匈奴是怎样一步步退出中国历史舞台的?

水月禅心2016


匈奴出现在中国历史舞台上的事件很早,上古夏商周三代称荤粥(yun1 yu4)春秋战国时期,匈奴屡屡给北方诸国造成大麻烦,为此,齐、赵、燕都有修筑长城以防匈奴,赵国大将李牧常年驻防北部边境,与匈奴作战。秦统一六国后,也是派大将蒙恬常年驻防北境,率几十万大军与匈奴作战。

西汉建国之初,国力凋敝,百废待兴,在汉高祖刘邦亲率大军与匈奴对战被围于白登山七天七夜之后,西汉对匈奴长期处于隐忍、避免直接对抗状态。即便是强势如吕后,在被匈奴单于书信轻慢调戏时,也选择了低声下气。

转变是在汉武帝时代开始的。经历汉初近百年的休养生息,到汉武帝时代,西汉积聚了相当国力,于是派遣大将卫青、霍去病等主动出击匈奴,匈奴不敌北遁,由此开启了汉与匈奴近百年的战争,当然,其中也有和亲和怀柔。

东汉初年,在汉军的持续追击下,匈奴终于分裂南匈奴和北匈奴。南匈奴内迁归附东汉,北匈奴留居漠北。东汉又与南匈奴联手,征伐北匈奴,时分漠北旱灾,北匈奴不敌,西迁至中亚的康居。此后北匈奴彻底消失在东亚的历史舞台上,另一说是北匈奴一部继续西迁,百年后出现在了东欧,这支匈人部落成为4世纪欧洲民族大迁徙的开端,此说一直存在争议。

在东亚,南匈奴成内附后,被汉朝安置在河套地区。然而其内部势力错综复杂,经常内讧叛乱。及至三国时期,曹操把匈奴分成五部,即左、右、南、北、中,分别安置在陕西、山西、河北一带。各部贵者为帅,后改称都尉;以汉人为司马以监督。

东汉末年以来,匈奴逐渐融入到中原民族,学习汉文化,改汉姓。匈奴贵族多改汉姓刘,即汉朝国姓。因汉朝与匈奴多年联姻通婚,许多匈奴贵族后裔都有汉家公主的血统,也把自己当作刘汉皇室后裔。西晋时期,趁八王之乱起兵的匈奴部落首领,就叫刘渊,以“汉”为国号。

内迁中原的匈奴人与汉族融合后,蒙古高原上和辽东半岛都迅速兴起新的游牧民族,就是鲜卑族。鲜卑族本是匈奴的附属部落(匈奴别部)也与匈奴历代通婚。之后,在经历两晋南北朝的民族大融合后,匈奴作为一个独立民族逐渐消失了,其后裔融合到了汉族及其他民族中。


毛剑杰


汉朝灭亡的时候,匈奴作为一个政治上独立的国家,也算是灭亡了。

作为一个种族则逐渐与其他种族融合。他们离开故地,分布于其他好多地域。匈奴故地为鲜卑侵占后,其种族之留居故地者十余万落,自称为鲜卑人。起初,也许匈奴与鲜卑之间,区别之处甚多,但久而久之,互相聚居、通婚,二者就不容易分开。鲜卑人有匈奴人的血统,匈奴人也有了鲜卑人的血统,二者的风俗习惯互相影响。

同时,鲜卑人降服了这么多的匈奴人之后,人力与物力大为增加起来,这是鲜卑继匈奴之后成为汉族劲敌的原因之一。

匈奴人还与乌桓人互相混合,互相影响。同样的,匈奴北边的丁令、坚昆,以至西边的乌孙。以及羌、氐、西域诸国的种族,与匈奴的关系既很密切,时间又长达四五百年之久,则其血统与风俗习惯和这些国人的融合,也是可以想见的。

匈奴人同汉族及其风俗习惯相融合,也是很为明显的。

匈奴种族散居于匈奴故地以外的为数很多,地域也很广,但是在地域上的移动主要方向有二:一为向南移动,一为向西移动。

他们大量向南与向西移动虽在后汉时代,但是向这两个方向移动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前汉。自前汉呼韩邪单于称臣于西汉,分为南北匈奴之后,匈奴族向这两个方向移动的趋势已经很为明显。

南迁移者不仅散居于中国北部边境,而且分散入居于中国塞内。其历程在早期是个别的、少数的、缓慢的;到了后来,愈来愈多。向西迁徙的,其历程也可以说是这样。向南迁移的最初是到达长城的边塞,后来又移向黄河流域。到中国的晋代与南北朝,发展到长江以北,个别的也有越过长江的。中原地区在晋代曾为匈奴后裔部分占领,但匈奴后裔从没有征服过整个中原地区。

向西迁徙的匈奴人却不是这样。他们最初从蒙古高原越阿尔泰山而西,活动于天山以北与乌孙之东,同时控制天山以南的西域诸国。他们后来越乌孙到葱岭以西,从康居至奄蔡,再向西走至东罗马的东境,又再西进而至西罗马帝国境内菜茵河与高卢地区,也就是现代的德国与法国。虽然其势力在中亚与欧洲膨胀的历史,犹如昙花一现,然影响于中亚与欧洲种族的迁徙与政治、地理的变动,实在是太大了。这是世界史上最重要的一章,也是东方与西方交通史上最重要的事件。


