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汽车行业开始洗牌 巨头进场正在酝酿千亿级独角兽

据罗兰贝格预测,中国汽车共享出行市场中用户的需求远大于市场的实际供给,市场发展潜力巨大。2018年汽车共享出行潜在市场容量有望达到1.8万亿元,占2015年全国GDP总量的2.7%左右。

共享出行本质包括服务共享和硬件共享两大类。服务共享是指有司机提供服务,用户为享受服务买单,比如综合打车、拼车、代驾、巴士都属于此类;硬件共享是指无司机,用户仅是租借硬件,为使用硬件买单,比如租车、共享单车和共享汽车都属于此类。

共享汽车行业开始洗牌 巨头进场正在酝酿千亿级独角兽

出行软件

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6月,中国私家车保有量为1.8亿辆,但机动车驾照持有人数高达3.96亿人,意味着有2亿多的驾照持有人有自驾需求却没有车开,这个数据未来还将大幅增加。考虑道路资源容纳量小,未来10-15年内,中国将会有近10亿人口持有驾照,道路资源却只能容纳约3亿辆机动车,有本无车一族将达到7亿。

共享汽车行业开始洗牌 巨头进场正在酝酿千亿级独角兽

拥堵的车流

共享汽车的好处由此就体现出来,通过共享闲置资源,大幅提高供需两端的匹配率,为全社会创造了多层价值,解决了出行的刚需问题,也让更多无车一族享受到了共享所带来的便利。

共享汽车行业开始洗牌 巨头进场正在酝酿千亿级独角兽

欧拉车享 你身边的共享汽车

且对于社会而言,共享汽车如果发展到一定程度,带来的将是私家车的减少,这对于缓解交通拥堵、节能减排,也有着极大的意义(据美国共享经济协会数据显示,每共享1辆汽车,可以减少13辆汽车的购买行为,减少75克二氧化碳排放量)。

同时,共享汽车在租赁期间,租用者不用考虑安全问题(当然也要安全驾驶),最近一段时间,网约车所暴露出的问题,恰恰可以在共享汽车领域完美的避免。

当然,共享汽车目前的发展阶段还处于比较初级,各家企业也在摸索可行的商业模式,很多市场试水者都已经退出,之前传出的“共享汽车品牌途歌悄然撤退南京市场”、“巴歌出行疑似倒闭”等消息,引得业界对共享汽车展开了广泛的讨论。有行业从业者甚至打趣“共享汽车养活了周围一圈企业,但唯独自己活的不太好。”这句话看似是玩笑话,实则揭露了行业发展的举步维艰,共享汽车盈利难。

共享汽车行业开始洗牌 巨头进场正在酝酿千亿级独角兽

欧拉车享共享汽车

说到底,共享汽车并不应该简单的用互联网思维来考虑,资产模式重,运维成本高、监管难度大、牌照限制,需要很有实力的依靠才能在市场上脱颖而出,以长城吉利两大巨头为例,本身具有很高的汽车生产能力,在成本上实现独立和长持续,才能在初期就克服行业痛点。

以长城旗下欧拉车享为例,所采用的车辆均为自产新能源汽车,配备运维、充电、维修保养一系列自有配套,最大程度节约运营成本,又能保证车辆的充分布局,实现运营流程的可控化。

共享汽车在快速发展的过程中,由于重资产、重运营,以及对地方政府的支持依赖性强,不可避免地会出现各种问题。但目前用户需求端仍有较大提升空间,通过优化运营模式来提高效率,降低价格,吸引用户,培养用户使用习惯,以及增加市场竞争力。未来,共享出行领域经过大洗牌后,也许能够孕育出下一代千亿元级别的独角兽企业。

共享汽车行业开始洗牌 巨头进场正在酝酿千亿级独角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