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报特稿」赣乡游新记

「商报特稿」赣乡游新记

JBN 记者 吴宇宏/文、图

「商报特稿」赣乡游新记

金山银山不如绿水青山。近年来,江西推动乡村旅游,让“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有了不同的意义。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不仅为赣鄱大地很多风光优美的乡村聚集了巨大的人气,还带动了乡村交通、餐饮、土特产购物及各类服务行业迅速发展。

可以说,江西的乡村旅游通过近年来的全域化设计和打造,已经基本实现了从旅游业“配角”到“主角”、从“零星分布”到“全域发展”、从“单一模式”到“多元业态”的转变。江西乡村旅游的再发展、再升级已经开始。

热 · 配角变主角

王国芳、王国华兄弟俩是安福县甘洛乡三舍村村民,他们长期在沿海一带打工并小有成就,有了属于自己的几家公司。近几年,家乡三舍村被列为江西省美丽乡村建设示范点、江西省文明古村建设示范点,乡村旅游发展得有声有色。看到家乡的变化,兄弟俩毅然决定回到三舍村,并投资了2000万元建设根雕长廊工程、百亩花卉基地和根雕展示馆等项目,促进当地的旅游发展。

作为一个以农业发展为主的大省,江西的乡村旅游发展空间无限广阔。“六山一水二分田,一分道路和庄园”是江西乡村风貌的古朴概括;38个省级以上风景名胜区,51个省级以上自然保护区,177个省级以上森林公园,81个省级以上湿地公园,125个中国传统村落,116个省级以上历史文化名村名镇,121个A级乡村旅游点等,构成了江西乡村的基本框架。厚重的历史文化遗迹加上秀丽山川、天蓝水美,让江西拥有了丰富多彩的乡村旅游内容;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让乡村旅游在江西的发展热度空前高涨,也吸引着越来越多像王国芳、王国华这样的游子回到家乡助力发展。

借助国务院设立“中国农民丰收节”的有利契机,上饶于今年发起举办“丰收中国”乡村旅游文化节。活动期间,上饶市所有县(市区)都将参与其中,不仅有乡村旅游推介会、中国乡村旅游村长论坛、上饶农村电商联盟成立及天猫旗舰店启动仪式这样的高规格活动,还有一些诸如稻香音乐会、大美上饶”丰收市集、“月信江·悦上饶”云中乡歌等面向游客的娱乐活动。在上饶市委常委李瑞峰看来,举办这样一个乡村旅游文化节,不仅能够集中展示新时代上饶农业、农村、农民的新形象,还有利于塑造上饶乡村旅游新品牌,“我们希望经过两至三年的努力,使上饶成为国内乡村旅游和全域旅游的示范和标杆。”

除了上饶,今年9月中下旬,高安市还将举行主题为“赣鄱大地庆丰收秀美乡村展新貌”的“中国农民丰收节”活动;十月,首届江西安义古村群民宿赋能与创新高峰论坛将开幕,安义县政府期望以此能让更多人了解安义古村群,并助推安义乡村旅游品质化、产业化发展。与此同时,吉安市有关部门还于日前开办了一期新型农民素质培训班,希望这些通过系统礼仪学习的农民能够更好地与游客交往,促进当地乡村旅游健康发展。

在江西,以安义古村、婺源徽派古建筑群为代表的古宅游大受欢迎;萍乡的傩神节、兴国山歌节、信丰脐橙节、樟树中药节,让城市人重新感受农耕文化、乡土文化和民俗文化;庐山脚下的农家饭庄、上堡梯田等将竹乡游、花乡游、渔乡游、水乡游、樵乡游、果乡游做得好不热闹……随着新的业态不断涌现,新的模式推陈出新,新的创意精彩纷呈,江西的乡村旅游基本实现了从旅游业“配角”到“主角”的转变。

「商报特稿」赣乡游新记

广 · 全域发展渐成

位于婺源县东北部的篁岭,曾因整个村子都在山顶上,交通不便,地质灾害频发,且村里大部分闲置房屋年久失修腐烂倒塌,导致多数村民搬离逐渐“空心化”而一度濒临消亡。好在篁岭之美遇上了赏识之人,近年来通过发展乡村旅游,真正旧貌换新颜。

篁岭是典型的“山居人家”,一百多栋民居房舍依山之陡坡而建,层层叠起,高低错落,层次极为分明;篁岭之下,则是层梯田,弯曲回绕,密如斑马条纹。2009年,经婺源县、江湾镇政府和当地村民同意,由婺源县乡村文化发展有限公司斥资800万元对篁岭村进行异地安置。村民搬出后,公司以此为基础投资1亿元建设篁岭民俗文化村,在保留和维护传统徽州明清古建筑风貌的前提下,进行内涵挖掘和文化灌注。很快,篁岭便成为了四方游客趋之若鹜的热门景区。

十几年来,婺源通过乡村旅游与休闲农业的融合发展,逐渐形成了以“三农”资源为基础,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相结合的特色产业。突破“门票经济”瓶颈,大力实施休闲度假游项目,高品位提升旅游接待服务水平,婺源发展成为首个“国家级乡村旅游度假实验区”和“全国旅游标准化示范县”,“中国最美乡村”的名号更是响亮。2017年,该县共接待游客2100万人次、门票收入5.1亿元、旅游综合收入160亿元,分别增长20%、19%、45%,旅游各项主要指标连续11年领跑全省。