邓海春


匈奴是位于北方的一支古老部族,在炎黄时期即已存在。历经夏、商、西周三朝时,未形成强大的国家,以散居的部落为主。

春秋战国时期,匈奴略有兴盛,时常袭扰中原各诸侯国家,秦国、赵国、燕国先后修建长城以拒之。但此时匈奴并不是很强,历史上赵国也曾多次远拒匈奴。



战国晚期,适逢秦灭六国之际,位于河套的匈奴开始第一次崛起。开始在北方建立起匈奴王国,势力范围南至长城,北至西伯利亚一带。秦朝建立以后,秦始皇派蒙恬北拒匈奴,并将燕、赵、秦长城连成一线,匈奴由是被逐出河套,不敢南下而牧马。

秦末汉初,在冒顿单于时代,匈奴再次崛起,此次崛起发展成为了匈奴最辉煌的时代。匈奴开始成为一个强大的国家,

控制了西域诸国,并时常袭扰汉朝,大败汉高祖刘邦,汉朝被迫以和亲换取安宁。

汉武帝时,汉朝国力强盛,开始对匈奴进行大规模反击,最终在卫青、霍去病等攻击之下,匈奴开始衰落,远涉漠北。此后,匈奴开始走向瓦解,内乱不断,还出现了五单于争位的情况。汉宣帝时代,匈奴完全失去了与汉朝争雄的实力,被汉朝、乌孙、乌桓轮番攻破,匈奴对西域的控制荡然无存,部分匈奴部族投降汉朝。

东汉初期,匈奴瓦解为南北匈奴两大部分,南匈奴南下归附汉朝。北匈奴曾短暂崛起,并曾再次控制部分西域国家。不过很快,东汉派出窦宪北拒匈奴,在汉、南匈奴以及新崛起的鲜卑的打击下,北匈奴大败,开始西迁,从此消失在历史中。据说,西迁的北匈奴后来在欧洲的匈牙利曾经建立过强极一时的匈奴帝国。

北匈奴西迁以后,南匈奴以及剩下的匈奴族群开始内附臣服汉朝,接受汉朝管理,部分匈奴人开始汉化;漠北的残留匈奴开始鲜卑化;余下的匈奴群体的规模已经非常小。到了东汉末年,曹操将残存的南匈奴分为五部,由汉人督管,匈奴以单于为尊的历史正式结束,匈奴国正式走向了消亡。


西晋后期,八王大乱,内附汉地的匈奴最后一次崛起。在匈奴首领刘渊的带领下,匈奴以汉朝女婿自居,建立汉国,称汉王,并先后破洛阳、长安,灭亡了西晋,中原迎来五胡时代。但此时的匈奴与曾经的匈奴国的实力,已经有天壤之别。

十几年以后,匈奴建立的国家被羯人灭亡,匈奴实力严重削弱。最终在北方各类势力的反击下,匈奴人或消亡,或融入汉人,或归附了氐人、羌人和鲜卑。

东晋末年,公元418年,东晋大将刘裕北伐中原,灭亡后秦,归附羌人的匈奴后裔赫连勃勃趁势崛起,建立大夏国,彼时匈奴仅存20余万人。几年以后,大夏被鲜卑人建立的北魏灭亡。匈奴在历史上从此消失。


苏绽


匈奴原本是雄居于中国北方的一个强大游牧民族,从先秦时起,就是中原政权的一个极大威胁。即便是强大如秦朝,也不得不修筑长城并屯重兵以防备匈奴入侵;汉朝时,刘邦曾想借一统天下之势解决匈奴问题,不想被围在平城七日七夜,差点作了俘虏。后来,只好采取和亲政策,求得暂时的和平。

汉武帝年间开始,随着王朝势力大涨,先后发动了多次对匈奴的战争。并且,这些战争几乎都以汉朝的大胜而告终。

西域被汉朝控制后,匈奴分裂为南北两部,北匈奴远走漠北,南匈奴内附。

东汉时,北匈奴仍在袭扰中原,东汉为此发动远征,大败北匈奴,使其再无力量南下。到了五胡十六国时,已经内附的南匈奴曾建立过前赵政权。

但是,随着时间的迁移,南匈奴逐渐被汉化,作为一个独立的民族,南匈奴渐渐消失。北匈奴一败再败后,不得不一路西迁,进入欧洲,建立过一些小型王国。

有一种说法是,匈牙利人即北匈奴的后裔。不过,近年也有另一种说法,即蒙古人才是匈奴人的后裔。


聂作平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要先了解一下匈奴的历史起源。

据传华夏族与匈奴族同源,约公元前十六世纪夏朝灭亡后,夏朝最后一位君主,历史上赫赫有名的暴君夏桀的一支后裔逃到北方,在吞并其他部族后成为匈奴族。匈奴人身材魁梧粗壮,蓝目多须,大部分生活在戈壁大漠,是活跃在蒙古大草原上骁勇善战的游牧部族。

自战国起,匈奴已经威胁到中原王朝的统治。其中秦、赵、燕三国与其毗邻,为防御匈奴的袭击而修筑了早期的长城。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以蒙恬为帅,统领三十万秦军北击匈奴。在河套地区秦军以势不可挡之势击败匈奴各部大军,迫使匈奴远去大漠以北七百里,不敢南下而牧马。

