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這兩個區和這兩所學校獲評全國基礎教育信息化應用典型案例!

近日,教育部基礎教育司發佈了《關於公佈2017年度基礎教育信息化應用典型案例名單並做好2018年度案例推薦工作的通知》(教基司[2018]43號)。

通知公佈了經過各地推薦、培育研究、專家遴選等環節,教育部認定31個區域、59所學校在內的2017年度全國基礎教育信息化應用典型示範案例名單。

其中,四川省成都市武侯區、四川省成都市錦江區、四川省成都市泡桐樹小學西區分校、成都市第七中學初中學校入選,一起來看看他們的做法!

武 侯 區

“三顧雲”教育信息化綜合服務平臺

2018年4月教育部印發的《教育信息化2.0行動計劃》,是國家教育信息化升級的指導文件,提出了“三全兩高一大”的發展方向,要求建構區域性大平臺,我區在2015年底啟動的“三顧雲”教育信息化綜合服務平臺,以“提質、減負、增效”為目標,立足區域教育信息化服務統籌發展,涵蓋智能教學教研、資源共建共享、人人通交互社區、教育大數據管理、信息化服務統籌等功能,基本具備了“大平臺”的形態。

成都這兩個區和這兩所學校獲評全國基礎教育信息化應用典型案例!

近兩年來,武侯區“三顧雲”平臺,圍繞“三顧”關鍵詞持續完善平臺功能,系統推進平臺應用,深入拓展平臺效益。在實踐中充實“三顧”內涵:

以科學思維完成建設步驟“三顧”,一顧問題導向,需求至上,再顧資源起手,綜合服務,三顧學校主體,個性植入;

以創新思維指引應用內容“三顧”,一顧人人通,再顧事事通,三顧時時通;

以改革思維追求“三顧”目標,一顧變革課堂教學生態,再顧提升區域教育治理效益,三顧助力教育綜合改革。

成都這兩個區和這兩所學校獲評全國基礎教育信息化應用典型案例!

教學信息化名師工作室

成都這兩個區和這兩所學校獲評全國基礎教育信息化應用典型案例!

成都這兩個區和這兩所學校獲評全國基礎教育信息化應用典型案例!

錦江區“教學信息化名師工作室”(最初叫“教學信息化示範研修工作室”)的緣起,得益於錦江教育人對信息化環境下課堂嬗變的思考。

成都這兩個區和這兩所學校獲評全國基礎教育信息化應用典型案例!

自2012年成立以來,三期共11所工作室通過開展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創新融合研修,學科應用示範和教師專業發展深度融合,既培育了大量教學信息化的“種子教師”,更

為推動區域中小學課堂教學“四大嬗變”做出了貢獻

成都七中初中學校

“未來課堂”

成都七中初中學校的“未來課堂的建設實踐與探索”的基礎教育課改項目被教育部認定為2017年度全國基礎教育信息化應用典型示範案例,全國僅59所中小學、幼兒園入選。


成都這兩個區和這兩所學校獲評全國基礎教育信息化應用典型案例!


成都這兩個區和這兩所學校獲評全國基礎教育信息化應用典型案例!

據悉成都七中初中學校是成都地區乃至西南地區唯一在全校所有班級採用BYOD方式開展一對一是數字化學習項目的學校。學校先後被上級部門確定和遴選為成都市首批未來學校建設試點學校,中國教科院未來學校實驗示範學校,全國C20慕課聯盟成員學校,成都市數字校園建設應用試點優秀單位。

成都這兩個區和這兩所學校獲評全國基礎教育信息化應用典型案例!

成都市泡桐樹小學西區分校

“人人通學習型社區”

成都市泡桐樹小學西區分校對學生的培養目標是在數字化的未來生存並且競爭。隨著教師教學能力的提升,課堂教學模式越來越向著以學生自主學習為目標的課堂發展。

在這個過程中,我們遇到了這些問題:學習資源推送及回收困難,學習過程的管控不足,學習數據的記錄和互通缺失,學習中交互的困難,學習結果的評價體系不健全,學習時空的限制。基於以上問題,學校建設和應用“人人通學習型社區”,發揮教師和學生的主觀能動性,開展教學改革。

成都這兩個區和這兩所學校獲評全國基礎教育信息化應用典型案例!

在“人人通學習型社區”的建設過程中,泡小西區提倡重在常態:

常態化“未來班級”各學科在本班教室常態化開展教學研究;非常態化“未來班級”,每名老師每期開展2節以上基於電子書包的經典課例,並適時進行後臺運用數據發佈。

截止2017年12月11日,泡小西區17個常態化“未來班級”及其他48個非常態化班級共計備課7754節,上課6971節,發佈作業2112次,問答28672次,製作資源33350個。

同時,泡小西區更關注融合點的研究,在省級課題《“一對一”數字化學習環境下小學生自主學習模式的探究》的指導下,重在研究基於一對一設備的網絡學習空間使用對傳統教學無法解決的問題如何突破。

成都這兩個區和這兩所學校獲評全國基礎教育信息化應用典型案例!

經過泡泡老師、泡泡娃們的共同努力,目前泡小西區依靠“雲梯子”搭建的“人人通”智慧課堂教學範式為:課前通過微課或預習支架導學,瞭解學生知識起點,定位教學重難點,助力教與學備課針對性;課中全面深度互動參與、思維呈現交流、及時反饋評價、記錄學習過程、互動生成反饋評價,助力課堂個性高效;課後多元豐富評價激勵、空間展示共享交流,助力學生享受式提升;課外推薦各種優質資源,拓展學習大視野,助力自我建構個性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