“篁岭样本”仅是婺源县大力发展乡村旅游的一个缩影,而“婺源骄傲”则是整个江西乡村旅游发展的一面镜子。近年来,樟树依托山水田园、传统村落和乡村文化等资源,加快旅游业与农林渔水等产业融合,大力发展集农林观光科普、农家特色餐饮、果蔬采摘、乡村休闲等于一体的乡村旅游产业群,乡村旅游风生水起。抚州将乡村旅游与传统文化、采摘体验等融合,景德镇将乡村旅游与陶瓷工艺、传统村落风情等融合,九江将乡村旅游与观光农业、温泉度假等融合,萍乡、新余等地则抓住养老服务业发展机遇,打造了一批乡村旅游养生养老产品……这些将乡村旅游与地方特色融合的地区,已成为“江西风景独好”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在江西,近70%的旅游资源集中在乡村,50%左右的市场份额来自乡村旅游。2017年,全省乡村旅游接待游客、综合收入分别突破3亿人次和2700亿元,实际完成投资超过300亿元,几类指标均占到全省旅游产业的半壁江山。”江西省旅发委市场促进处处长韩之宇表示,乡村旅游正成为我省新一轮旅游业发展的主战场。“特别是龙南县,自2016年被列入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单位以来,狠抓乡村旅游产品全域化打造,仅仅一年时间便相继推出南武当景区、关西围屋群景区和虔心小镇等代表性乡村旅游产品,创造了全省乡村旅游发展的‘龙南速度’。”

如今,全省乡村旅游逐渐由点及面、串珠成链,覆盖面越来越广,产业规模不断扩大,综合效益日益凸显,形成了昌九、大赣西、赣东北、赣南等原中央苏区、罗霄山脉集中连片贫困区域5个乡村旅游聚集区,乡村旅游全域发展态势逐渐形成。

富 · 助推乡村脱贫

坐落于黄洋界脚下的神山村,曾是远近皆知的穷山村,一遇雨水就容易倒塌的土坯房,曾是这里最“显眼”的建筑。全村54户231人中,光贫困户就有21户50人。因为山势险峻,土地贫瘠,外面的东西难进来,村里的特产难出去,“穷”成了村民心里最深的感受。

2016年,一场前所未有的扶贫“大战”在神山村打响。在不改变村落民居原生态的基础上,当地对原有土坯房进行砌体加固,保留客家房屋特点;新建文化广场为传统舞龙灯提供了场所,打糍粑、磨豆腐、炒茶叶增添了神山的乡愁韵味;新建水车、竹声惊鸟、竹竿引水与周围的青山相衬,展现了神山村依山傍水的客家风貌。数据显示,两年来,神山村共接待学员和游客已逾16万人。目前,神山村贫困户通过合作社带动旅游产业、红色培训等项目发展,人均年收入从2015年以前的不足2100元提升至2017年底的8400元,圆满完成了脱贫目标,全部于2017年底脱贫。

曾经“有女莫嫁神山男”的贫困村,如今逆袭成了远近闻名的“幸福园”,乡村旅游让江西越来越多的“山区”变成“景区”,贫困群众由“老表”变成了“老板”。韩之宇表示,全省旅游系统因地制宜、精准施策,实施乡村旅游扶贫工程,让更多贫困人口参与分享乡村旅游发展的红利。“全省具备发展乡村旅游基础条件的贫困村(组)约2000个,约占全省贫困村总数的60%。可以说,实施好旅游扶贫将对全省‘决胜同步小康’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

去年,江西全省通过乡村旅游产生68万个就业岗位,辐射160万人受益,带动45万农民致富增收,辐射全省580个建档立卡贫困村。通过旅游扶贫,助推全省3.3万建档立卡贫困户、10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脱贫。在去年底召开的全省乡村旅游工作会议上,我省提出2018年乡村旅游新目标:实现接待人数3.6亿人次、旅游总收入超过3400亿元,直接、间接受益农民60万人以上,带动2.25万建档立卡贫困户、6.4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实现脱贫。

去年,我省出台《江西省促进乡村旅游发展提质升级实施方案(2017-2020年)》(以下简称《方案》),旨在进一步发挥乡村旅游在稳增长、促消费、减贫困、惠民生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同时,对于未来江西乡村旅游的发展也描绘出美好蓝图。《方案》提出,到2020年,江西将推动实现乡村旅游体系完善、布局合理、设施健全、品质优良,形成全域多元、业态丰富、产品多样的乡村旅游发展新格局。不仅要达成各设区市均有5A级、各县(市)均有4A级、各乡镇均有不同类别各具特色的乡村旅游点,还将努力实现年旅游接待人数44亿人次,旅游总收入超过5000亿元,带动55万农村贫困人口脱贫,直接、间接受益农民180万人的美好目标。

「商报特稿」赣乡游新记
「商报特稿」赣乡游新记

更多内容请登录江西商报官网:

www.jxsb.cn

或关注本报腾讯官方微博:

t.qq.com/jxsb-com

「商报特稿」赣乡游新记

长按左侧二维码关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