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台灣後白崇禧與閻錫山的待遇爲何不同?

Hybrid_B


閻錫山和白崇禧去臺灣後的待遇大同小異,都是有名無權的閒人。蔣介石對白崇禧防範稍微嚴一點,是因為他對桂系要忌憚和仇恨一些。

先比較下兩者的待遇:

閻錫山在去臺灣前,利用蔣介石/李宗仁的鬥爭,撈了個國防部長、行政院長,去臺灣後幾個月裡面頗發佈了不少政令,過了一把官癮。但蔣介石1950年3月1日宣佈恢復總統職務後,閻錫山就辭去了實職,擔任蔣介石的總統府資政和國民黨中央評議委員兩個頭銜。1960年5月23日病逝,終年77歲。他的治喪委員會,由何應欽為首,委員有于右任、張群、賈景德、唐縱、李石曾、張道蕃、谷正鼎、谷正倫、梁寒操等人。蔣介石親往祭奠,並送“愴懷耆勳”的匾額。

白崇禧去臺灣前,手握國民黨最後的幾個軍部隊,然而最終還是被解放軍全部殲滅。孤身去臺後,白崇禧擔任“總統府戰略顧問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後任國民黨改造委員會中央評議委員,同樣沒有實權。

不過蔣介石對白崇禧的監視要比閻錫山厲害得多。軍統特意在白崇禧公館對面設立警察局監視。1952年,國民黨第七次“全代會”,閻錫山被推舉為中央評議委員,白崇禧卻落選,這是上屆委員落選的唯一一人。

1966年12月2日,副官發現白崇禧死在臥室,時年七十四歲。有人說白崇禧是蔣介石派人毒死,官方則說是心臟病或馬上風。蔣介石親弔唁,治喪委員會由何應欽、孫科、陳立夫、顧祝同等200餘人組成,蔣介石親自參加遺體告別,鞠躬致敬,獻花致祭。


從上面兩段可以看出,雖然大的方面都是富貴閒人,但白崇禧的日子過得確實比閻錫山還稍微慘一點。如果認可老蔣毒死,那就慘得多了(雖然也74了)。


那麼,兩者為何有這種差距呢?主要是兩個人對蔣介石的態度和威脅不同。

閻錫山和白崇禧都是屬於國民黨新軍閥,但兩者的經歷不同。

閻錫山資歷更老,辛亥革命就在山西立足。但長期來說,閻錫山和蔣介石的鬥爭有限。僅僅在1930年的中原大戰中與蔣介石分庭抗禮。中原大戰慘敗後,閻錫山退回山西,繼續當土皇帝。後來抗戰中,解放戰爭中,閻錫山都是追隨蔣介石,安心做他的一路諸侯。山西丟掉給解放軍後,閻錫山成了光桿司令,沒啥想法,繼續在國民政府當官,有機會就過官癮,沒機會就當閒人。這種資歷高,野心小的老傢伙,蔣介石養著也就養著了。

而白崇禧所在的桂系,和蔣介石矛盾要深得多。20年裡,白崇禧追隨李宗仁,多次和老蔣鬥爭。1927年寧漢合流時,就是桂系聯合汪精衛,孤立蔣介石,迫使蔣介石下野。由於桂系野心大,兵力強,與蔣介石矛盾尖銳,1929年爆發了蔣桂戰爭,揭開國民黨新軍閥混戰的序幕。1930年中原大戰失敗後,李宗仁/白崇禧依然以廣西為根據地,長期反蔣,一直到1936年的兩廣事變。

抗戰中,白崇禧擔任參謀總長,李宗仁擔任第五戰區司令長官,抗戰中頗有功績,積累了不少人望,也更為老蔣忌憚。1948年的首次國大,李宗仁不顧蔣介石阻撓,堅決競選副總統並獲勝,氣得蔣介石暴跳如雷。轉眼到淮海戰役,白崇禧給蔣介石拆臺,不但拒絕擔任徐蚌會戰總指揮,還阻止蔣介石調動中央軍宋希濂兵團馳援淮海戰場。沒多久,桂系就把蔣介石逼得下臺,李宗仁當上代總統。白崇禧甚至主張逼蔣出國,免得他留在國內牽制。而在解放戰爭最後關頭,白崇禧千方百計想帶幾個師到臺灣,也是打算靠這些部隊繼續在臺灣爭取地位權勢。