而在汉朝前期,匈奴占尽上风。汉高祖刘邦曾亲率大军征讨,结果中了匈奴诱兵之计,被困于平城白登山七昼夜,用计方才逃脱,史称“白登之围”。自此汉朝被迫采取和亲政策,将公主远嫁匈奴,并每年交纳大批钱帛。

至汉武帝时,汉朝国力雄厚,兵强马壮,对匈奴由战略防御转为战略进攻。卫青、霍去病两位大将军接连出兵收复河南地区、河西走廊,受降匈奴右部十万人。公元前一一九年,二人兵分东西两路进攻漠北,卫青击溃匈奴王庭,霍去病追歼左贤王七万余人,匈奴自此由盛转衰。

东汉初年,匈奴国统治阶级争权夺利,分裂为两部。南匈奴附汉称臣,安置于河套地区,后来逐步汉化融入汉民族。留居漠北的北匈奴因战争、天灾、领土及人口的减少,处境日益窘迫,匈奴单于更迭频繁。在被东汉屡次击败后,已无法立足,开始史无前例的西迁。后依靠顽强的战斗力占据南俄罗斯草原,得以休养生息,人口急速增加,又再一次崛起。但因为大单于突然暴毙,内部纷争迭起,导致匈奴国土崩瓦解,匈奴人逐渐沉寂,直至被历史彻底遗忘。

匈奴从出现到灭亡存在了一千多年,至今翻看这段历史,仿佛犹见铁蹄铮铮,大漠苍凉。

------------------------------------------------------------


观雪奇谈


简单来说,就两个字:战争

通俗来讲,就两个字:人口

现实的说,就两个字:融合

关键的说,就两个字:经济

首先,战争,把匈奴打残了,古时候的战争,无非就是人口战术,匈奴有多少人,不过百万,中原有多少人,不止千万,短期匈奴凭借优势(灵活的骑兵战术等),能占到一定的优势,但是他吞并不了中原,只是搞点钱财摆了!这点财富不足以增强他雄厚的实力!

其次,人口,既然战争解决不了他根本的问题,那随着战争的持久性,中原的兵源源源不断,而匈奴却越来越少,兵力不足,长久战争必然失败,最为要命的是,人口出生率根本配不上兵力的需求率!据历史统计,不说从秦朝开始的匈奴战争,就单单汉武帝时期卫青霍去病的对匈奴的战争一次性就消耗匈奴几十万的兵力,兵力少了,人少了,必然部落实力低了,要么被吞并,要么远盾!

第三,融合,很多匈奴人,因为战争融入到中原了,汉武帝时期,就有几十万的匈奴人搬迁到中原地区!融入到华夏文明体系中!

第四,经济,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匈奴失败的重要原因,没钱!没钱就没办法长期消耗战,何况是几百年的消耗战!

所以,匈奴失败了,慢慢也消失了!


肠胃鼻炎健康


关于匈奴的历史我们可以做一下简单的梳理,这样便于理解。

1,起源:《史记》中记载,匈奴,其先祖夏后氏之苗裔也,曰淳维。说明匈奴也属于华夏民族的一支,不过长期居住在漠北,经常被认为是北狄的一支。


(夏朝的建立者——大禹)

2,建国:匈奴这个名字最早见于战国的史料,而且和战国七雄里面的秦赵燕三国为邻,三国为了防御匈奴,分别修筑了长城。见于记载的匈奴的第一个单于是头曼,约在秦朝时期。

3,强盛:匈奴最强盛的时候是在冒顿单于时,冒顿是头曼的儿子,他弑父自立,在位期间,灭东胡,控西域,白登围刘邦迫使西汉和亲,调戏吕后,此时的匈奴不论兵力还是疆域都达到顶峰。


4,由盛转衰:汉武帝时,开始反击匈奴,卫青霍去病多次北伐匈奴,在河南之战(也叫漠南之战)、河西之战、漠北之战中匈奴大败,开始走向衰落。

(形像祁连山的霍去病墓)

5,内乱:汉宣帝神爵四年(前58年),匈奴出现了五单于争立的局面,开始走向分裂。其中呼韩邪单于投靠汉朝,汉元帝将王昭君下嫁给他,史称昭君出塞。

(昭君出塞)

6,分裂:东汉初,匈奴一分为二,南匈奴南下依附于汉朝,北匈奴占据漠北,与汉为敌。东汉多次向北匈奴用兵,特别是窦宪、耿秉登燕然山(今蒙古国杭爱山)刻石纪功而还,北匈奴元气大伤,被迫西迁西域,后继续西迁,不再见于记载。


7,余晖:公元4世纪,趁西晋爆发八王之乱,匈奴人刘渊起兵造反,建立汉国,其子刘聪在317年灭亡西晋,成为十六国中一个较大的政权,后为后赵所灭。匈奴人段业,赫连勃勃相继建立了短暂的北凉,胡夏政权,后为北魏所灭。

(胡夏都城统万城遗址)


8,尾声:十六国之后,匈奴不再见于记载,已经融入到汉族和北方其他民族了。

其实不难看出,匈奴一步步推出历史舞台是一种必然的结果,其间更多地交织着汉匈两个民族的战与和,“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漳洹


匈奴这个民族在历史上是比较有名的一个民族,不管是它自身强大还是它的对手强大,无论怎样,这个民族在历史上是数一数二的民族。匈奴曾经建立了自己的部落,也曾经统一了荒凉的漠北,更是叱咤风云,但是不管怎样,曾经那些剽悍地民族大多数在今天已经不复存在了。

那么要说这个在中国历史上曾经叱咤漠北的民族——匈奴,是怎样一步步退出中国历史舞台的?

