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殺死」那個「娘炮」


“殺死”那個“娘炮”


“殺死”那個“娘炮”

戴鑫的微博被徹底“攻陷”了。

事情始於10月10日安徽衛視綜藝節目《青春的征途》的一段宣傳視頻。視頻中,6名隊員對著鏡頭喊出了“我是95後,拒絕娘炮”的口號。戴鑫便是其中之一。

“殺死”那個“娘炮”

《青春的征途》欄目嘉賓喊出“拒絕娘炮”口號,欄目組後將視頻刪除。(網絡圖)

憤怒的網友們扒出戴鑫的微博,有直接罵髒話的,有陰陽怪氣喊他“姐姐”的,還有人認真地跟他表達自己的男女平權思想……“實誠”的戴鑫在評論下認真地回覆網友,說自己對於錄視頻,也是“一千個拒絕”。

博主@宇宙臺長重新剪輯了該宣傳片,打出“我是娘炮,拒絕@安徽衛視青春的征途,我們在行動”口號,進行了反擊,得到了眾網友的響應和擁護。而在一片罵聲中,節目官微連夜刪除該視頻。

視頻刪了,但有關“娘炮”的討論再一次引得人們熱議。

你可以直,不能“娘”

上一次大討論出現在一個多月前央視《開學第一課》播出後。

由於使用“小鮮肉”宣傳,節目被批傳播“娘炮”文化。網絡流傳的學生觀後感中,學生直呼嘉賓“噁心”,質問“在歹徒行兇作惡時,誰來見義勇為?靠這幾個娘炮噁心跑他們嗎?”聲稱自己要做個“血性男子漢”。老師批語:寫得好!

“殺死”那個“娘炮”

學生在《開學第一課》觀後感中,直呼“娘炮”噁心。(網絡圖)

不光是家長、大V、自媒體展開論戰,黨報和國社也就當今男性氣質進行一場隔空“辯論”。

新華社評論指出,一個開放多元的社會,審美自可參差多態,各得其所。然而,凡事都應有度,越過底線就會走向反面——不是審美,而是“審醜”。人民日報則認為精緻、細膩、溫柔,可以是對於男性多元化審美中的一種;而以更多更有意義的“內在顏值”,塑造剛健勇毅的時代氣質、自信自強的社會風尚,也應該永遠是公共傳播中的主流。

而在大部分痛罵“娘炮”的網民口中,被罵的人並無清晰的身份定位,大概是一群說話輕聲細語,皮膚白淨愛化妝的男人,“長得跟女人似的”。

若干年前,“像男人的女人”也受到過網友同樣的攻擊。超女冠軍李宇春出道之初,一度因低沉的嗓音、幹練的短髮和一身中性扮相受到網友嘲諷。

在Vista看天下微雜誌觀察員、青年作家宗城的解釋中,“娘炮”一詞出自臺灣2007年推出的偶像劇,用來形容做事優柔寡斷、膽小無能的男性。而到了當下,“娘炮”成了形容性格的詞語。

“娘炮”就像一個口袋罪,什麼都可以往裡裝。在媒體人雅君看來,“只要對方是個男人,你看他不爽,你就可以很隨意地用‘娘炮’這個詞去罵他。因為什麼才是真正的娘炮,沒有準確定義;換句話說,也就是:誰都能定義。”

你可以直,不能“娘”,“因為我看到(娘炮)噁心”。

殺死那個“玫瑰男孩”

蔡依林的演唱會上播放過一段紀錄片,紀念“玫瑰男孩”葉永志——一個因為氣質“女性化”被霸凌,最終在學校廁所死去的少年。

葉永志去世時只有15歲,正在讀初中。他非常體貼,每天會幫媽媽按摩,引來別的媽媽羨慕,“你那個兒子勝過我們三個小孩。”

