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诗词 渔家傲·反第一次大“围剿”

毛主席诗词 渔家傲·反第一次大“围剿”

渔家傲·反第一次大“围剿”

万木霜天红烂漫,

天兵怒气冲霄汉。

雾满龙冈千嶂暗,

齐声唤,

前头捉了张辉瓒。

二十万军重入赣,

风烟滚滚来天半。

唤起工农千百万,

同心干,

不周山下红旗乱

毛主席诗词 渔家傲·反第一次大“围剿”

毛主席诗词 渔家傲·反第一次大“围剿”

作品鉴赏,文学赏析

此诗作于1931年早春,其时正值冬春交替之节令。毛泽东所领导的中央革命根据地呈现出一派万千林木被霜染红烂漫盛开之景。虽有寒意却处处给人有温暖如春之感,诗人笔下根据地的冬天生机盎然。就在这勃勃向上的画面中,冬日正义的肃杀之气正严阵以待。因为就在此时,在1930年的岁尾,蒋介石调集约十万大军以伪江西省主席、国民党第九路军总指挥,鲁涤平为总司令官,第18师师长张辉瓒为前线总指挥,向中央革命根据地发动第一次大“围剿”。此诗前二行正艺术地集中再现了当时的处境以及士气高昂之情。

红军战士不仅仅是一腔怒火冲云端,而且为保卫家园,在伟大舵手的亲自指挥下沉着迎战。在诗中第三、第四、第五句中生动凝炼地再现了战斗场面,虽未正面详细描写激战情况,但诗人凌云健笔先点出龙冈大雾,暗示给读者一种毛主席一贯的“诱敌深入”伏击之的战略战术,然后是战士的欢呼声,最后进抵战局之结果,并干干脆脆地用一个具体细节指明活捉敌军前线总指挥张辉瓒,犹如王昌龄的“已报生擒吐谷浑”。而当时的情形也的确如此,毛主席亲自指挥红一方面军的一、三两个军团共四万人,先是后撤于12月下旬,将敌军先头部队诱至根据地中部,紧接着于1930年最后一天,在龙冈作伏击歼敌之战,结果一举击溃敌军并活捉张辉瓒及敌部九千人。新年伊始再度乘胜攻击至1931年1月3日共歼敌军一半以上。迎来了第一次反“围剿”的胜利。

本诗上半阕是诗人喜闻龙冈之战大捷的当晚,一气写成的第三句原为“唤起工农千百万”而后,在次年春当诗人闻敌人将结集更大兵力作第二次大“围剿”时,心潮起伏英迈难平,遂一气补写出整首诗的下半阕。完稿后毛泽东发现上下两阕都有“唤起工农千百万”之句便将上半阕的第三句改为“雾满龙冈千嶂暗”。

由此可见此诗上半阕写作战的胜利,下半阕却是再发雄音,以表第二次迎战之决心。

序幕一揭,国民党又以双倍兵力卷土重来,滚滚狼烟遮没了半个天空,真有“黑云压城城欲摧”之势,面对重兵来犯如何迎敌,诗人仍然满怀信心运筹帷幄,最后三句一口气豪迈道出“唤起千百万劳苦大众,齐心协力奋勇向前,那时红旗就会插遍整个中国”同时也表明作者一贯的思想,放手发动群众人民战争、革命战争是群众的战争等等。

最后一行诗人活用了中国古代神话中,共工头触不周山的故事。在他眼里共工是胜利者,是敢于革命的英雄,共工以头触山就比喻为红军将士,最终将推翻蒋家王朝。毛主席不愧为一位有预见性的诗人,他在最艰苦的岁月,已看到遥远的胜利的曙光。犹如一位美国诗人庞德所说真正的“诗人是一个种族触角。”唯有这样的诗人才有最灵敏的触须,才有预见性,才可能比所有人提前预感到自己民族的欢乐、胜利、痛苦、悲哀、不幸及灾难。毛主席就是这样一位诗人,他已感觉到了这一切胜利只是指日可待的事。

此词中出现了两组“红“字词组”红烂漫“”红旗乱“。取得第一次反围剿的胜利已是一九三一年的元月,此时已进入冬季,是万木萧条的日子,应该不会出现“万木霜天红烂漫”的情景,但在这里毛主席着意讴歌的不是山河形胜,而是人和。小试牛刀即以弱胜强,以寡敌众使他看到了“红色”的希望,他的喜悦之情当难以言表,没有什么再好的词语能够帮助他表述这份成功的快乐,惟有“红烂漫”才足以把他在取得胜利后的欢欣之情浓缩于霜天中的万木。

目睹胜利了的红军将士,在龙冈的重山叠岭之下,挥舞红旗欢庆胜利。毛主席想到了三千年前那位“与颛顼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的氏族首领,共工氏在他眼中,被唤起的千百万工农群众每一个人都成了能使得“天柱折地维绝”的大英雄,这些大英雄们将与他一道砸碎黑色锁链建立红色政权。如果说这是他人民战争思想的萌芽。那么后来也正是他人民战争的光辉思想领导中国人民战胜了日本侵略者,打垮了蒋家王朝建立了新中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