由此可知,白崇禧雖然資歷不如閻錫山,但從才能、威望、野心方面都遠遠超過閻錫山,和蔣介石的矛盾仇怨也深得多。那麼,蔣介石對他加倍防備,甚至下手暗殺也就不足為奇了。


巴山夜雨涮鍋


白崇禧與閻錫山敗退臺灣後,都成了光桿司令,再也對蔣介石構不成威脅。對於這兩個當年實力派大軍閥,蔣介石還是區別對待。白崇禧基本上是個無權無職的閒人,而且他所住的白公館,還受到保密局特務日夜監視。而閻錫山雖然掛了兩個虛銜,小日子過得滿舒坦的,還著書立說。

蔣介石對白崇禧可謂恨之入骨,對閻錫山只是另眼相看。

白崇禧號稱“小諸葛”,指揮打仗的確有一套。蔣介石几次拉攏都以失敗告終。他和李宗仁稱霸廣西不說,還多次干預國民黨中央的選舉 ,蔣介石的幾次下野,白崇禧都是衝鋒在前。特別是48年以後,國民黨敗局已定,又是他和李宗仁從中作梗,逼的蔣介石不得不再次下野。這種逼宮之舉,讓蔣介石刻骨銘心,白崇禧到臺灣後,蔣介石焉能輕易放過他。

而閻錫山就與白崇禧的性質大不一樣。雖然他和馮玉祥聯手發動了對蔣介石的中原大戰,被打敗後,閻錫山就變得乖巧多了。他在山西用三分之二的軍隊來修路,表示他不再窮兵黷武,對蔣介石做出重大決策,表面上是完全擁護。只要能讓他做山西的土皇帝,他唯蔣介石馬首是瞻。48年後,蔣介石下野,身為行政院長的閻錫山對代總統李宗仁處處掣肘,對蔣介石唯命是從。正是閻錫山把寶壓在蔣介石身上,到臺灣後,蔣介石才會對他額外開恩。

1960年,閻錫山病逝於家中,終年77歲。

1966年,白崇禧暴死於臥室,渾身發綠,死因不明。時年74歲。


洛水清風cuixiaosheng


不同之處有:

一,閻錫山在大陸的落幕表演是佔了太原媒體整個版面,閻百川破例全套戎裝,坐在醫院病床上,旁邊擺個紙盒,裝滿了白色膠囊,上面標著"氰化鉀"片。

第二天,閻錫山帶著家人和現金,乘坐一架C一一46運輸機逃到臺灣。
白崇禧沒有老閻那麼多過場,廣西著名李白一同幾步就到了香港,二個老朋友就這樣在此了此殘生倒也可以。

白崇禧反悔了,堅持要到臺灣,杜月笙也無法阻止,只有李宗仁堅持不去臺灣。
(撤退的國軍一一下一站?)

白崇禧和閻錫山去了臺灣後,都只掛了個閒職,境遇差不多。

閻錫山以為自己擺拍了一張"不成功則成仁"的照片,是忠君遺臣,到處批評國民黨,四處批教某某戰略早知如此等等馬後炮,老
蔣聽到鬼火冒,本來人就是這樣,跘倒不痛爬起來痛,老蔣將前後三十年一想,這幫老傢伙在大陸就跟我打了幾架了,此一時也彼一時,再留這些人何用?

