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云-中国偶像 世界标杆(一)

2014年9月19日,美国纽交所内人头攒动,从楼梯间到楼外排列着逶迤的认购长龙。这一天,阿里巴巴正式登陆纽交所。

站在世界聚光灯下的马云显得颇为轻松,他穿梭于场内,自如应对着如潮的美国媒体。在此期间,阿里的股价从68美元的发行价急速蹿升至92.7美元的开盘价,大涨36.32%。IPO中,阿里共筹集250亿美元资金,超越信用卡巨头VISA,创造美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IPO。至此,中国人马云,改写了美国的资本历史。

两个月后的11月11日,在一手创造的“双十一光棍节”活动中,阿里实现日交易额571亿元人民币的历史新高,继续改写着外界对于中国电子商务容量的揣度。而在活动前,阿里的股价已经突破120美元的高点,市值超过3000亿美元,比全球竞争对手亚马逊和eBay之和还要多。

仅仅用了15年,马云便实现了国际巨头们的百年之路。而离他设定的102年企业发展愿景,还有87年。


马云-中国偶像 世界标杆(一)

马云

入选《财富》2014年“全球50位最伟大领袖”的马云,甚少谈及自己的“中国梦”,但他却完成了中国人在经济强国目标中的诸多梦想。

阿里登陆纽交所不久后,苹果便主动表露希望与阿里在全球的支付领域展开合作,好莱坞则希望将马云的故事搬上银幕。更为实际的是,马云与阿里巴巴,创造了超过1000万个创业机会,每天有超过1亿人登录消费,更帮助许多中国乃至亚洲企业走上全球化之路。

如今,阿里服务来自超过240个国家和地区的互联网用户;集团及其关联公司在大中华地区、印度、日本、韩国、英国及美国70多个城市共有20400多名员工。在2013年全年,阿里搭建起的交易平台,实现了1.54万亿人民币交易额。

曾经被质疑为“疯子”和“骗子”的马云,正站在中国互联网前所未有的高度之上。他不仅把企业做得伟大,而且,他的思想和理念,影响并且造福了整整一代人,甚至几代人。

马云-中国偶像 世界标杆(一)

ObamaAsiaPhilippines

中国黄页 一场发现之旅


马云,杭州人,生于1964年9月10日。童年、少年时代的马云像电影里的阿甘一样平凡。他和阿甘一样诚实、守信、勇敢又重视感情,只不过他从来没有逃跑过。为了尊严,为了义气,他常和别人拳脚上见分晓,且从不服输。瘦小的他,最严重的一次被打得露出了骨头,因为没有麻药只能直接缝,缝了13针他没掉一滴泪。这在父母眼里是叛逆、倔强、逞强,但父母又无可奈何。

马云的父亲是一家戏剧协会的负责人,马云记忆很深的是小时候到茶馆去听杭州大书、苏州评弹。也许他的侠义情怀,甚至无边无际的想象力和好口才的种子在那时就已经种下。

到了高中,马云渐渐向学。只是,他唯一骄傲的只有英语。他13岁就骑着破自行车带着老外满杭州跑。数学最差,高考时他考过1分。高考时,他的目标是北大,但连续两次落榜,20岁时勉强被杭州师范学院以专科生录取。因同专业招生不满,后被调配进入外语本科专业。

只论英语,马云自然不俗,再加上喜欢冲在前面的性格,他当选了校学生会主席,后来又当选杭州市学联主席。1988年,他以优异成绩毕业,被分配到杭州电子工学院任教,每月89元工资。马云是当时杭州师范学院毕业生中惟一一个被分配到大学去教书的人,以致于他毕业离校时,母校党委书记专门找他谈话,希望他到大学教书之后5年内不要离开——无论是调动还是离职都不可以。

马云-中国偶像 世界标杆(一)

