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量为王”回归“内容为王”,没有好的演技,票房照样扑街

“流量为王”回归“内容为王”,没有好的演技,票房照样扑街

对于曾经风光的“流量艺人”来说,即将过去的这个夏天挺煎熬。杨洋领衔的《武动乾坤》,集齐了“大IP”和“小鲜肉”,还有正剧导演张黎操刀,可开播之后收视表现极为惨淡,口碑也不怎么样,豆瓣评分仅为4.8。被称为鹿晗和关晓彤定情之作的《甜蜜暴击》,更是被调侃为“暴击了观众”,收视和口碑双双扑街。靠“流量艺人”带动流量的时代,正在走向终结。

“流量为王”回归“内容为王”,没有好的演技,票房照样扑街

徐峥霸气回应《药神》为何不请大牌明星:我就是流量!

过去相当长一段

“流量为王”回归“内容为王”,没有好的演技,票房照样扑街

Web Traffic Data Analysis

时间,“大IP+流量卡司=低口碑、高收视”这样简单粗暴的模式,却一直在影视圈内畅行无阻。

“流量女王”杨幂就是这一模式的受益者。2016年杨幂主演的职场剧《亲爱的翻译官》创造了当年全国年度电视剧收视冠军,而2017年她主演的《三生三世十里桃花》更是在视频网站点击量超过500亿。各大影视制作公司和播出平台一拥而上,争相采购热门IP版权,邀请鲜肉小花出演,翻拍制作电视剧。根据有关资料显示,从2014年至今,根据网络小说改编的电视剧已经超过70%,改编的网剧则超过60%。其中,过半数的电视剧都有请到流量明星参演。以2017年为例,活跃在荧幕上的热门影视剧,几乎全被“大IP+流量明星”包揽。《择天记》播出期间全程称霸次黄金档,甚至一度超越黄金档剧目;《楚乔传》更是创造了全网播放量破400亿的惊人数据……

但没有谁可以永远收割流量,今年杨幂的势头明显呈减势,开年与黄子韬共同主演的《谈判官》豆瓣评分只有3.4,在视频网站整体播放量只有120亿左右;刚收官的《扶摇》,原本被认为可能会冲击“年度剧王”,但豆瓣评分仅为4.8,视频网站的播放数据相比去年的《三生三世十里桃花》,也有巨大差距。

市场对“流量艺人”浇下的一盆冷水,有点一锅端的味道——正面新闻和负面新闻都不见了。最令“流量艺人”和制作方害怕的是,往常即使是烂剧,依靠明星效应还能带起话题,明星死忠粉和观众之间的骂战往往也能成为吸睛点,可这一“绝招”如今也不灵了。

“流量为王”回归“内容为王”,没有好的演技,票房照样扑街

上海:范冰冰,李晨为阿迪达斯新店开揭幕

从作为人气晴雨表的综艺节目中,也可看出端倪。曾几何时,“流量艺人”的影响力从广为流传的一个“PPT四大神兽”故事就可以看出来——节目在招商引资环节中,只要PPT上标明“鹿晗、吴亦凡、李易峰、陈伟霆”四位之一在洽谈之中,招商都会格外顺利。但是如今的节目招商,慢慢变得更为强调节目的模式和类型,因为大家开始发现,受欢迎的节目和是否有“流量艺人”并无必然联系。相反,花大价钱邀请“流量艺人”,会挤占制作费用,致使节目品质无法保证。腾讯发布的《2017娱乐白皮书》显示,以《奔跑吧》《二十四小时》《挑战者联盟》为代表的依靠“流量艺人”支撑的节目,在收视上大幅缩水,最高下降33.7%。

事实上,一切都不是偶然,“流量艺人”业务能力低下,堪称影视界不可回避的痛。曾有人统计,2015-2017年主演的电视剧豆瓣评分全部低于6分的艺人,张艺兴、鹿晗等都赫然在列,拿下100%的烂片率。正因为对“流量艺人”的演技没有期待,所以当观众看到张艺兴在最近上映的电影《一出好戏》中,展现出从一开始本色出演的“小绵羊”到后期黑化的表演层次时,会冠以“全片最大亮点”这样的溢美之词。

和业务差相比,更差的其实是态度。去年的一档综艺节目《演员的诞生》,导师章子怡常把对表演的敬畏心挂在嘴上,可见很多演员对表演的“不敬畏”有多严重。这其中,最严重的问题就是轧戏,不少“流量艺人”在每个剧组和拍摄场地驻留时间极短,因为有大量商业广告、综艺节目要接。去年饱受诟病的“抠像剧”《孤芳不自赏》,两位主演同时在片场时间太短,制作方不得不使用大量抠图以“救急”,最终自然也逃不过观众的口水。

紧接着,今年6月,被誉为“电视剧行业风向标”的上海电视节举办了第23届“白玉兰”奖颁奖典礼,答案更是有些出人意料。与去年《琅琊榜》《芈月传》等IP剧瓜分各大奖项不同,今年的大奖均被原创作品摘得,演员也多是观众认可的实力派。其中,最佳电视剧奖由《好家伙》获得;张译、殷桃凭借《鸡毛飞上天》分获最佳男主角和最佳女主角;最佳编剧和最佳导演被《中国式关系》收入囊中。而《三生三世十里桃花》《欢乐颂》等搭配鲜肉小花的IP剧,则颗粒无收。

“流量为王”回归“内容为王”,没有好的演技,票房照样扑街

28条院线将调整票房分账比例 声明不上调电影票价

从当下影视圈发展态势而言,“流量艺人”正在被重新定义。最近红起来的“流量艺人”多以实力派为主,关键是抓住了主要矛盾——有作品、有演技,才有源源不断的话题。去年的《白夜追凶》和《无证之罪》分别捧红了潘粤明和秦昊,这是优质作品流量转移到演员本身的典型。《我的前半生》爆红的同时,雷佳音也成为了流量担当,“前夫哥”的丧萌形象深入人心,再加之《和平饭店》《超时空同居》的巩固,圈粉也成为必然。近期,秦岚、聂远等也凭借《延禧攻略》翻红。而当年的“初代流量”们也在努力转型,李易峰通过主演类型片《动物世界》,以7.3的豆瓣评分逆转了许多观众对自己不会演戏的印象。

其实,“流量”一词本无褒贬,在注意力经济大行其道的影视圈,能够获得流量是艺人能力与魅力的一种体现。但“流量”从来没有固定值,热度只是一时。艺人拥有流量仅仅是一个开始,如何将其巩固并保持下去,才是长久之计。在以作品本身说话的新市场环境下,大量优质的影视剧作品涌出,观众的追剧选择性也从之前只能被动追剧的状况变为主动选择收看剧目,也正因为此,只注重卡司阵容的作品,开始在竞争中败下阵来,流量明星效应逐渐减退的根本原因也与此相关。

而这种趋势在根本上提升了国内观众的观剧水平,相信在未来,流量明星在影视剧作品中起到的作用将会进一步缩减。整个市场也将从“流量为王”、“IP为王”,逐渐发展至未来回归“内容为王”的进步。

与此同时,真正专注于剧情与品质的作品,却会因为观众喜好的转移、选剧能力的提高,成为未来市场真正的宠儿。所以归根结底,在“内容为王”时代逐渐回归的当口,以质量取胜,才是决定影视剧成败的最关键因素。就像那句最朴素的话——打铁还需自身硬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