閻錫山想起1930年的蔣馮閻中原大戰,白崇僖思緒飛到兩廣事變中老蔣的窘態,算了,水過三秋,百歲己過半,閻錫山辭職到鄉下養老,1960年77歲去世。

白崇禧雖然擔任一個頭大腳輕的副職,卻整天被保密局監控。

1966年白崇禧暴斃而歿,全身發綠,還是李宗仁眼光老辣一一走為上。


良人執戟2


其實在蔣委員長的心裡,他對閻百川是瞧不起的,但是對白鍵生卻一直很忌憚!淮海戰役期間,蔣介石要調自己的黃埔嫡系部隊去徐州參戰,結果被白崇禧這個華中剿總司令給硬頂回去了。蔣介石氣的打電話問白崇禧,我調我的嫡系參戰,你憑什麼阻攔!白崇禧也不是吃素的,兩人在電話兩頭說著說著就罵起來了,這一罵就是半個多小時。



蔣介石和白崇禧對罵的結果,就是白崇禧對淮海戰役的消極應付。當杜聿明和黃維兩個集團先後被圍後,蔣介石的手上已無兵可調,除了空投彈藥和給養外,每天能做的就是對著上帝祈禱。最後眼睜睜的看著自己的王牌主力被全殲在淮海戰場。

蔣介石的嫡系部隊被打輸光了,而坐鎮武漢的白崇禧卻加緊了倒蔣活動,逼著蔣介石讓位於李宗仁。蔣介石怒不可遏,大罵:

共產黨要我的江山,李宗仁和白崇禧是既要我的江山,還要我的錢!蔣介石曾經想讓軍統特務沈醉刺殺李、白二人,但苦於看家部隊在損失殆盡,江北局勢還要桂系收拾,只能忍痛作罷。

蔣介石怒罵白崇禧的話,在八八年拍攝《開國大典》電影時被引用,編劇對蔣總裁的原話做了一些修改。



白崇禧斗膽包天的做法,閻錫山敢幹嗎?估計給他十個豹子膽才有可能敢吧。

閻長官的處事準則就是謹小慎微,如果不是被逼急了,他絕對不咬人。他一輩子,其實就只幹了三件爺們事

1911年起兵反清

1927年起兵反奉

1930年起兵反蔣

除此之外,閻長官再沒幹過出格之事。基本上就是盤踞在山西,給中央各路大佬當孫子。北洋時代做了十六年孫子,國民政府時代做了十七年孫子,晚年在臺灣又當了十年孫子。在認慫當孫子這方面,閻長官是有豐富經驗的。既然這麼聽話,蔣介石又何必刁難他呢?這從側面也證明了,閻錫山這個人有政治頭腦,知進退。在黨國內,就屬他最會充和事佬。



反觀桂系的一貫做派,逼宮篡位,什麼出格的事都乾的出來。蔣介石對白崇禧的恨,可以用一天二地恨,三江四海仇來形容。這並不是誇張的說法,因為蔣介石確實太恨李宗仁和白崇禧了!

民國十六年八月中,蔣介石第一次下野,逼他下野的是白崇禧和何應欽。

民國三十年十二月,蔣介石第二次下野,這一次聯名反對他的人裡面,又有桂系的李宗仁和白崇禧。

民國三十八年一月,年逾六旬的蔣介石第三次下野。幕後主使,還是桂系。

完了嗎?沒完……



民國二十五年的兩廣事變,粵系陳濟棠朝蔣介石開炮,桂系又公開支持陳濟棠,氣的蔣介石牙癢癢!平定廣東後,蔣介石調動二十萬部隊進攻廣西。桂系方面也不含糊,在李宗仁和白崇禧的調動下,廣西也武裝了二十萬兵力抗戰中央。最後不了了之……

同年的西安事變,剛剛跟蔣介石和解的桂系又在故意找事。當李、白二人聽說張學良扣押蔣介石後,滴酒不沾的李宗仁,給自己倒了一滿杯白蘭地,高興地說:蔣公這是罪有應得,死有餘辜!蔣公也只有一死方能平國人之義憤!蔣介石聽後,咬牙切齒。

民國三十七年,因為競選副總統一事,蔣介石和桂系又槓上了。雙方動用了輿論相互攻擊對方,蔣介石還暗中派遣特務刺殺李宗仁。最後還是李宗仁和白崇禧棋高一著,讓蔣介石吃了啞巴虧。但是蔣介石也不服輸,在總統就任典禮上也讓李宗仁也了啞巴虧。一來一往,扯平了。但雙方也算是徹底的鬧掰了……



