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首寫重陽節的詩詞,異鄉爲異客逢節倍思親

再過幾天就到重陽節了,這是我國傳統節日,每年農曆的九月初九,所以也叫“重九”,《易經》裡把“九”定為陽數,九月九日,兩九相重,故曰“重陽”。古人在重陽節有登高祈福的習俗,在詩詞作品中多有體現。

10首寫重陽節的詩詞,異鄉為異客逢節倍思親

一、《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唐·王維)

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

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這應該是所有寫重陽節的詩詞中最為人熟知的一首了,寫這首詩的時候王維才17歲,當時的他獨自一人漂泊在洛陽與長安之間。王維是蒲州(今山西永濟)人,蒲州在華山東面,所以稱故鄉的兄弟為“山東兄弟”。

二、《蜀中九日》(唐·王勃)

九月九日望鄉臺,他席他鄉送客杯。

人情已厭南中苦,鴻雁那從北地來。

這首詩的解析可參考下面的第三首《九月九日登玄武山》,兩首正好可以參讀。

10首寫重陽節的詩詞,異鄉為異客逢節倍思親

三、《九月九日登玄武山》(唐·盧照鄰)

九月九日眺山川,歸心歸望積風煙。

他鄉共酌金花酒,萬里同悲鴻雁天。

公元699年,時任沛王府修撰的王勃,因寫的《鬥雞檄》觸怒高宗,被趕出沛王府,於是年六月遠遊到了西蜀。同一年,盧照鄰來到益州新都任職,是年秋,盧照鄰從益州來到梓州,九月九日重陽節當天,在蜀地任官的邵大震與王勃、盧照鄰三人同遊玄武山,互相酬唱。王、盧的這兩首《九日》詩,雖然構思相似,但王勃表達的是他對南方生活的厭倦,而盧照鄰表達的是人不可北歸的鄉思。

四、《浣溪沙·重九舊韻》(北宋·蘇軾)

白雪清詞出坐間,愛君才器兩俱全。異鄉風景卻依然。

可恨相逢能幾日,不知重會是何年。茱萸子細更重看。

這是蘇軾在九月九日與楊繪(字元素,蘇軾好友)分別時寫下的送別詞,以直抒胸意的方式,寫離愁別緒。可恨彼此相聚能有幾多時光,這一次分別之後,不知到哪一年才能重逢。字裡行間充分表露了對相逢短暫、後會難期的悵恨。

10首寫重陽節的詩詞,異鄉為異客逢節倍思親

五、《九日齊山登高》(唐·杜牧)

江涵秋影雁初飛,與客攜壺上翠微。

塵世難逢開口笑,菊花須插滿頭歸。

但將酩酊酬佳節,不用登臨恨落暉。

古往今來只如此,牛山何必獨霑衣。

公元845年,張祜來池州拜訪杜牧,他們倆都懷才不遇,同命相憐,所以在九九重陽這天同登齊山,感慨萬千之下作了這首詩。

六、《九月十日即事》(唐·李白)

昨日登高罷,今朝更舉觴。

菊花何太苦,遭此兩重陽?

由詩題可知,這是李白在重陽節後一天龍山(在今安徽當塗縣)登高時所作的。而其實在前一天,也就是九日重陽節當天,他已經登過一次龍山了,因重陽節有采菊宴賞的習俗,所以他才感嘆菊花連續兩天遭到採摘。這其實是李白聯想到自己兩入長安都遭到政治上重創,有感而發的。

10首寫重陽節的詩詞,異鄉為異客逢節倍思親

七、《採桑子·九日》(清·納蘭性德)

深秋絕塞誰相憶,木葉蕭蕭。鄉路迢迢,六曲屏山和夢遙。

佳時倍惜風光別,不為登高。只覺魂銷,南雁歸時更寂寥。

公元1682年八月,28歲的納蘭性德與郎談出使梭龍(今黑龍江),使至塞外,正值九九重陽,自然佳節思親,倍感形單影隻、孤獨寂寞,於是寫了這首詞以寄鄉情。

八、《重陽席上賦白菊》(唐·白居易)

滿園花菊鬱金黃,中有孤叢色似霜。

還似今朝歌酒席,白頭翁入少年場。

這是白居易晚年在一個重陽日與客飲酒賞菊有感而作的,全詩表達了詩人雖然年老但仍有少年的情趣。白居易能隨時留心觀察生活,他看到滿園金黃的菊花中有一叢白色的,然後由花聯想到酒席上相似的情形,將自己喻為白菊,比喻自然貼切,頗有情趣。

10首寫重陽節的詩詞,異鄉為異客逢節倍思親

九、《醉花陰·薄霧濃雲愁永晝》(宋·李清照)

薄霧濃雲愁永晝,瑞腦消金獸。佳節又重陽,玉枕紗櫥,半夜涼初透。

東籬把酒黃昏後,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銷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

這首詞寫於南渡之前,是李清照前期的一首懷人之作,公元1101年,18歲的詞人嫁給了趙明誠,婚後不久,丈夫便“負笈遠遊”,深閨寂寞,她深深思念著遠行的丈夫。公元1103年的重陽,所謂逢節倍思親,她寫了這首詞寄給趙明誠。

十、《採桑子·重陽》(近代·毛澤東)

人生易老天難老,歲歲重陽。今又重陽,戰地黃花分外香。

一年一度秋風勁,不似春光。勝似春光,廖廓江天萬里霜。

1929年,毛澤東離開紅四軍的領導崗位,他深入上杭、永定的農村,一邊養病,一邊領導地方土地革命鬥爭。這一年的重陽,他來到上杭,這時的閩西山區,黃色的野菊花競相開放,面對怒放的野菊花,他寫下了這首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