但是在學校,男同學每天都強行脫他的褲子,要檢驗一下他是不是個男人。因為他溫柔,不像個男人。老師也說他跟女孩有同樣的喜好,讓媽媽帶他去看心理醫生。

2000年4月20日,他倒在學校廁所的血泊中,嘴裡和鼻子裡都在流血,被送到醫院後不治身亡。那之後,葉媽媽成了平權運動的推動者,她想要幫助那些像自己兒子一樣的孩子。

“不像個男人”,成了一個15歲少年死亡的“罪名”。

“殺死”那個“娘炮”

“玫瑰男孩”葉永志被同學強脫褲子,檢查他是不是女生。(網絡圖)

“娘們唧唧的”,是李曉風讀小學時被圍觀群嘲的原因。其中,最為善意的評價是“文靜”,他對Vista看天下微雜誌記者稱,其他更多的評價,他自己都說不出口。“你能想到的那些詞,基本都被形容過我。”

清瘦的身材、白淨的皮膚,再加上笑起來就會變紅的臉蛋,李曉風常被初中同學稱為“班上最清秀的男生”。

那時候,他有了第一件大紅色的羽絨服和一個粉色的兔耳包。他每天開開心心地穿著羽絨服、挎著包去上學。

在課外班裡,一個男生和旁邊的幾個女生聊天,看起來十分開心。李曉風在邊上默默地聽著,也莫名地開心。男生突然抬頭看了李曉風一眼,說了一句:“請問你是先生還是女士?”

“我感覺我的世界觀都崩塌了。我逃跑了,彷彿聽到背後所有人都在竊竊私語,用同樣的方式笑話我。”

李曉風再也沒有穿過這件羽絨服。

“殺死”那個“娘炮”

蘭花指和精緻的妝容成為社會指責部分男性為“娘炮”的行為之一。(網絡圖)

在《新世相》的報道中,有和李曉風類似的案例。一個男生由於喜歡和女生一起玩,被因此視作“娘炮”,一直被排擠。

男孩子們沒事過來打他一下,跑開,或者一群人過來捉弄他。

有一次他下課回來,男同學在座位上放了一支圓珠筆。

“因為當時我很胖,一屁股坐下去,那根筆直接戳在肉上。流血流到整個屁股上都是血。然後班裡的男孩還說,欸,你來月經了。”

每當類似情況發生,被嘲弄的男孩子們不敢哭訴,不敢求助,因為那些統統是“娘炮”的表現。但凡他們表現出半點兒委屈和無助,換來的通常是一句冷冰冰硬邦邦的話,“像個男人”。

被父權文化剝奪愛美權力

“像個男人”,幾乎成了定義“男人”的唯一標準。至於“不像男人“的標準,則是“一千個人眼中有一千種娘炮”:

在國外讀研究生的江女士覺得自己的一位本科同學很“娘”,因為他說話的時候喜歡翹蘭花指,愛到處打聽別人的八卦,跟女生出去還會把AA的帳精確到幾塊錢;

從事新媒體行業的廖女士眼中的“娘炮”是一位喜歡化妝的男生,這名男生注重護膚,對不同品牌的化妝品頭頭是道,甚至會根據皮膚狀態的不同調整使用的護膚品品牌;

在媒體工作的李女士覺得自己朋友圈的一名程序員是“娘炮”,因為他日常十分注重穿搭,上班還會帶備用的鞋子,發自拍照的時候十分注重構圖和色彩搭配,並且張張帶有明顯的PS痕跡……

縱然評價標準千差萬別,但可以確定的是,在大部分人眼裡,“娘炮”絕不是一個褒義詞。在我們的採訪中也遇到了這樣的問題,那些被別人看作“娘”的男生,並不願意承認自己“娘”。

“殺死”那個“娘炮”

喜歡化妝,注重護膚的男生,也會被看做“娘炮”。(網絡圖)

以性成熟為主要內容的生理成長和傳統的性別教育,在青春期的孩子身上留下了明顯的印記。在微博知名科普博主“咱說”看來,兩性之間的生理差異是由先天決定的,但心理差異確是由後天構建的。