以上算是把蔣介石和白崇禧,蔣介石和閻錫山的政治矛盾大體捋了一遍。從互相傷害的程度來看,蔣介石和閻錫山其實沒什麼大仇,雙方的矛盾主要集中在閻錫山的生存問題上,也就是蔣介石想不想讓他繼續在山西當土皇帝;但是蔣介石和白崇禧的仇,那可就大了。雙方的矛盾在於蔣介石的領導權

,也就是白崇禧總想把蔣介石給搞下臺!這就意味著蔣介石的生存受到了威脅。

如果白崇禧不是兵敗雷州半島,他和蔣介石的鬥爭,還會繼續下去。這樣的人,蔣介石豈能給他好看?到臺灣後沒殺他,只是做樣子給黨國同仁看罷了。蔣內心的的真實想法,就是白崇禧一日不死,自己的領導權一天都得不到保障。

其實早在北伐結束時,智囊楊永泰就對白崇禧和閻錫山做過一個非常精準的總結。他對蔣介石說:應該用軍事手段(戰爭)解決桂系;用經濟手段(收買)和政治手段(安撫)解決晉系。楊永泰的話,直白的不能太直白了。蔣介石若想坐穩江山,跟李宗仁和白崇禧是沒有調解餘地的,只能用武力解決!而閻錫山,他是小肚雞腸之人,扣扣搜搜的過日子,給點小錢就能收買。論眼界和魄力,閻錫山遠遠不如李宗仁和白崇禧

楊永泰給出這個論斷的時間是1928年,不得不佩服他,說的非常之精準!閻錫山在後來,給點小錢就能打發,只要不動搖他在山西的土皇帝地位,他比誰都忠誠;白崇禧則是截然相反,怎麼喂都喂不飽。

可能也正是因為這種人物性格的差異,決定了蔣介石對閻錫山和白崇禧的態度吧。


Mer86


1948年解放前夕公佈的國民黨43名戰犯裡面,蔣介石眾望所歸排名天字第1號,白崇禧排名第4,而獨霸山西30餘年的閻錫山處於中下游,才排名第32。蔣介石戰敗後逃往了臺灣,閻錫山,白崇禧也跟著逃往了臺灣。

論白崇禧和閻錫山,兩人都和蔣介石爭奪過天下王器歸屬。閻錫山的晉綏軍曾經為了爭奪最高權力聯合馮玉祥與蔣介石發動中原大戰,最終以蔣介石勝出統一全國而告終。此時蔣介石也可以看做一路軍閥,正處於勢力的上升期,閻錫山可以看成是蔣介石踏向成功路的階梯。蔣介石統一全國,大局已定,閻錫山獨守山西地盤幾十年,未曾與蔣介石有過大的衝突。

相反白崇禧所在的桂系,雖有李宗仁、黃紹竑、白崇禧三駕馬車之說。其核心實則為“李白”組合,李宗仁在前,白崇禧在後出謀劃策,所以人稱白崇禧為小諸葛。桂係為了爭奪天下歸屬和蔣介石也發生過“蔣桂戰爭”,結局還是以蔣介石勝出而告終。蔣介石大局已定,統一全國後。桂系並沒有像閻錫山一樣偃旗息鼓,而是多次捲土重來。解放前夕,蔣介石連續大敗,正需要大力支持的時候。桂系擁兵自重,排兵佈陣不受國府節制。白崇禧更是出謀劃策幫助李宗仁將蔣介石趕下臺,李宗仁當了代總統,此舉可以看做是白崇禧對蔣介石的落井下石之舉。

依戰犯排名來看,白崇禧的能為要高於閻錫山,對蔣介石來說威脅也要高於閻錫山。以雙方積怨來說,閻錫山認命,白崇禧不認命。蔣介石對白崇禧的怨恨肯定高於閻錫山。到了臺島,蔣介石改組。原先的地方實力派都成了光桿司令,大多是有名無實的閒職。閻錫山也想重返政治舞臺,但是碰壁之後就開始養花種草,脫離政治漩渦,頤養天年。相反白崇禧因李宗仁未到臺島,一直是蔣介石制約李宗仁的棋子,身不由己不能脫離政治漩渦,李宗仁迴歸大陸,白崇禧處境可想而知。

