可以預見的是,隨著自上而下的強勢推進,平安銀行會很快成為平安集團高淨值客戶的主要經營陣地,乃至整個財富管理業務中樞。

事實上,平安銀行零售業務已經在極大地吸收集團資源。另據謝永林透露,該行今年新增的零售資產管理規模(AUM)40%來自於集團渠道;新增信用卡去年高峰時候50%以上來自於壽險渠道:信用貸款發放從15%佔比提升到目前的40%;集團渠道的客戶質量比平安銀行自營客戶的質量還高,例如,前者的信用卡延遲率比後者低20個BP。

在大刀闊斧的改革過後,銀行反哺集團財富管理業務計日可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