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視不老,未來可期


電視不老,未來可期


電視不老,未來可期


2018年,一個頗有意義性和儀式感的年份。它是改革開放40週年,也是新中國電視事業誕生60週年。

第12屆中國金鷹電視藝術節 第29屆中國電視金鷹獎頒獎晚會剛剛落下帷幕。總導演王琴曾透露,本次晚會精心設計了“堅持篇”和“初心篇”,主要就是為了展示中國電視人努力拼搏的奮鬥歲月,以及不忘初心、堅持夢想的點點滴滴。

在這個舞臺上,確實曾發生了太多與電視這個行業有關的故事了。或許你曾看到過青澀的周迅、孫儷上臺獲獎時激動的熱淚,或親歷瞭如唐國強、王剛、陳道明、陳寶國、李保田、李雪健、王姬等優秀演員對初心和夢想的堅持,對電視劇行業心存的那份敬畏之感。


電視不老,未來可期



作為電視行業中堅力量的一代,也是今年金鷹節開幕式的總導演張丹丹,在她看來,雖然也曾懷疑電視是否真的老了,但現在她可以很自信地說,只要不斷創新,讓電視變得生動、有趣、年輕,它就永遠不會變老。

而作為一個有著32年從業經驗的電視人,湖南廣播電視臺黨委副書記、副臺長、總編輯張華立,他經歷了中國電視發展的黃金時代,如今又時常感受著電視影響力急劇下降的殘酷現實,雖然有五味雜陳之感。

但他認為,電視本質特徵在於儀式感的場景消費,它的過去、現在和未來,關乎著一場“儀式”大革命,並且始終堅信“電視不老,未來可期。”

接下來,筆者將覆盤與金鷹節有關的重要時間節點或記憶點,去見證激情燃燒的電視歲月。

電視不老,未來可期


回顧“金鷹節”歷史

1、中國電視界最高獎項

時間退回到十八年前,2000年10月,第一屆中國金鷹電視藝術節(簡稱金鷹節)永久落戶湖南長沙。而由湖南廣電舉辦的此次行業“盛會”,一時間令電視人為之振奮,觀眾為之欣喜。

當時,還被評為“2000年中國十大電視事件”之首,並創下“觀眾最多”“投票最多”“主體活動最多”等“六項”之最,堪稱一種奇觀現象,也意味著中國電視文化進入到新一輪的飛速發展階段。

2002年12月,增加了新秀晚會,新設了節目展示交流會,為電視行業提供了節目交流平臺。

2、電視黃金時代,好內容依舊為王

敢為人先,不斷求索,一向是電視湘軍和電視人最為明顯的精神特質。

2006年,按照中國文聯、中國視協“兩年一屆”調整原則後,湖南衛視舉辦了全新一屆金鷹節,首次設置了“金鷹女神”,隨後這一直成為開幕式最大的亮點之一。同時,還首度增設了影視劇本交易暨高峰論壇,不僅面向全社會廣泛徵集影視劇本,還展現了業內劇本市場化交易的新形態。


電視不老,未來可期



2010年9月,此次金鷹節以“禮讚十年、金鷹高飛”為主題,回顧了2000年至2010年中國電視飛速發展的“黃金十年”,也被看作是對做中國電視產業生態發展的一次大覆盤。

在閉幕式上,第一屆金鷹獎優秀女演員獲得者王馥荔,與此屆入圍新人鄭爽一起深情地朗誦了《新人的心聲》,於她們而言,這或許是入行多年後的深刻感悟,同時也側面反映出金鷹節十載發展的歷程,更是中國電視發展的時代縮影。要知道此時的電視早已成為拉動國民快樂指數追趕GDP曲線的第一大眾媒體。

3、技術變革與電視湘軍

此時,金鷹節已然成為一場與電視、電視人關係密切的盛會,可謂是群賢畢至,少長鹹集。

2012年,金鷹節新增了“主持人頒獎晚會”,30多名老中青名嘴,同臺競技,好不熱鬧。當時,還增設了“最受歡迎的港臺演員獎”,香港演員鍾漢良憑藉電視劇《一觸即發》首度獲此殊榮。


電視不老,未來可期



2014年,從不保守的湖南衛視,積極進軍互聯網領域,以“互聯盛典”為主題舉辦了第十屆金鷹節,不僅嘗試了當時大熱的直播技術,還打通了電視端、手機端、PC端,實現了真正的“三屏合一”,跨屏互動。與此同時,也見證了傳統電視如何實現跨界融合的一大步。

2016年10月,金鷹節迴歸電視,現場和十八洞村連線,首次舉辦中日韓三國電視製作者論壇,積極促進電視行業良性長遠發展。


電視不老,未來可期



但不可否認的是,近幾年,隨著視頻網站和視聽內容的迅速崛起,唱衰電視的聲音此起彼伏,有批判、有失望,亦有警醒、有思考。三問未來電視的發展,我們可以有更明晰的判斷。

電視不老,未來可期


電視會不會老?

