柑橘脂點黃斑病

柑橘脂點黃斑病

柑橘脂點黃斑病

柑橘脂點黃斑病

柑橘脂點黃斑病

又稱黃斑病、脂斑病、褐色小圓星病等。

症狀:(1)黃斑型:初期葉背上出現針頭大小的黃點,後擴展為大小不一的斑塊,並在葉背出現皰疹狀淡黃色突起的小粒點,隨著葉片長大,病斑變為褐色至黑褐色的脂狀斑點。病斑相對應的葉片正 面亦可見到不規則、邊緣不明顯的黃斑。(2)褐色小圓星型:初期在葉片正、背面出現赤褐色芝麻粒大小的近圓形斑點,以後稍擴成圓形或橢圓形的斑點,病斑邊緣凸起,色深,中間凹陷色稍淡,再後變 成灰白色,並在其上密生黑色小粒點。(3)混合型:同一張葉片上發生脂點黃斑型的病斑,又有褐色小圓星型病斑,表現在夏梢葉片上。(4)果上症狀:病斑常發生在向陽的果實上,僅侵染外果皮,初期症狀為皰疹狀汙黃色小突粒,隨病斑不斷擴展和老化,點粒顏色變深,從病部分泌的脂膠狀透明物被氧化成汙褐色,形成1~2cm的病健組織分界不明顯的大塊脂斑。

發生規律:以菌絲體在病葉和落葉中越冬。翌年氣溫回升到20℃以上時,子囊殼吸水膨脹釋放子 囊孢子,借風雨等傳播。子囊孢子萌發後以芽管附著在葉片表面伸長髮育成氣生菌絲,產生分生孢子 後再從氣孔侵入葉片,經2~4個月潛伏期後才表現症狀。病菌生長的適宜溫度為25~30℃。5~7 月溫暖多雨,最有利子囊孢子的形成、釋放和傳播,是發病的高峰期。以橘類、蕉柑感病較重,甜橙、 溫州蜜柑等品種較輕。

防治方法:(1)增強樹勢,防止蟎類為害葉片,尤其春梢葉片的蟎類防治,減少傷口。(2)冬季清 園結合修剪,使果園通透性良好。清除地面落葉,集中燒燬,以減少初侵染源。(3)結果樹在謝花2/3 時、未結果樹在春梢葉片展開後,噴布第一次藥劑,隔20d後噴第二次藥,30d後再噴藥1次,共2~3 次。可選用:70%甲基硫菌靈可溼性粉劑800~1000倍液、70%代森錳鋅可溼性粉劑600倍液。也可 在梅雨之前2~3d噴第一次藥劑,隔1個月左右再噴一次多菌靈和百菌清混合劑 (按6∶ 4的比例混配) 600~800倍液、46.1%可殺得3000水分散粒劑1000~1500倍液或其他銅劑類殺菌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