匈奴刚开始是崛起于河套平原一带,从战国时期就是漠北的大族,经常侵扰秦汉边界,秦汉王朝当时也是有心无力,只能任其宰割。秦始皇为了维护秦帝国的统治,修筑了万里长城,也可以说要是没有了匈奴这些强大的民族存在,那么有没有万里长城还得另一说,所以我们总是说,要将外界施与自己的压力转化为动力,这就是别人变相的帮助自己发展壮大、增强实力。

当时秦汉几乎是举全国之力,软硬兼施或者屈尊和亲示好,也有时候联合西域各国共同对抗匈奴。西汉建朝之初,汉高祖刘邦曾亲自率领大军去征讨匈奴,主动出击,深入大漠,在白登之城被匈奴围困七天七夜,后来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逃脱,采取和亲政策。

和亲这种局面一直维持到汉武帝时期,汉武帝几乎用了一辈子的时间,才将匈奴赶到漠北,扭转了这种被动局面。最终将匈奴主力歼灭。

到了东汉初年,匈奴分为南北两大部分,南匈奴被安置在河套地区,北匈奴后来成为鲜卑族的成员。最后一部分融入到其他的民族,匈奴逐渐退出历史舞台。


南柯多萌


一、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

匈奴自冒顿单于而最强大,威服北夷,兵困白登,刘邦无奈,与冒顿约为兄弟。此后自高祖至景帝,皆以和亲之策应付强大而狰狞的匈奴。然而和亲不过是表象,绝不低头的汉朝其实一直在“击与和亲孰便(攻击与和亲哪种方式更好)”中摇摆游移,汉文帝时曾发兵八万五千击匈奴右贤王,因济北王反叛而罢兵。冒顿写信问汉帝之志是战是和,西汉朝廷便曾廷议,终以“不可击”而和亲作罢。

匈奴当然也不是善茬,在集大汉奸与死太监于一身的中行说投降后,先劝单于疏远汉地的缯絮食物,又与汉朝争礼仪规制及风俗典章等,然后备甲兵于关隘之处防备。不得不说,中行说虽是汉奸,但他的见识绝对是第一流的,在他的谋划中,匈奴自给自足、衣食不仰仗于汉朝,这是避免自己的经济命脉被掌控;争典章礼仪,是提高匈奴民族的自尊心,要压过汉朝一头;修缮甲兵,是积极防御汉军的袭击。汉文帝十四年(前167年),匈奴十四万骑南下,攻杀汉北地都尉,前锋直至雍甘泉。文帝发骑十万以备。

汉景帝时,赵王与匈奴合谋,被讨平。

在这六十多年的时期里,匈奴强而汉朝弱,和亲是主旋律。两者时有冲突,整体来说,吃了大亏的是汉朝。但汉朝并不是可以任人搓扁揉圆的软柿子,名垂青史的文景之治是极其重要的休养生息。

前141年,千古一帝汉武帝刘彻登基。前133年,马邑之谋,失败。史载:

自是之后,匈奴绝和亲,攻当路塞,往往入盗于汉边,不可胜数。然匈奴贪,尚乐关市,嗜汉财物,汉亦尚关市不绝以中之。

这段话的大意是,马邑事件之后,两国不再和亲,匈奴又恢复了打家劫舍的强盗本色。可是没有大军团骚扰,他们喜欢汉朝的衣帛财物,汉朝也并没直接关闭互市。

也许在匈奴国内,上至单于下至牧民都以为这又是下一次蜜月期的前奏,然而在汉武帝心里,从来都没有什么“夏后氏之苗裔”的同胞,有的只是必欲灭之的敌人。

吾家丈夫,岂容这恶邻杀戮?

吾家妻儿,岂容这恶邻掳掠?

吾家谷米,岂容这恶邻裹腹?

既不愿,那便战。

金戈铁马,印证这江山如画。


二、被帝国双璧打碎的自尊心

马邑之围后五年,汉匈如火如荼的战事正式拉开。关市之战,汉军四路出击,两路失败,一路无所得,惟有卫青在龙城斩七百人小胜。第二年,卫青与李息出击,得首虏数千,小胜。

然后便是惊天动地的几大战役:

1、河南之战

时间:武帝元朔二年(前127年)

主帅:卫青。

战果:大胜匈奴楼烦王、白羊王,斩首数千,掳牛羊百余万。

达成的战略目的:汉朝收复秦朝时蒙恬北逐匈奴的河南(河套平原)之地,防线前移,解除了匈奴对关中的直接威胁。战后汉武帝设武原、朔方两郡,移民十万实边。

2、漠南之战

时间:武帝元朔五年-六年(前124年-前123年)

主帅:卫青。

战果:元朔五年卫青击败右贤王,俘其众一万五千人;元朔六年,斩首匈奴一万九千余级。

达成的战略目的:

单于益北绝幕,以诱罢汉兵,徼极而取之,无近塞。

简单的说就昌,匈奴暂时北迁漠北,以避开汉军风头。

3、河西之战

时间:武帝元狩二年(前121年)

主帅:汉帝国最锋利的长剑和最迅速的箭——霍去病

战果:两出陇西,杀敌五万余人。

达成的战略目的:匈奴浑邪王与休屠王领四万余人降汉,而“陇西、北地、河西益少胡寇”,汉朝尽得河西之地。

此战之后,匈奴有首凄凉的歌谣传唱:

失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蕃息。失我焉支山,使我嫁妇无颜色。

不知他们可曾想起从前席卷边塞、快马弯弓射杀大汉子民的日子?