發展功臣與治國利器保不老

從電視作為一門藝術的價值來看,新中國電視事業誕生60年的發展史,就是中國億萬家庭文化生活的紀錄史,它見證了改革開放40年的發展成就,更紀錄了中國社會方方面面的變遷。

電視文藝創作出的大量精品佳作,成為新中國成立後中國大眾文化重要的標識,其對提升中國億萬百姓的文化生活水平起到了巨大的推動作用。始終奉行“內容為王”也是電視不老的最重要核心競爭力,金鷹節與金鷹獎、上海電視節與白玉蘭頒獎等國內重要電視領域盛會始終對電視內容生產投放了極大的關注。


電視不老,未來可期


第十二屆金鷹節頒獎晚會

從我國電視媒體的進化角度來看,新中國電視事業誕生60週年見證了中央到省級多家電視媒體的誕生與成長、輝煌與改革。電視作為體制內廣電媒體主要的業務範圍,從事企分離到公司化、集團化經營的頂層設計不斷調整,頻道制仍然在全國各級各地區全面鋪開,上星頻道在全國保有廣泛的受眾和根深蒂固的權威影響力。國家支持和多年用戶累積維持了電視臺生存下去的希望,也力促電視平臺不斷銳意改革,謀求新的動能。

從電視服務國家、社會與人民的功能來看,經濟收入增長不是電視最重要的追求。公益為大是其體制內身份的特殊性所在,更是履行社會責任、高舉導向意識的自身要求所在。中國電視的黨媒屬性要求它必須為國家和人民的利益鼓與呼。在大災大難來臨時發揮應急響應機制,進行預警信息傳播;在社會輿情事件發生時發揮監督與引導功能,穩定民心維護國家發展大局;在國家發展大計的推動與民生問題的解決上,發揮扶貧濟困、對口支援、教育醫療等方針政策的宣傳報道,服務地區均衡發展和民心向背。

電視不老,未來可期


能否抵住互聯網衝擊?

競爭刺激主動融入升級換代

互聯網媒體的崛起被認為是當前電視面臨的最大危機。但是,任何一種媒介都不斷面臨新媒介的挑戰。90年代廣播被電視替代的言論一直存在,但隨著汽車保有量的提升,今天的廣播、音頻平臺仍然被資本市場看好,仍在尋找知識付費、人工智能等方面的業務打通。電視也不例外,在唱衰聲中,電視一直在努力擺脫當前的困境,尋找新的機會入口,向新型媒體集團邁進。

外部互聯網媒體的競爭刺激對激活電視發展活力不是壞事。沒有這種刺激,媒體融合不會實現今天的成果,新型媒體集團建設不會邁出一大步。電視開啟“媒體融合”的邁步動作就是擁抱互聯網的姿態,以三網融合作為技術鋪墊,立足權威優質內容的生產優勢,在上級政策與資金的扶持下,主流媒體基本實現了互聯網平臺端口的建設,實現了用戶入口的打通和受眾遷移,也實現了中央廚房為核心的內容把控與多終端高效率分發,實現了業務流程的更新換代。

電視自身的業務水平升級是適應變化的革新舉措,鞏固原有的優勢也是電視應對越來越激烈競爭的必由之路。在內容創作上,重大題材影視作品、熱門大劇、優質紀錄片生產與播出仍然是電視保有的優勢,圍繞創作電視臺與製作公司的合作緊密長久,不管播出方式怎麼變,先網後臺還是臺網同步,很多作品還是會把優質衛視平臺考慮作為市場投播不可缺少的影響力標的。電視作品造就的文化現象仍然層出不窮,《舌尖上的中國》《等著我》《朗讀者》等節目引發全社會廣泛關注與文化或情感共鳴。

電視不老,未來可期


電視會有怎樣的未來?

打通產業化的更多機會入口

電視一直是我國文化產業發展重要的引擎。電視媒體集團越來越綜合,業務範圍早已超越廣電層面,產業化經營項目很多。從已公開的信息來看,資本市場關注較多的湖南芒果、上海文廣的對外投資合作動向在過去兩年比較頻繁,芒果入股了唱吧、網易雲音樂,上海文廣入股了虛擬現實領域的VR、央廣,江蘇廣電入股了音頻平臺蜻蜓FM,種種投資行為都在為電視平臺的發展不斷賦能。

今年芒果超媒的整合上市也給業態帶來新的激活,各級廣電機構整合與分拆動作頻頻,內部調整的目的也是為了更好的實現協同升級,應對各種挑戰。

電視媒體機構在產業化思維下,朝著綜合性文化產業集團邁進。唱衰電視的無非也只是狹隘的聚焦了電視業務,對於電視產業的拓展性努力少有關注,知之甚少,擺在電視面前的困境的確存在,新拓展做得好但是主營業務頹勢仍然是麻煩棘手的問題。廣告營收降幅明顯、地面頻道收視低迷、開機率下降等問題困擾著經營者,更難的是在難以挽回的一些事態面前,落後產能不能及時淘汰還要負重前行。改革的力度能不能再大一些考驗頂層設計,而這也是電視機構轉型能否成功的關鍵。

電視存在一天就有活下去的希望。有強大的國家支持,電視就不會老,電視生存下去的希望在功德與民心。穩定的內容輸出與不變的公益追求鞏固了電視的主流地位,但輝煌能否再來需要時間沉澱,更需要不斷的改革賦能。


電視不老,未來可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