“你從小受到的性別教育是‘男孩子應該活潑、大方、勇敢、堅強、陽剛、有責任感’。而‘女孩子應該溫柔、賢惠、淑女、善良、美貌、有同情心’,你又這樣教育你的孩子,這些人為構建的所謂‘男子氣概’和‘女子氣概’代代相傳,併成了真理。”

“殺死”那個“娘炮”

影視劇中不乏對“娘炮”的嘲諷。(網絡圖)

在性與性別學者、性學家方剛看來,在中國,男人的價值是以事業成功來衡量的,父權文化塑造硬漢的時候,早就剝奪了我們愛美的權利。“娘炮”的核心依然是男性的美色成為欣賞的對象。正因為如此,當你欣賞男性美色的時候,就會讓人覺得是在罵人了。

至於大部分人對“娘炮”的厭惡,方剛認為,是因為覺得這種行為挑戰了關於性別的傳統模版,“他們害怕身邊的人都變成這樣”。除此之外,也不排除家長們的同性戀恐懼。“現在的家長整天擔心自己的孩子變成同性戀,覺得這樣的倡導會誤導孩子。”

性學者、社會學家李銀河在回答網友提問時亦表示,人性是豐富多彩的,讓每個人隨心所欲地落在極度男性化與極度女性化之間的任何一點上,而不是強求每個人都必須落在端點上,才是最符合人性的做法和審美。

把腳搭在椅子上吃飯就是爺們兒嗎?

涉世未深的孩子,加上性別觀念初醒,便有人被排擠到了“異類”的行列之中。

柯艾(化名)上初中時第一次感受到了他人對“娘炮”的惡意。互不認識的、同一年齡段的孩子,對待“娘炮”表現出了驚人的默契:男生因為跟女生接觸過多而被稱為“娘炮”,隨後便是如出一轍的辱罵和孤立。

一次,班主任把幾位同學留下來商量班會的事宜,男生拒絕了老師想讓他當主持人的建議:“老師,你就別讓我當主持人了,他們都不喜歡我,說我每天只知道跟女生玩兒,不正常……”

男生喜歡和女生玩,真的不正常嗎?方剛表示,現在國際上最倡導的性教育就是性別氣質多元化。

“比如說我們做性教育的,在幼兒園裡,會給男孩和女孩一起抱布娃娃、一起玩汽車和手槍,這就是倡導性別氣質多元。不是像家長希望的那種偏激的(教育)。純粹的陽剛背後是暴力、忽視健康、拼命奮鬥;純粹的溫柔背後是順從、逆來順受等,都是不好的。”

“殺死”那個“娘炮”

反“娘炮”成了很多人彰顯自己男子氣概的途徑之一。(網絡圖)

為了擺脫“娘炮”的標籤,李曉風剪了頭髮,剛好被父親的同事看到了。“(他)用讚賞的語氣誇我:‘哎呀你看你剪完頭多好啊,精神多了,以前長頭髮簡直娘們唧唧的!’”

無意中發現父親和周圍人的態度後,李曉風在家裡像變了個人一樣。

他刻意讓自己變得“比較糙”,吃飯的時候把腳搭在椅子上,在家說方言等等。“說方言可能會更讓我顯得像‘老爺們兒’一樣。”

引起社會爭議的“娘炮”話題,再次讓李曉風想起自己曾經的遭遇。很多年過去了,他還是想不明白:“這就是他們希望的樣子嗎?”

但也許,這就是他們希望的樣子。

Vista看天下微雜誌記者:李桂 徐牧心(張榕對此文亦有貢獻)


“殺死”那個“娘炮”


“殺死”那個“娘炮”


“殺死”那個“娘炮”


“殺死”那個“娘炮”


“殺死”那個“娘炮”

不想錯過我們的推送?星標加起來、置頂起來~~掃描上方二維碼→進入公眾號→點擊右上角→點擊“設為星標”或“置頂公眾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