马云在泰国受追捧 与国王同登报纸头版

在教师这个职位上,他干了6年,期间获选“杭州优秀青年教师”。教书以外,他还在夜校兼职帮人做翻译,因为忙不过来,他于1992年成立海博翻译社,请退休老师当“枪手”做翻译。海博翻译社成立的头一个月赔了一多半的本钱,为了生存,马云背着大麻袋到义乌、广州去进货,接着海博翻译社开始卖鲜花,卖礼品等等。到1994年,海博翻译社盈亏平衡,次年开始赚钱,马云的精力也从此转移。

海博翻译社是马云创业中的一次“试验”,这次试验也谈不上成功。1994年到1995年发生两件事,这两件事改变了马云的一生。一件事是1994年底,一位来自西雅图的外教比尔和马云聊起互联网,虽然不懂互联网但热爱互联网的比尔讲得很投入。马云头一次听说互联网,虽然听不明白但感觉很神奇。另一件事是1995年初,马云受委托作为翻译到洛杉矶沟通一个项目,事情虽然没有办成,他却有机会顺道到西雅图拜访比尔,让比尔带他去看看什么是互联网。

当时,比尔带他到一家互联网公司参观。映入马云眼帘的是两间很小的办公室,5个年轻人和几台电脑。马云只看不摸,他“甚至害怕触摸电脑的按键。我当时想,谁知道这玩艺儿多少钱呢?我要是把它弄坏了就得赔了。”“主人们”对他说,“不要紧,你就用吧。要查什么,你就在上面敲什么。”好奇心驱使,他在搜索引擎上输入“beer”,结果只找到了美国和德国的品牌,没有中国的品牌。他又输入“china history”,只找到一个50字的介绍。马云很疑惑,朋友告诉他要先做一个home page(网页)放到网上,然后才会被搜索到。他马上想到应该给海博翻译社做个网页。按他的意思,这间公司的人帮着做了一个只有报价、电话和信箱的非常简单的网页。马云一直看着网页做完并放到网上才离去逛街。几个小时后他逛街回来,他的信箱里已经收到了5封邮件,有来自美国、德国、日本的要合作的邮件,也有一封中国留学生的邮件,这个留学生在邮件中说这是他所能搜索到的第一家中国公司网页。马云当时就想:“哎,这个东西可能会有戏。”他当即和那间公司约定,他回中国找客户,对方负责技术,一起做中国企业上网。

回国当晚,马云邀请24位朋友到家中聊天,这些朋友都是他在夜校兼职教书时的“学生”,而且这些“学生”全做外贸生意,他很清楚这些朋友有什么需求。马云开场就说他要辞职,要干互联网。接着他就大讲互联网,讲了两个小时,但他自己都不知道自己讲了什么,朋友们更没有听明白。等他讲完,23个朋友说这事太先进,肯定做不成,只有一个朋友说可以试试,不行就逃回来!

朋友们支持与否,对马云来说不是最重要的。他想了一晚,第二天就辞掉了工作,然后和妻子拿出7000元积蓄,又向妹妹、妹夫、父母借钱凑了2万元。1995年4月,中国第一家互联网商业公司专门给企业做网页的杭州海博电脑服务有限公司成立,公司共三名员工,分别是马云、马云妻子张瑛以及马云一通电话请来的杭州电子工学院计算机教师何一兵。

马云-中国偶像 世界标杆(一)

浙籍IT精英发表《 西 湖 宣 言 》

中国第一条64K国际专线全功能接入国际互联网是在1994年4月,其后一年也只有几座重点城市连接了国际互联网。马云的公司成立4个月后,杭州才与其他全国24省市一道实现国际联网。

在没有与世界联网的4个月里,马云先是用了一个月时间做出中国黄页(www.chinapages.com)并通过美国伙伴在国际互联网上线。一上线,他就开始找生意。一开始四处碰壁,没有人相信,他就找身边的朋友,向朋友描述互联网的好处,再索要资料快递到美国,由美国的伙伴把这些资料挂到中国黄页上,再把网页打印出来寄回杭州。然后,马云拿着网页打印件告诉朋友,“国际互联网上已经能查到你的资料了!”