4、漠北决战

时间:武帝元狩四年(前119年)

主帅:帝国绝世双璧——卫青、霍去病

战果:漠北一战,单于溃逃,卫青斩首一万九千余级。霍去病寻到匈奴左贤王决战,斩首七万余级。

达成的战略目的:匈奴远遁,漠南无王庭。

而霍去病也达到了中国武将功业的最巅峰:

骠骑封于狼居胥,禅姑衍,临翰海而还。

深入漠北,逐敌千里,灭国之战,封狼居胥,禅于姑衍,登临瀚海……哪一样,都是神话。

战后不久,霍去病病死。流星有很多颗,但划破西汉的天空的流星只有这一颗最闪亮,他就像是上天送给汉帝国、汉民族的利剑,杀敌之后即便回鞘。

匈奴未灭,何以家为?


二、呼韩邪单于的款塞内附

匈奴退回漠北后,汉臣以为“宜使为外臣,朝请于边”,就是要其俯首称臣。武帝巡边,亲至朔方,令使臣明告匈奴:

南越王头已悬于汉北阙下。今单于即能前与汉战,天子自将兵待边;即不能,亟南面而臣于汉。何但远走,亡匿于幕北寒苦无水草之地为?

汉朝此时,在东边打下了秽貊、朝鲜;西边设置酒泉郡,隔绝其与羌氐沟通之路,并且西通月氏大夏和乌孙,断其援国;北筑城塞,以侵掠其地;南方则荡平了南越,解除了后顾之忧。此时强大的大汉王朝,倾其全力于一拳,绷紧了神经,给了匈奴两个选择:

1、称臣;

2、揍趴。

汉使络绎于道,分别有王乌、杨信、路充国等出使匈奴,必欲使匈奴入质、居长安为臣。

单于怎肯轻易认输,自然是阳奉阴违。两国时战时息,匈奴数入边为寇,但汉朝已无名将,赵破奴领兵二万击匈奴惨败投降,李广利虽有西屠大宛的辉煌战绩,但仍然是废物点心,出征数战皆无所获,燕然山一战,全军覆没,降于匈奴。

李广利降后三年,千古一帝,北逐匈奴,南并南越,拓地几千里,为汉民族解决了生存危机的汉武帝驾崩。

汉昭帝期间,张掖太守郭忠大破匈奴右贤王、犁(氵于)王。度辽将军范明友大破乌桓,斩其三王。

汉宣帝时,五路伐匈奴,“匈奴闻汉兵大出,老弱奔走,驱畜产远遁逃”,此战战果甚少。

而匈奴此时实是内忧外患,连丁零、乌桓、乌孙都能欺负他们,共杀其民数万。又遇到大饥荒,饿死之人十之二三,畜产减半。匈奴大虚弱,其下羁属的诸国都趁机脱离,并且掉过头来攻打他们。

紧接着又是内乱,五单于争立,互相攻伐,死伤杀略数万人。眼看呼韩邪单于快要笑到最后,可是其兄却又自立为郅支单于,并击破呼韩邪之众。

呼韩邪率众南下,郅支占据单于庭,匈奴第一次分裂。

甘露元年,呼韩邪单于款塞于五原,愿意归顺。

单于正月朝天子于甘泉宫,汉宠以殊礼,位在诸侯王之上,赞谒称臣而不名。

根据后世曹操称魏王的经验,这本是位极人臣、即将篡位的标志。可是我想,呼韩邪一定一点儿了高兴不起来,这一套对人臣当然是殊礼,可是对匈奴单于来说,却是俯首称臣的标志。

约在170-180年前,一代天骄冒顿单于鸣镝弑父,大破东胡、西击月氏、南并楼烦,兵困汉高祖于白登,遗书调戏于吕后,汉朝无奈,屡请和亲,兄事匈奴。匈奴虽许之,却又屡绝之,其想战便战,来去如风,屡次兴兵大略边塞,汉朝徒呼奈何而已。

当其时也,在写给汉朝的国书中,冒顿称自己为“天所立匈奴大单于(《史记·匈奴传》)”。

冒顿死,老上单于立,汉奸中行说为其逼格更添光彩,在国书中倨傲其辞曰“天地所生日月所置匈奴大单于(《史记·匈奴传》)”。

武帝时,雄才大略,豪雄命世,挟三世之贮藏,雪祖宗之深恨。卫青、霍去病两把绝世之剑将匈奴杀得片甲不留、大败亏输,后虽有李广利的耻辱之败,然而汉朝强而匈奴弱的大势始终不改。

呼韩邪未尝愿意称臣于汉,他曾说:

汉虽强,犹不能兼并匈奴,奈何乱先古之制,臣事于汉,卑辱先单于,为诸国所笑!

然而他的大臣很现实的一句话就打消了他所有的自尊心:

今事汉则安存,不事则危亡,计何以过此?(称臣就安全,端着就危急,有什么好办法?)

