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口溜”里话变迁

王金初 口述 胡紫 整理

时间真如电光火石,我自1976年到村里工作,如今已有42个年头了,其中,担任村党支部书记27年。可以说,我是改革开放40年整个历程的参与者,见证者,亲身参与了改革开放在英山县温泉镇百丈河村的具体实践,亲眼见证了改革开放给百丈河村带来的沧桑巨变。从不同时期流传在百丈河村的“顺口溜”就可见一斑。

“走进百丈河,山大石头多,兜里没有钱,缸里米不多,姑娘往外嫁,小伙愁老婆。”这首顺口溜,是改革开放初期百丈河村的真实写照。1991年,我由村妇联主任转任为村党支部书记。

1992年,改革的春风破山门而入,党的各项惠农政策不断出台,如何抓住机遇改变百丈河村贫穷落后的面貌?按照全县“农业抓产业,产业抓特色、特色抓茶叶”的总体思路,我和村两委研究决定调整大田大地连片种植茶叶,依靠政策扶持发展茶叶产业,带动村民脱贫致富。然而,一些习惯于长期种粮的村民却公开抵制,坚决不干:“茶叶不能当饭吃,我的口粮田不能动!”“王支书就是武则天,挖稻栽茶叶就是暴政,我们坚决不答应!”……面对重重阻力怎么办?我带领村民到杨柳湾镇茶叶大户学习取经,现场了解种茶大户一年收入几万元的事实,村民很受启发,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及时总结编出这样一段“顺口溜”:“一早一壶油,一天一身绸,一月一头牛,一年一栋楼。”这段“顺口溜”充满泥土芳香,直接反映出茶叶的比较效益,形象生动,好记易懂。大家气顺了,思想通了,种茶积极性高了,全村连片茶园迅速发展到460亩,百丈河村现已成为全县名副其实的茶叶专业村。

茶叶拓展致富路,村民收入逐年增长。但全村还有大部分村民居住在大山深处,一方水土不能养活一方人,不把他们搬出来,脱贫致富就没有希望。2004年易地搬迁扶贫项目在英山实施,我提出建设中心村、走搬迁扶贫新路的想法,得到了县、镇领导的高度重视,发改、规划、扶贫办等职能部门迅速到村开展工作,采取国家补一点、亲戚借一点、农户出一点、建材门店赊一点等办法解决建房资金难题,苦口婆心地动员居住在高山上的140多户乡亲到山下集中连片建楼房。历经风雨考验,命运在手中掌握,两年艰苦奋斗,搬迁扶贫结硕果。近百栋统一规划设计、统一外墙装修、统一建筑风格的两层别墅在百丈河畔一字排开。房前,是四米宽的水泥路,联通外面的世界。路旁,是新架的太阳能路灯,新栽的绿化苗木。百丈河上,景观桥一座,钢混桥涵四座,河堤重新修葺,溪流潺潺,垂柳依依,好一幅秀美乡村新画卷。然而,搬进新居的农民一时没有适应新生活,仍是柴草乱堆,农具乱放,垃圾乱丢,脏乱差的环境与漂亮美观的新村极不协调,甚至还出现邻里闹纠纷、老人无人养、家庭不和睦等方面的问题。

于是,我们除在村里添置垃圾箱、环保桶等设施外,还及时把村里的退休老党员、老教师、老干部请出来,组建村思想道德协会。大家在一起又创作出这样一段“顺口溜”:“百丈河,是我家,乡村建设靠大家。环境卫生第一位,切莫乱丢又乱拉。垃圾丢进垃圾桶,讲求美德人人夸。邻里本是好兄弟,你帮我来我帮他。有事互相多商量,切莫吵嘴又打架……”

40年改革开放,百丈河旧貌变新颜。如今的百丈河,茶场、养猪场、田桂花绣品厂、承庆鞋业等企业生机勃勃,村民成股东,年年有分红,村民打工、种养、经商等方面收入稳步增长,荷包是越来越鼓,90%以上的农户住进小洋楼。电话户户通,电视家家有,用水龙头一扭,出门小车一溜。老百姓的日子犹如上楼梯吃甘蔗——步步高,节节甜!这样一首“顺口溜”描述了如今百丈河村的喜人景象:“走进百丈村,茶园绿茵茵,楼房遍地起,富裕又文明。姑娘乐进村,小伙选爱人,人人懂法律,干净又卫生!”

作为一名基层党组织负责人,我只是履行职责做了一些应该做的事情,但党和人民却授予我多项荣誉。2017年3月1日,全国人大十二届五次全会召开前夕,村民自发到村部为我赴京送行,大家提来鸡蛋、拿来茶叶等农特产品,委托我一定要带到北京,表达百丈河农民对党的感激之情。大家围着我说,如今农民过上幸福的日子,是党的政策好,是党的恩情大。建档立卡贫困户查保蓉紧抓我的手不放,她送上一双亲手纳制的绣花鞋垫,嘱咐我一定向国家领导人表达她的由衷谢意。我深知有“八项规定”的党纪党规,农特产品是不可能带到大会上去,但怎么表达乡亲们的感恩情怀呢?大家有感而发,现场创编起了这段“顺口溜”:“党的政策真是好,党把农民当个宝,吃穿住行都办到,咱们幸福指数高!”我把这这段“顺口溜”融入到大会发言中,在大会上产生了良好反响。

沧桑四十载,流传在百丈河村不同时期的“顺口溜”,与改革开放紧密相连,与时代脉搏一起跳动,真实地展示了改革开放的巨大变化,形象地演绎了改革开放的生动历程与启示。伴随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不断推进,百丈河村还将不断涌现新的“顺口溜”,歌颂这个伟大的时代,描绘这个伟大时代的变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