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西新闻」土庙子村“两委”一班人瞄准经济发展制高点 带领村民致富奔小康

「林西新闻」土庙子村“两委”一班人瞄准经济发展制高点 带领村民致富奔小康

「林西新闻」土庙子村“两委”一班人瞄准经济发展制高点 带领村民致富奔小康

林西县大营子乡土庙子村是赤峰市小康示范村,2017年村集体经济积累达到500余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0000元,全村年收入在20万元以上的有81户,年收入最高的农户达到50多万元。土庙子村土地等自然资源禀赋与其他村并无差别,是什么让这个村成为小康村?

上世纪八十年代,土庙子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完成包产到户,虽然解决了温饱,但是粮食产量低,种植结构单一,与市场供需脱节,部分农民还生活在贫困线上,村集体没有收入,当地的生态环境一度遭到破坏,风沙侵袭农田……面对一系列困难和问题,当时的土庙子村党支部一班人并没有因为分田单干而丢掉发展集体经济的意识,也没有因为困难重重而退缩,他们不甘于现状,扛起肩上的责任,解放思想,放眼市场。村“两委”班子通过与村民共同探讨致富之路,因地制宜调整产业结构,着力发展经济作物。当时的村党支部书记李占山到乡里、县里跑项目、跑资金,启动金沙滩植树治沙工程,一场战天斗地的绿化造林运动,在万亩沙地上拉开了大幕。几年间,土庙子村山上绿了,田边绿了,房前屋后也绿了。黄龙锁住了,耕地保住了,种植树木近2000亩,其中果树1300多亩,每亩收益在2500元以上,林果业成了许多村民稳定的收入来源之一。土庙子人的好日子露头了,村集体经济也得到初步发展。

2000年以来,村党支部组织带领党员干部带头发展林果产业,大力发展林下经济,利用丰厚的土地资源和靠近县城郊区的区位优势,由党员大户带头种植大田蔬菜,引导农民重点发展圆葱、土豆、胡萝卜等特色种植,亩均纯收入达到5000元以上。通过村干部和党员大户的自身示范作用,积极引导农户转变种植业结构,探索出了一条党员干部带头、引领群众共同致富的路子。随着党员队伍的扩大和产业的发展,村党支部升格为村党总支。

现任土庙子村党总支书记张显发说:“土庙子村的今天,不是一届村班子干出来的,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施以来,历届村‘两委’班子一直根据实际开展工作,一直在起带头作用,逐步转变发展观念,调整产业结构,培育、壮大适合本地发展的农村经济。”

三十多年来,土庙子村党总支从培育主导产业、壮大集体经济、着力改善民生入手,强引领、抓服务,凝聚党心民心,走上了一条康庄大道。

土庙子村土地多,水层浅,距县城近,而市民蔬菜水果需求量大,这是其他地区不可比拟的优越条件。在市场经济大潮面前,土庙子人的心潮也随之澎湃起来。在村“两委”班子的带动下,一大批经纪人闯进了市场,连接了农户,走出去、学经验,请进来、传技能,对着市场搞种植,签好订单算收入。在土庙子村的万亩良田上,过去大片的玉米、谷子不见了,以圆葱、土豆、辣椒、胡萝卜等为主的经济作物种植面积占耕地总面积的61%。大规模的土豆种植,吸引来八方客商,成车成车的胡萝卜运往了外地,豆角上架了,茄子移秧了,尖椒上市了,圆葱收获了,瓜果梨桃变成一沓沓的票子了,八大协会应运而生,合作组织风生水起。按照林西县“1+3”党组织设置模式,土庙子村支部牵头组建了金沙滩蔬菜种植合作社,一头带农户,一头连市场,统一购置生产资料、统一适应技术标准、统一联络市场销售,以良好的品质、信誉和科学的营销方式增强了市场话语权,蔬菜产业合作社仅蔬菜销售一项就可提高售价20%以上,每年可为社员人均增收1万元以上。充分发挥党员干部引领示范作用,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等方式大力开展了实用技术培训、职业技能和创业培训,提高党员干部带头致富和带领群众共同致富的能力,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分别担任金沙滩种植合作社的理事长和监事长,成为推动生产发展的技术员和带头人。土庙子村党组织带领农民在土地上种出了经验、种出了效益,更种出了幸福和甜蜜。

村民杨久军是村里的经纪人,也是蔬菜种植大户,近两年年均收入50多万元,他不但在村里建起了最漂亮的房子,而且在县城里买了一百多平米的楼房,还开上了小汽车。土庙子村像杨久军这样的户已有很多。张显发说:“如果说经验,那就是发动群众学科技用科技,扩大产业规模,提升产品质量,提高竞争力,对着市场搞种植,对着订单搞种植,让老百姓对日子有盼头,致富有奔头,生产有劲头。”(刘兴宇 张晓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