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懿傳》結局不是霍建華獨角戲 戒指、拐杖、枯梅枝都有潛台詞

《如懿傳》終於大結局了,這87集過程中,因為這部劇生了多少悶氣,結局就為它流了多少眼淚。這也是這部戲的魅力所在,除了劇情和人設部分有些許硬傷外,韻味和立意是它與眾不同的地方。

最後一集,開篇不到15分鐘,如懿就離開了人世。餘下30多分鐘,幾乎是被吐槽了幾個月的霍建華的獨角戲,對白和角色間的交流被無限弱化,反而是霍建華與被剪碎的畫和乾枯的梅枝等道具間的戲,給人留下了無限的回味空間,那些沒能說出口的,才更令人淚流不止。

《如懿傳》結局不是霍建華獨角戲 戒指、柺杖、枯梅枝都有潛臺詞

也終於理解了這部劇為什麼要拍這麼長,因為這麼一集一集看過來,如懿就好像是活在你身邊的一個朋友,你看著她戀愛、結婚,看著她擁有了世界上最美好的一切,又眼睜睜看她年華逝去,看破一切,心如止水。你為她不平,為她出謀劃策,罵她沒出息不夠硬氣,但還是捨不得離她而去。

從“牆頭馬上”到“蘭因絮果”,如懿作為一個善良、真誠的美好人物形象化身,最終卻只能獲得解脫,不能獲得幸福。而所謂追求幸福,也許本就是人生中最大的執念。看清一切,不帶任何留戀與怨恨的離開,甘於成為煙消雲散本身。也許這種自由和灑脫,才是生命走到盡頭時,能獲得的最大幸福。

《如懿傳》結局不是霍建華獨角戲 戒指、柺杖、枯梅枝都有潛臺詞

霍建華和周迅因為這部戲,承受了不少非議。有人說周迅走下神壇,可當皇上與如懿最後一次見面,周迅回頭看皇上時平靜如水的眼神,真是生動詮釋了什麼叫”一眼萬年“。那不是一個沒有人生經歷和生命感悟的演員可以完成的部分。甚至在偶像劇領域已經“封神”的霍建華,能把一個帝王的自私、狠厲、陰鬱詮釋得令人咬牙切齒,又怎能說不是一種成功。

《如懿傳》結局不是霍建華獨角戲 戒指、柺杖、枯梅枝都有潛臺詞

最後一集中,霍建華一個人通過妝發的配合,完成了三個老年階段的角色演繹。而與他配合最出彩的不是太后、不是其他妃嬪,而是不會說話卻充滿了潛臺詞的道具們。

一盆乾枯的綠梅枝,是如懿離世前最後的目光所及。它再次出現,是與一副少了一半的畫像和年老的帝王同框,畫面中三個主體,沒有一個是完整的。梅枝失去了生機、畫像失去女主人、皇上失去了他曾希望與之並肩共賞天下的少年愛人。它們相顧不言,相映成趣,是在追悔莫及還是看透了完整才是妄念。

《如懿傳》結局不是霍建華獨角戲 戒指、柺杖、枯梅枝都有潛臺詞

最後一場戲中,蒼老的帝王將自己的一縷白髮與如懿留下的斷髮放在一處,結髮為夫妻,最終能留下的,也不過這些物件而已。劇版的結尾太過溫情,離世的如懿有寒香見的理解,有甄嬛的懂得,有皇上年老後的回憶和懷念。最後,皇上與如懿一般,安詳的坐著離開人世,想必最後目光所及,依然是那支幹枯的綠梅,而當它最後終於重新煥發生機,那對兒折枝為誓的少年愛人,再也看不到了,或許他們也不在乎了。

《如懿傳》結局不是霍建華獨角戲 戒指、柺杖、枯梅枝都有潛臺詞

同樣是最後一幕,鏡頭多次將特寫給到了皇上的柺杖。我們都知道這位皇上的品味浮誇奢華,也許雕龍刻金,珠翠鑲嵌的龍頭柺杖才符合他的審美。但那根陪伴他踽踽獨行的柺杖,像不像一根乾枯的綠梅枝,而恰好前方的佈景,是幾盆開放著的梅花。皇上手中的這根柺杖,像不像他想緊緊握住,卻不願再為他回首,陪他同行,只能祝他一路保重的如懿。

《如懿傳》結局不是霍建華獨角戲 戒指、柺杖、枯梅枝都有潛臺詞

就像如懿與皇上第一次微服出遊時,如懿對皇上說:“善始善終,共賞四時花開。”,最終卻變成一句“蘭因絮果,花開花落自有時”。如果如懿不死,她與皇上也再回不到當初,如懿先一步離開,還能留下漫長的思念。其實想想,都是故事中先走一步的那個人,如果純元、富察皇后能活到最後,又有誰能真的擁有白頭偕老的愛情呢。

《如懿傳》結局不是霍建華獨角戲 戒指、柺杖、枯梅枝都有潛臺詞

結尾還有一處細節,令人印象深刻。太后與皇上商議決定立永琰為太子後,終於賜死了被折磨多年的炩妃。而這時蓬頭垢面的

炩妃,手指上竟然又帶著凌雲徹送他的那枚紅寶石戒指。不是想洗白炩妃還有良知,而是對人性中,對於失去才懂得珍惜的這種劣根性的唏噓。

《如懿傳》結局不是霍建華獨角戲 戒指、柺杖、枯梅枝都有潛臺詞

戒指、柺杖、綠梅這些物件都不會說話,卻笑看了人世間的風塵迴轉。就像皇上拿著被破壞了的畫像,去試圖復原,可連當年意氣風發的洋畫師都已經老了。畫師還記得當年畫畫時,皇上和如懿眼中掩飾不住的情誼,可是皇上自己,恐怕早就忘記了吧。

物品從不說謊,也不會背叛人,只有人才會辜負彼此。《如懿傳》結尾,這種人與物的遙相呼應非常有韻味。也就在最後這一刻,才終於認可導演說的,這不是什麼宮鬥劇。但它所呈現的卻比人性間的鬥爭更加殘忍,因為它試圖告訴你,盈滿則虧,我們永遠追求得到,可失去才是永恆的主題。

《如懿傳》結局不是霍建華獨角戲 戒指、柺杖、枯梅枝都有潛臺詞

好在最後,皇上終於懂了如懿,最後的喪儀置辦沒有再塞給她皇后的枷鎖。電視劇如此將故事與史實連接也顯得立意更深,帝后之間終於有了超越制度的理解,比一生怨懟更有餘味。《如懿傳》的收筆非常見功力,是快餐劇氾濫的當下,一次非常有勇氣的嘗試。

(本文圖片源自網絡及截圖,版權屬原作者所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