總的說來蔣介石還算地道,沒有向對待陝西王楊虎城和山東王韓復渠這些政治對手一樣,對閻錫山和白崇禧痛下殺手。閻錫山在臺島生活11年壽終正寢77歲,白崇禧在臺島生活17年,壽終正寢73歲(蔣介石謀殺一說純屬子虛烏有)。


睜眼看西安


白崇禧和閻錫山在臺灣不同的待遇問題在我看來就是政治鬥爭的問題,他們的待遇不同是因為他們的政治資本不同,我們可以看看白,閻二人到了臺灣之後他們身後政治資本的變化。

閻錫山退到臺灣以後,其實已經就是虎落平陽了,閻錫山在大陸能和蔣介石爭雄是因為他掌握了山西,手上還有幾十萬的晉綏軍。可是解放戰爭打完以後,他的晉綏軍打光了,山西也丟了,這時候的閻錫山已經不具備和蔣介石爭雄的資本了,所以一到臺灣以後,閻錫山的行政院院長位置丟了,晉系的人也被抹了乾淨。

蔣介石作為一個老政治家,自然知道用什麼樣的方式招呼閻錫山,他沒有必要對閻錫山趕盡殺絕。閻錫山自己也很聰明,很自覺的終老山林,不和蔣介石對著幹了。

白崇禧則不一樣,白崇禧最大的問題在於他是桂系的人,而退到臺灣以後,桂系還是有些勢力的,再加上桂系是職業的反蔣派。蔣介石自然不能放任白崇禧自己發展,所以他不得不對白崇禧下手。

但是剛到臺灣的時候,桂系的李宗仁遠在美國,所以一開始蔣介石還是想利用白崇禧牽制李宗仁,以免李宗仁迴歸大陸。到了1965年,李宗仁夫婦回到了大陸,白崇禧的作用就沒有那麼重要了,所以這個時候蔣介石選擇對白崇禧下手,白崇禧的死因至今還沒有定論



民國時期的這些風雲人物,各有各的人生軌跡,他們在歷史上都寫下了自己的篇章,蔣介石也好,閻錫山也好,白崇禧也好終究都是斯人已逝了。不知道大家同意我的看法嗎?大家可以在評論區留下自己的意見哦。我是頭條作者一樹梅花一放翁,希望大家點個贊關注一下,謝謝各位啦!


一樹梅花一放翁


在臺灣,白崇禧和閻錫山的待遇有不同嗎?不都是被蔣介石打入冷宮,最多坐個閒職,要說最大的不同就是閻錫山是自己病死的,白崇禧有可能是被蔣介石下令毒死的。而且,除了他倆,在大陸叱吒風雲的那些大佬、軍閥們,當年都還能跟蔣介石掰一掰腕子,到了臺灣基本都被解除了權力,像何應欽、楊森、薛嶽等,馬步芳更是直接跑外國去了。

蔣介石去了臺灣之後,總結失敗的原因,深感派系眾多、人心不齊,還有就是紀律渙散,不得民心,需要建立自己的絕對專治地位。於是他把閻錫山、白崇禧這些人全部擱置一旁,全力重用黃埔系學生,如陳誠。

閻錫山剛到臺灣時任行政院長,還準備大展拳腳,到處發表演講,批評國民黨內的不團結。差點沒把老蔣氣死,1950年蔣介石改組行政院,把閻錫山的人全換掉了,氣的閻錫山打算以退為進,提出辭職,誰知蔣介石直接給批准了。

這下閻錫山只好真的辭職了,辭職第二天就把家搬到了臺北地處偏僻的麗水街,開始一心寫書,後來又搬到了陽明山邊的菁山居住,一邊著述,一邊除草種地,打發時間,直到1960年去世,享年77歲。

白崇禧和閻錫山不同,組開始沒去臺灣,而是跟著老大哥李宗仁去了香港,結果想來想去還是孤身去了臺灣。白崇禧跟著李宗仁,在大陸時就經常反蔣,抗戰之前就打過好幾仗,抗戰後還曾把他從總統的位置下弄下去了,李宗仁成了代總統。

