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季度基本面能支持A股走稳吗?

四季度基本面能支持A股走稳吗?

【午盘快报】沪指冲高回落 保险和银行板块护盘

沪指冲高回落,创业板指震荡下跌,板块方面,保险、银行、军工等板块表现强势,水泥建材、电信运营、草甘膦、环保、快递等板块跌幅居前。康美药业、中国巨石、科大讯飞等机构重仓股重挫。截止收盘,沪指下跌0.15%,报2564.24点;创业板指下跌1.41%,报1232.59点。

四季度基本面能支持A股走稳吗?


进入四季度,外围市场震荡加剧,A股的形势更加严峻。中国经济秋季报以及上市公司三季报即将亮相,究竟会交出怎样一份答卷,各种扰动因素下,对四季度经济运行的基本判断是怎样的?10月15日开始实施降准,“相机抉择”,稳增长政策后续还会有哪些选项?

摩根士丹利中国首席经济学家邢自强做客《交易时间》节目时,对近期焦点问题进行分析。


四季度基本面能支持A股走稳吗?


1、降准有助稳定社融增速 预期财政减税发力

市场上有降准无用论,也有降准是大放水论,我认为都不准确。降准的信号如何分析,要考虑社会融资规模和货币增速的大背景,也要看金融监管强度以及房地产政策。首先,过去大量外汇占款涌入时需要动用准备金对冲,而当前,降准是在外汇占款流入减少的现实情况下实现货币增速目标的必要手段;其次,近期出台的理财新规和资管新规细则都保持着金融强监管的大方向不变;此外,房地产政策也未见放松。

本次降准的政策立场相对中性,具有预调、微调的特点,但不是转向性的全面宽松。社会融资规模增速大概率将企稳,不太可能出现大幅反弹。跟MLF等短期流动性注入工具比起来,本次降准释放的7500亿元增量资金,对银行来说更有确定性、成本更低,有利于金融机构加强对于包括小微企业、民营企业在内的实体经济信贷需求。

总体而言,提振企业信心还需要一揽子政策,而不只是货币政策。例如在财政政策方面,有必要推出增值税减税措施;在提振民间投资方面,对短期内可能引起企业成本上升因素,比如社保等,进行优化处理,适度下调社保缴费比率


四季度基本面能支持A股走稳吗?


2、汇率机制最重要 一篮子货币汇率有望保持稳定

对汇率形成主要影响的有两方面,一是利差,二是对经济增长的预期。鉴于本次降准本身是中性微调,社融和货币增速企稳,而不是大幅反弹,对人民币汇率应该不会形成较大冲击。如果上述包括财政政策在内的一揽子政策能落实到位,将减缓市场对于经济增长的担忧,那对汇率并不会成为拖累因素。

从8月份以来,人民银行管理汇率的工具、手段和经验显示,人民币保持对一篮子货币的相对稳定,而对美元的汇率则视乎美元指数的走向,允许了波动性。


四季度基本面能支持A股走稳吗?


3、消费理念出现变化 家庭杠杆和现金流仍健康

近期的零售销售数据放缓,主要是短期的周期性因素造成的,包括消费信贷加强监管、棚改的货币化安置比率下降等等,尽管人们在车、手机、奢饰品上的花销趋于理性,但体验类、服务类的消费占比越来越高,显示了消费理念的进化。而三线城市消费增速跑赢大城市的局面依然持续,彰显区域机遇仍存。

预计零售销售增速将在今年下半年继续放缓,但随着这些周期性减弱、消费信贷正常化,以及个税减免的效应体现,预计从明年开始,消费增长将会开始企稳。如果进出口领域的摩擦进一步升级,政策制定者可能会出台更多刺激消费的措施,譬如减税、降社保缴费。

从中长期来看,中国的家庭负债占GDP的比例(42%)依然处于合理水平,家庭资产状况良好,就业市场有韧性。因此,整体家庭杠杆率依然可控。


四季度基本面能支持A股走稳吗?


4、滞胀是个伪命题 并非政策掣肘

最近市场上通胀预期升温,引发了大家对于滞胀的担忧。通胀走高是否会使央行在经济放缓的同时不得不收紧货币政策?我的答案是否定的。诚然,供给侧因素——包括对美国进口农产品征收反制关税、洪灾以及非洲猪瘟——可能在接下来几个季度推高CPI通胀,但这些均为短期性质的外部冲击,而非内生的强通胀压力;我们预计CPI通胀会在今年四季度和2019年全年的均值达到2.7%,明年二季度可能阶段性触及2.9%的高点。但是,与此同时,伴随着经济活动增速和消费温和放缓,核心CPI有望维持在2.1%-2.2%的良性水平。远远谈不上“滞胀”。

从6月份以来为平衡外部环境变化与国内去杠杆节奏、防范风险,决策层陆续推出一系列稳增长、防风险的政策措施,包括提高银行信贷能力、改善债券市场情绪,以及地方专项债补基建短板。

随着外部贸易保护主义的不确定性,决策层的政策立场仍将维持微调和相机抉择。财政政策可进一步加码,通过减税等确保中国经济“软着陆” 。


四季度基本面能支持A股走稳吗?


5、大湾区及城市群发展助推跨越中等收入陷阱

城市群是生产率增长的重要支柱,在中国具有独特意义。在中国人口老龄化趋势下,能否确保生产率的增长,将是跨越中等收入的关键。发挥城市的一体化产业链、劳动力市场、技术外溢等集群效应,集聚优势支持技术创新和效率改进,战略已越发清晰。

全球较为成功的城市群范式,主要是美国的纽约大都会圈、旧金山湾区、日本东京大都会区等寥寥数个。相比之下,中国的五大主要城市群(粤港澳大湾区、长三角、长江中游、成渝、京津冀)具备人口规模大、互联互通快、政府支持政策灵活(差异化的政策)的“大、快、活”三个独特优势。其中粤港澳大湾区凭借独特优势,成为发挥集聚优势的桥头堡。与其他四个城市群分别仅专注于若干行业不同,大湾区的支柱产业更为多样化,包括高端制造业(分布于多个珠三角城市)、IT创新(深圳)、金融(香港和深圳)、专业服务(香港)、休闲娱乐(澳门和珠海),以及航运(整个区域)。此外,珠三角地区在过去近30年一直是中国改革开放、吸引外商直接投资的桥头堡,也受益于此发展出完整的制造业产业链,并逐步向高端制造业迈进。

香港-深圳-广州高速铁路于上月底通车,标志着粤港澳大湾区发展的重要一步,未来还将进一步打造粤港澳1小时生活圈。如果辅以深化市场化改革、开放等政策推动,推动人流、物流、资金流、公共服务和产权保护,在大湾区的一体化,将引领中国五大城市群的发展,推动生产率提升,夯实可持续增长潜力。

基于枢纽城市间的协同效应和对卫星城的辐射作用,我们预计大湾区的全要素生产率增速有望在未来十年保持在1.5-2.2%的区间,延续过去十年的势头。人口规模可在未来10年增至7600万到8800万之间(目前为7000万)。2030年,大湾区的经济总量将翻一番以上,达到3.2万亿-4.1万亿美元的范畴(2017年为1.5万亿美元),超过英国的经济规模而相当于全球GDP第五大经济体,为全国GDP的增长贡献1/5,对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发挥重要作用。

(本期制作:华松 稿件来源:央视财经频道《交易时间》 微博@央视交易时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