呼韩邪是第一个入塞附汉的匈奴单于,“天地所立日月所照”的言犹在耳,“生存还是毁灭”的难题已促使他不得不向强汉低头。

站在两国和平进程及民族融合的历史高度来看,这当然是一种逼格的提升。

然而这只是我们作为胜利者对失败者的褒扬,匈奴由欺汉到被打服,由对立到称臣,并最终到今天的消失于无形,逼格已下降至没有的地步。

呼韩邪附汉后,汉朝以其保卫者和主人自居,“助诛不服”,“给赡其食”。郅支单于见此形势,也只好遣使奉献。(《汉书·匈奴传》)

正如当今那句十分提神的话所言:

历史终将证明,谁只是匆匆过客,谁才是真正的主人!


三、对北匈奴虽远必诛的最强音和勒石燕然的次强音

这一章要说两个超级猛男:陈汤窦宪

呼韩邪款塞后,北匈奴郅支向西域用兵,兼并呼偈、坚昆、丁零三国,因杀汉使者,怕汉兵与呼韩邪报复,于是西逃康居。康居与郅支是互相借重的关系,郅支借助其地以避汉军兵锋,而康居王要倚助匈奴威势胁迫西域诸国。两个野心家一拍即合,互相成了对方的老丈人,“康居王以女妻郅支,郅支亦以女予康居王”。

郅支借兵攻打乌孙,又侵陵阖苏、大宛诸国,逼其岁贡。郅支越来越骄狂,后来更不把康居王放在眼里,杀其女及贵人并人民数百,又困辱大汉使者,不肯奉诏。

不作不死,郅支单于就这样迎来了自己的死期。

汉元帝建昭三年,公元前36年,甘延寿为西域都护、骑都尉,陈汤为副都尉。陈汤“沉勇有大虑,多策谋,喜奇功”,他认为不能任由郅支单于在西域成事,便矫诏出军,裹挟甘延寿一起,兵分六路,翻越葱岭。

郅支闻汉兵来,本欲远走,又怕康居为大汉内应,后听说乌孙等国都已出兵,自知无路可去,决定坚守。

汉军关门打狗,破城,斩首北匈奴太子名王以下一千五百一十八人,俘虏千余人。

那位骄狂任性的郅支单于呢?

当然也在斩首之列,死得不能再死。

陈汤灭郅支单于后,与甘延寿上疏,其中有一句传唱千载、可为大汉注解的名言:

宜县(悬)头槁街蛮夷邸间,以示万里,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汉书·陈汤传》)

犯中国者,虽远必诛!

这不但是大汉的注解,也将是时至今日、中国的注解!


郅支单于既诛,呼韩邪单于且喜且惧,竟宁元年(前33年)再次入朝,请求为汉朝女婿。

因此昭君出塞,和亲匈奴。呼韩邪上书,愿为汉朝守护边疆塞外,传之无穷。

此时匈奴只剩下一位单于,那就是呼韩邪,因此可以说,自郅支死于西域、其部族烟消云散后,呼韩邪又在事实上统一了匈奴。

时间如流水,历史的车轮向前滚动。

汉匈无战事,双方都得以休养生息,匈奴的实力在慢慢恢复,藏在他们骨子里的桀骜不驯与嗜血狂野使他们很难安静的臣服大汉。他们积蓄着实力,准备重现当年冒顿的荣光。

西汉、东汉之交,天下大乱二十余年,汉朝国力大损,而此时匈奴实力稍复,不但寇乱边塞,还曾立卢芳为汉帝,妄图参与逐鹿天下的争夺战。

光武帝刘秀扫平天下,建武六年(公元30年),汉匈复通旧好。而此时匈奴单于骄踞不已,已经敢自比冒顿,对汉使轻慢无比。建武九年,中兴名将吴汉击匈奴无功,十三年,寇河东。自此开始,入寇越来越频繁,“杀略钞掠甚众,北边无复宁岁”。

然而,胡虏无百年之运,在他们如日中天之时,一场无可弥合的大分裂也在悄然酝酿。

建武二十四年(公元48年),匈奴再次分裂,是为南北匈奴。八部大人共议立日逐王比为呼韩邪单于(呼韩邪单于之孙),与其本部蒲奴单于分庭抗礼。

南匈奴呼韩邪像他的爷爷一样,再次来到五原款塞,“愿永为藩蔽,捍御北虏”。

说回北匈奴。

南匈奴附汉后,北匈奴也屡请和亲,但东汉王朝并没同意他们的请求,他们只好不断的寇抄边塞来报复,其间有数十万人来南下款塞请降。

此时他们的日子相当不好过,元和二年(公元85年)时:

党众离畔,南部攻其前,丁零寇其后,鲜卑击其左,西域侵其右,不复自立……

章和元年(公元87年)时:

鲜卑入左地击北匈奴,大破之,斩优留单于,取其匈奴皮而还。

这事实上代表了鲜卑崛起的大时代,在匈奴日薄西山之时,大约300年前被冒顿所击破的东胡苗裔——鲜卑,从大兴安岭呼啸而入漠北,再次登上了历史舞台。

章和二年(公元88年):

北虏大乱,加以饥蝗,降者前后而至,南单于将并北庭。

永元元年(公元89年),一个人品不怎么样的外戚、一个汉匈之战最后的名将——窦宪,被拜为车骑将军,领兵出塞。

大军“陵高阙,下鸡鹿,经碛卤,绝大漠”,在稽落山遭遇了北匈奴主力,一战灭国,斩名王已下一万三千人,获牲口百余万头。北匈奴诸王部落闻窦宪威名,共八十一部、前后二十余万人投降。