白崇禧到了臺灣後,只擔任了個“總統府戰略顧問委員會”副主任委員的職務,保密局(以前的軍統)甚至在白崇禧公館對面建了個派出所,對她他行嚴密監視。

1966年白崇禧去世時屬於暴斃,而且屍身發綠,有傳聞是被蔣介石下令毒殺。


漁樵侃史


做為民國不倒翁的閻錫山,老謀深算,有極高明的處世哲學,既善於籠絡下屬,又善於趨利避害。中原大戰後,他就知道,憑一個山西之力,要想戰勝蔣介石為首的中央政府是不可能的,只有歸順才可自保。解放戰爭中,閻錫山也是死硬的反共分子,太原城是解放軍最難啃的釘子,閻的部下寧死不降,成為國民政府殺身成仁的表率。閻錫山赴臺後,明哲保身,不問政事,所以蔣介石不為難他。而白崇禧做為桂系三巨頭中惟一一個在臺代表人物,剛到臺灣時,因代總統李宗仁在美國、香港等地尚有影響,蔣介石通過白崇禧還想感化李宗仁,至少不讓李宗仁走向極端,當李宗仁歸順大陸,白崇禧一下子失去了利用價值,勢必要為桂系與蔣數十年的內鬥,三次逼蔣下臺的所作所為負責,甚至把淮海戰役失敗而導致長江以北全面失守的責任,也全部擱在白崇禧身上。不為難小諸葛白崇禧,蔣介石鬱積胸中幾十年的怒氣 向誰出!


原上牧馬


二人去臺灣後都得不到蔣介石的充分信任,都被剝離出權利的中央。蔣介石表面上對二人客客氣氣,委任以官職,實則對二人極不放心。然而敗退臺灣的蔣介石在明面上不敢對二人怎麼樣,但暗地裡可沒少下功夫。

白崇禧與蔣介石的過節及赴臺後待遇

白崇禧被林彪評價為國民黨高級將領中最有才幹的一位,也是最狡猾的一個。在國民黨內部,白崇禧素有“小諸葛”,“當代張良”的稱號。然而以白崇禧、李宗仁組成的“李白”組合,其所代表的桂系向來不受蔣介石待見,而且是從北伐時期就開始積怨。

△各時期的閻錫山

北伐戰爭期間,桂系軍作戰得力,控制了兩湖地區,將蔣介石的親信湖南省主席魯滌平給排擠了,這讓蔣介石的個人獨裁受到了嚴重威脅。1929年“蔣桂戰爭”爆發,蔣介石以夥同桂系反黨謀國的罪名將李濟深軟禁 ,這使“李白”大為惱火,發動了對蔣介石的反擊戰。而蔣介石則將“李白”開除黨籍,撤銷職務,這極大地加深了蔣介石與桂系之間的矛盾。

1930年,“李白”聯合閻錫山、馮玉祥發動了對蔣介石的中原大戰,雙方投入近百萬兵力作戰,最終以蔣介石的勝利而終結。隨後“李白”退守廣西,標榜“自治、自衛、自給”,控制廣西以自保。淮海戰役之後,蔣介石在軍政上進退維谷,搖搖欲墜,“李白”趁機對蔣介石發難,蔣介石被迫宣佈下野,李宗仁擔任“代總統”。

△“李白”和蔣合影

國民黨敗退臺灣之後,白崇禧也去了臺灣,而李宗仁則遠走美國。白崇禧作為職業的反蔣派,內有桂系勢力支持,外有李宗仁的呼應,蔣介石一時不敢把白崇禧怎麼樣,但也不想讓其手握大權,於是委任其為國民黨改造委員會中央評議委員,這是一個沒有職權的虛職。蔣介石還命令保密局(其前身是軍統)在白崇禧家對面設立了一個派出所,暗地裡監視白崇禧的一舉一動。