一张打印件就证明上网了,这总是让人生疑。马云的第一个客户是杭州四星级酒店望湖宾馆,当马云拿着网页打印件给宾馆的老板看时,对方不相信。马云说:“你可以给你美国的朋友打电话,看看有没有这么一回事儿,没有这么一回事儿你就找我,有这么一回事儿你就付费!”

据说望湖宾馆上网后效果还不错。恰逢1995年世界妇女大会在北京召开,外国代表们在来中国之前专门上网去了解中国宾馆的情况。而她们在网站上所能查到的中国宾馆就只有位于杭州的一家宾馆——望湖宾馆。代表们到了中国之后,专程从北京飞到杭州,住了两个晚上。

中国黄页的收费标准很高:一张照片和3000字的文字介绍收费2万元,其中1.2万给美国公司。钱被美国人赚走了,马云还总被认为是“骗子”,他不甘心。1995年7月,上海开通64K互联网专线后。马云找来一台486电脑,从杭州拨长途电话到上海电信接入国际互联网,然后登陆中国黄页。三个半小时后,望湖宾馆的照片和资料终于在电脑上呈现出来!马云欣喜若狂,哭得一塌糊涂,他证明了自己没有骗人,互联网也的的确确存在。这件事由马云请的电视台记者全程录像,记录在案。

马云-中国偶像 世界标杆(一)

独家:2016马云乡村教师奖“重回课堂”活动举行

舍弃之后是归来


马云证明了自己,也随之结束了与美国伙伴的合作关系,自己请了技术人员做中国黄页。同样是在7月,中国黄页为浙江省外宣办做了一个网站,在网上宣传浙江的经济文化,那是中国的第一个政府上网工程,成为一时焦点。中国黄页、马云在杭州一下子出名了。

不过,面对大批互联网公司的涌现,马云很有危机感,他希望在全国有更大的影响力,吸引更多的城市、企业“入驻”中国黄页。

1995年12月,马云去了一趟北京,随身带了一些文章,想请朋友帮忙发表。那时要在报纸杂志发文章并不容易,马云通过朋友介绍认识了《北京青年报》的一个司机。马云把文章给了他,同时给了500元钱,许诺不管什么样的媒体,发了就算他的。过了没多久,《中国贸易报》头版刊发了其中一篇文章。马云很吃惊,很佩服那个司机的能力,更佩服那个敢批准在头版发文章的《中国贸易报》执行总编。他马上行动找到了该报副总编孙燕君,一谈就是三天三夜。

《中国贸易报》是在1995年10月20日上网,是中国第一家上网的媒体。不过,孙燕君并不懂互联网,但马云讲起互联网来让人激动,他也觉得互联网有戏,就说:“马云,我帮你这个忙了。”

一个月后,马云出3万经费,孙燕君出面组织邀请了京城各大媒体30多位编辑记者在长安俱乐部搞了一个见面会。马云在现场布置了两台486电脑,因为网速慢,网页和一些资料全部拷在硬盘上。他还从来没见过那么多的媒体人,讲得很激动,一连讲了两个小时,内容无非“什么是互联网,互联网有什么好处”。编辑记者们和孙燕君第一次听马云讲互联网时的反应一样,都很激动,觉得互联网有潜力。现场的效果很不错,但第二天有文件下来,要求不要宣传互联网。马云很气愤,又有记者对他说,“你如果能够说服《人民日报》上网的话,我们就可以报道了。”

让《人民日报》上网,这在当时几乎是不可能的事,马云却留心了。很快,他通过朋友认识了《人民日报》办公室里的一个行政人员。他与这名行政人员在人民日报社的办公室聊到晚上10点多,这时来了一个人,也坐下来听他们聊。这个人就是人民日报社未来发展局局长谷家旺,有留洋经历的谷家旺对互联网有些了解,两人相见恨晚。谷家旺建议马云去给人民日报社的干部讲讲互联网。随后,马云在《人民日报》做了两次演讲,报社的领导感谢马云并表示要让《人民日报》上网。马云用半年时间帮《人民日报》上网,这件事引发轰动。中央电视台《东方时空》栏目专门做一期节目,重点采访了马云。马云有了想要的名气,中国黄页也有了全国影响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