公元89年七月秋,窦宪、耿秉登燕然山,去塞三千余里,刻石勒功,纪汉威德:

上以摅高、文之宿愤,光祖宗之玄灵下以安固后嗣,恢拓境宇,振大汉之天声。(《后汉书·窦宪传》)

窦宪班师,被拜为大将军。第二年出镇凉州,此时北匈奴衰弱暗微,于是窦宪令耿夔等再出军击其于金微山(今阿尔泰山)。此战之后,北单于逃走,不知所在。

之后的北匈奴惶惶如丧家之犬,残部逃至西域,再没回到漠北草原,也再没在中国境内掀起大的风浪。

北匈奴西迁后,在151年再次为汉将所败,只好再次西撤,“徙居枯梧河上”。又过了二百多年,他们攻灭了粟特国,“匈奴杀其王而有其国,至王忽倪,已三世矣”(《北史·西域传》)。

其后历史学家的猜测是,他们进入了欧洲,与欧洲历史上的恐怖的“黄祸”匈人发生了联结(这个结论未经证明)。他们击败哥特人后进入了欧洲草原。而被他们击败的东、西哥特人又直接促成了东罗马帝国的亡国。至阿提拉时,他们再次建立了庞大而昙花一现的匈奴帝国。阿提拉身死后,匈奴帝国土崩瓦解,北匈奴彻底成为历史名词。


四、南匈奴地位的瓦解

南匈奴在汉朝这边的地位也有一个直线跌落的过程。

冒顿单于时,与刘邦约为昆弟

首个呼韩邪单于附汉时,位在诸侯王之上,可以说是天子之下第一人——但毕竟已非一字并肩王了。

第二个呼韩邪单于内附时,已只能为“藩蔽”,沦为一方诸侯罢了。

既为诸侯,便形同汉臣,因此汉朝皇帝常常下诏命令单于,而单于必须“伏拜受诏”。连其单于之庭,也只能凭皇帝诏书决定,如其先居五原西部塞八十里,次又奉诏徙居西河美稷。

但他们毕竟是非同一般的诸侯,而是尾大不掉的、随时要反噬主上的晚唐似的藩镇。

汉朝用兵于边塞,或讨鲜卑,或击叛逆,都会在南匈奴中征兵。然而征发烦剧,新降者就必然愤恨。所以其后南匈奴或降或叛,始终不曾安生。

这些叛逆并不总有南单于的参与,但因其地位早已沦为汉朝的臣子,往往会受到叱责,这时候他们要么诣州郡谢罪,要么协助发兵平叛。

此时单于的地位已形同普通将军。

如休利单于及其弟左贤王因为不能制下,被中郎将陈龟逼迫自杀。

桓帝时,张奂为北中郎将,讨平叛乱诸部,便以居车儿单于“不能统理国事,乃拘之”。

居车儿之子某单于(其名字就是“某”),曾会同中郎将臧旻出雁门击鲜卑。

某之子呼徵单于,与中郎将张修不和,被张修擅杀之。

最后单于地位在南匈奴部众中也失去神圣性和号召力了。

灵帝中平四年(187年),诏发南匈奴兵讨鲜卑。南匈奴部众害怕发兵无已(被征发而没完没了),于是十余万人一起反叛,攻杀羌渠单于。

于扶罗单于,欲归国,而部众不肯接纳他。

呼厨泉单于,曹操将他扣留在许都,而让右贤王去卑回去监国。

以上据《后汉书·南匈奴传》。


五、前赵和胡夏的绝响

1、五胡十六国的狼烟

掀开五胡乱华帷幕的,便是南匈奴。

前赵的建立者刘渊,在《晋书·刘元海载记》中有很清晰的世系线:

于扶罗→刘豹→刘渊

呼厨泉为于扶罗之弟,刘豹为于扶罗之子,刘渊即刘豹之子。

从公元291年开始,史上最不成器的司马氏皇室,就开始了自相残杀并最终耗死国本的八王之乱。

公元304年,从曹操时期便一直被严密控制的南匈奴单于一系子孙,终于被司马颖这个白痴放回了故地。临走之时,司马颖还大方地拜刘渊为北单于、参丞相军事,临别殷殷重寄词,希望刘渊赶快带领南匈奴五部军马打回来,为他肃清国内一切敌人。

他以为他放走的是一条小杂鱼,可事实上那是一只食人鲨。

刘渊回到左国城,立马就被早已万事俱备、铁心造反的部众上“大单于”之号,然后自称汉王,号称要绍续大汉王朝正统。

为什么呢?原来:

汉有天下世长,恩德结于人心,是以昭烈(指刘备)崎岖于一州之地,而能抗衡于天下。吾又汉氏之甥,约为兄弟,兄亡弟绍,不亦可乎?且可称汉,追尊后主,以怀人望。

历史拐了个奇葩的大弯,狠狠幽默了很多年前白登之围下的刘邦一把。

刘渊亲手为西晋王朝掘了一个大坑,到刘聪的时候,飞起一脚将西晋最后两个皇帝——晋怀帝和晋愍帝踹了进去,并亲手埋上了最后一锹土。

公元311年,汉赵大军攻破洛阳,俘晋怀帝,313年,被毒杀。

公元316年,汉赵大军攻破长安,俘晋愍帝,318年,被杀。

西晋亡。

但汉赵的结局也并不好,刘渊死后,先是兄弟内讧,继承人刘和被刘聪所杀。刘聪死后,刘粲即位,死于靳准发动的平阳政变。刘曜讨平靳氏,即位为帝,后被石勒后赵所擒,刘曜被杀。前赵亡,刘氏皇族几乎全部被杀。


2、徽赫与天连的回光返照

赫连勃勃,本来该叫刘勃勃。

还记得那位被曹操放回去监国的南匈奴右贤王去卑吧?