1965年,李宗仁迴歸大陸,受到了毛主席的熱情接待,白崇禧也失去了被蔣介石用來牽制李宗仁的作用。僅僅一年多之後,白崇禧被人發現猝死在臥室,死時全身發綠,時年74歲。國民黨當局給出的說法是心臟病復發而死,而坊間多有傳言白是被蔣介石毒死的。至於真相如何,這至今還是個謎。

△白崇禧在臺灣

閻錫山與蔣介石的過節及赴臺後的待遇。

山西土皇帝閻錫山並不算是個有野心和雄才大略的人,但他對於山西確實是一個有功的人。從辛亥革命開始,閻錫山就秉承著誰動他山西這一畝三分地,他就跟誰急的政策,牢牢把控著山西的軍政大權。

閻錫山與蔣介石的恩怨相對簡單,他雖然參與了中原大戰,聯合桂系和馮玉祥倒蔣,但畢竟最終是蔣介石獲勝。“九一八事變”之後,閻錫山逐漸開始轉向蔣介石這邊,支持蔣介石“不抵抗”政策,支持蔣介石“反共”政策,去了臺灣之後也是積極支持“反攻大陸”。

1949年3月解放軍佔領山西,閻錫山自此失去控制了40多年的山西。12月8日,閻錫山飛往臺灣,擔任行政院長的職務。閻錫山到達臺灣之後,積極鼓吹反攻大陸,還批評國民黨不團結,這讓蔣介石有些不悅。

蔣介石向來只相信自己的親信和嫡系部隊的,對於閻錫山這些非中央軍和非黃埔系的人來說,蔣介石可以利用,但絕不交心。1950年,蔣介石將行政院屬員多數都更換成了黃埔系和嫡系,閻錫山很生氣,決定以退為進, 向蔣提交了辭呈。

△閻錫山晚年

可是閻錫山打錯了算盤,在大陸的時候他有幾十萬軍隊做資本,如今全部打沒了,到了臺灣他就只能算是做冷板凳,沒有太多的利用價值。蔣介石將計就計,批准了閻錫山的請辭。這下好了,閻錫山欲哭無淚,不得不默默接受。蔣介石委任他以總統府資政和國民黨中央評議委員這兩個虛職,不讓他掌握實權。閻錫山也看穿了蔣,不想再多反抗,於是搬到臺北菁山之麓居住,專注於著書立傳,宣傳反共。1960年閻錫山病逝於臺北,終年77歲。

總結一下。白崇禧和閻錫山去臺灣的待遇其實是可以預見的,以蔣介石的為人和心機,白閻二人可能也早有預料。只是他們更害怕留在大陸,至於原因不用我說,大家都知道。


圍爐煮酒話春秋


去臺灣後白崇禧和閻錫山的待遇大體上看是一樣的,都是讓打壓的結果,但閻錫山得以善終而白崇禧則死的有點離奇,這應該從兩人與蔣介石的關係來看。

白崇禧從來沒有服氣過蔣介石,進而演變到白崇禧執政的廣西,也從來不是白崇禧的終極目標,白崇禧的目標是要統治中國進入中央領導層,閻錫山就不一樣了,雖然也有過對蔣介石的不服氣,比如中原大戰,但經過此戰役,閻錫山戰敗逃亡大連避難,閻錫山懂了一個道理,要乖乖聽蔣介石的,而後來閻錫山再回山西,就是這麼做的,而且閻錫山沒有大的想法,只要你蔣介石讓我在山西說話算數就好,中央南京那些東西,基本上不染指。



白崇禧

一.白崇禧與李宗仁第一次逼蔣下野

1927年蔣介石在南京成立南京國民政府,武漢的汪精衛主席很惱火,聯合當時的實權派唐生智要求蔣介石下臺,蔣介石一直被唐生智逼宮很難受,於是找李宗仁與白崇禧商量對策,希望他們出兵對抗武漢,結果,李宗仁表示,他支持武漢讓蔣介石下臺的決定,白崇禧在蔣介石開大會時與蔣介石頂撞,蔣介石說:"如果沒有人抵抗武漢政府,那我就走好了"白崇禧說:"當下為了團結,從大局考慮,總司令離開一下挺好的"蔣介石氣得說不出話來。隨後實權派何應欽也不說話等於默認他們決定,蔣介石無奈,在1927年8月宣佈下野。



二.中原大戰

1930年閻錫山馮玉祥在北方發動倒蔣運動,南方的桂系李宗仁白崇禧積極相應,出兵佔領湖南隨後被蔣介石大軍擊敗,隨後退回廣西。

三.第二次逼蔣介石下野

1931年蔣介石囚禁不聽話的立法院長鬍漢民,隨後支持胡漢民的國民黨大員孫科等人前往廣州,隨後,汪精衛,孫科,白崇禧,李宗仁等在廣州另立中央政府與南京對立,蔣介石派人談判,最後達成協議,蔣介石下野,廣州政府取消,改組南京政府。



四.圍剿紅軍

1934年紅軍開始長征,蔣介石希望桂軍與中央軍配合將紅軍殲滅在湖南廣西交接處,白崇禧一開始照做了,可是白崇禧很疑惑,他派出的偵查飛機告訴他,中央軍離紅軍最近也有兩天行程,白崇禧不解,此時,桂系安排在南京的人發來電報,說蔣想把紅軍逼迫入廣西,然後白崇禧的部隊一定無法完全消滅紅軍,等到雙方精疲力竭時,蔣介石的中央軍就可以入廣西了,白崇禧幡然醒悟,於是改變政策,全程目送紅軍,蔣介石催著急了,就追上去打一打紅軍掉隊的隊伍,最後蔣介石無奈,讓桂軍追擊紅軍入貴州,與貴州軍隊配合,但桂系部隊卻與紅軍一直有距離,就是追不上,蔣介石命令桂軍加速,桂軍回電,請蔣總司令與白副司令一同商討,蔣介石氣炸了吧可能。

五.兩廣問題

廣東自改組後蔣介石覺得中央對於廣東管理力度不夠,於是1936年改組廣東,廣東一些大員聯繫廣西,希望得到廣西支持,隨後廣西表示同意聯合反蔣,1936年6月兩廣合兵30萬進入湖南,蔣介石收買廣東大員,不久廣東解體,蔣介石全力圍剿桂系,最後在一群人的勸說下,外加共產黨,日本人不斷給的壓力,蔣介石與廣西和解,廣西依舊半獨立

六.不可否認的是,白崇禧是抗日名將,為抗日做了諸多貢獻。



七.解放戰爭時期,白崇禧坐山觀虎鬥,多次阻撓蔣介石用兵,導致淮海戰役國民黨潰逃,然而1948年12月手握重兵的白崇禧聯絡全國要求蔣下臺與共軍談判,蔣再次下野。

如此與蔣介石貌合神離,白崇禧居然還是去了臺灣,結局怎麼會好?他老搭檔李宗仁就勸他香港美國都可以就是別去臺灣,最後白還是去了。



閻錫山就不一樣了,中原大戰結束後,對蔣介石處處小心,自知不如蔣介石,解放戰爭失敗後,雖然他是的行政院長但也處處聽蔣介石的 ,到後來在臺灣他看破紅塵一般辭去行政院長並開了一個院子,自己造了一個山西窯洞,在鄉間田野著書立傳,在一個沒電地方,城都很少進,加上他多年在國民黨中樹敵太多,而他本人又沒有帶來太多親信,也就很少有人看他,除了蔣介石到訪過幾次,蔣介石看了十分高興,閻錫山終於迴歸田野了。1960年1月,閻錫山的(三百年中國)手稿完成,閻錫山準備寫別的,然而,1960年5月閻錫山在臺灣病逝,死後讓家人在墓碑上刻這麼兩段話。

義以為之,禮以行之,遜以出之,信以誠之,為做事之順道。多少好事,因禮不周,言不遜,信不孚,致生障礙者,比比皆是。

突如其來之事,必有隱情,惟隱情審真不易,審不真必吃其虧。但此等隱情,不會是道理,一定是利害,應根據對方的利害,就現求隱,即可判之。

可能最後的閻錫山是真的看開了

這或許就是白崇禧和閻錫山結局不一樣的原因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