严格来说,人家的大名应该叫作刘去卑

据《魏书·铁弗刘虎》可以知道刘勃勃的世系:

刘去卑→刘训兜(诰升爰)→刘虎→刘务桓(刘豹子)→刘卫辰→刘勃勃

所以《魏书·铁弗刘虎》第一句便点明其为“南单于之苗裔”。

前赵亡于329年,53年之后,刘勃勃出生。

北魏杀刘卫辰,勃勃逃脱,依附于后秦姚兴。姚兴以其为安北将军、五原公,给以二万余落,出镇朔方。

然后第一件事就是袭杀了岳父没奕于并兼并了其全部部众,在有一定实力之后,自称天王、大单于,建元建国。

然后东征西讨,反攻姚兴,进攻南凉,积人头以为京观。

筑统万城,妄图统一天下、君临万邦;改姓赫连,“是为徽赫实与天连”。

刘裕灭掉后秦后,送后秦之主姚泓至建康斩首。旋以“欲速成篡事”南归,留大将王镇恶及次子刘义真等镇长安。然后很快就被勃勃摘了胜利果实,刘裕的灭秦大军全军覆没,仅剩刘义真匹马逃还。

勃勃再次大开杀戒,积人头以为京观。

回军灞上,即皇帝位。

史载,勃勃“身长八尺五寸,腰带十围,性辩慧,美风仪”,姚兴见而奇之,刘裕也自叹不如。但这样一个人却有一种阴损恶毒、狡猾残忍、冷血无情的特质,这是与刘聪、石虎等匈奴别种,甚至与五百多年前的冒顿一脉相承的性情。这种性情最终帮助他从一个父死部落离散的孤家寡人,成为了一国之君。

他对敌残忍,对自己人也残忍,筑统万城时,蒸土筑城,锥入一寸,即杀作者。造甲兵,凡有所成,工匠必有死者:射甲不入,即斩弓人;如其入也,便斩铠匠。工匠死者数千人。他常常坐在城头,旁边放着弓剑,嫌弃哪个手下,便立马亲自作掉。群臣忤视者毁其目,笑者决其唇,谏者谓之诽谤,先截其舌而后斩之。

这样一个家伙,不是人,而是畜生。

但正是这般畜生的行径让他成为了君王,且不是死于战场而是死于床榻,岂非老天无眼?

他的儿子也和他一般无情,在他活着时便诸子相杀。

后胡夏亡于北魏,他最后两个儿子赫连昌和赫连定被杀。

赫连勃勃君临万邦的狂妄,不过持续了二十五年罢了。

这便是南匈奴最后的荣光,也是中国大地上整个匈奴族的最后荣光。

他们曾数次得国,可是他们也滥用了天意,胡虏嗜杀,最终杀得四方皆反、民意沸腾,最终杀得无亲无故、无人不杀,就这样杀掉了自己的立国之本。

以是故,胡虏无百年之运。

杀人者必死于刀下,确实是永恒不变的真理。


很有意思,《晋书》载记一共三十篇,以匈奴刘渊为开篇,又以匈奴刘勃勃为结束。这就像匈奴的挽歌,如此狠厉,如此漫长。

没有回响。

或有回响。

从此,南匈奴彻底退出历史舞台。

然而仍然有活下来之人,却已真正融入汉族之中,据《通志·氏族略》:

东郡(今河南濮阳)、河南郡(今河南洛阳)、雕阴郡(今陕西绥德)的三大刘族,俱出于冒顿单于之后。

至今我国的姓氏中,仍有复姓“赫连”之族。


参考篇目:

1、《史记·匈奴列传》

2、《汉书·匈奴列传上下》

3、《后汉书·南匈奴列传》

4、《晋书·刘元海载记》、《晋书·赫连勃勃载记》

5、《魏书·铁弗刘虎列传》

6、《汉书·陈汤列传》

7、《后汉书·窦宪列传》

8、《北史·西域传》等

——————完——————

看在奋战了一天一夜的份上,诸位看官大爷们,麻烦您点个赞、评个论或者单纯的关个注吧吧……


王事情


对不起,标题有误。

匈奴从来没有退出中国历史。只是名称改变了一下。

秦朝以前,叫塞人,夏人,大月氏。秦汉叫匈奴,后依次称为,鲜卑,突厥,蒙古等。

他们的主体部分不断地向西方扩散,余下的人 或者支部,别部,有以氏簇的名称登上历史舞台。他们历次西征,其实打的都是前期扩散的兄弟。

他们如此扩散的原因是,东高西低,容易打仗而已。

我们的历史,其实也是这样,在名称方面,例如秦汉,唐宋元明清。变来变去。不同点是匈奴等,不断向西方扩散,呈现线性扩散。而我们仅仅在东部一偶扩张,是呈现摊饼一样的扩散。

我们的教科书。强调我们历史的连续性,其实他们的历史也是连续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