莆田一個酷似「鵝頭」的村落,竟有兩朝皇帝來過這

莆田一個酷似“鵝頭”的村落,竟有兩朝皇帝來過這

莆田一個酷似“鵝頭”的村落,竟有兩朝的皇帝來過這?

文:聞道 圖:攝手A黃

在碧波萬頃的興化灣海面上,橫臥出一隻天鵝頭,“鵝頭村”,一個名稱如此直白的半島漁村。這裡曾是莆仙等地貨物集散地,甚至比“小上海”涵江的地位更為重要。南宋幼帝曾逃難於此,明朝皇帝也在這裡題字,這村落竟有如此大的魅力?

鵝頭曾經是大港口,商貿雲集

莆田一個酷似“鵝頭”的村落,竟有兩朝皇帝來過這

村落的地形平面圖,非常像鵝頭

鵝頭村,在秀嶼區埭頭鎮北面的鵝頭山(亦稱鰲山)上,從地圖上就可以看出,酷似鵝頭,相傳是“鵝穴”。

莆田一個酷似“鵝頭”的村落,竟有兩朝皇帝來過這

鵝頭村一角

一面靠山,三面靠海的半島漁村,是從唐代黃滔、羅隱等遊大蚶山後,漸有名氣。

宋代逐漸興旺起來。

莆田一個酷似“鵝頭”的村落,竟有兩朝皇帝來過這

商貿雲集

興旺的原因是緣自其地理位置優越,港內風平浪靜,碼頭低平,船一靠碼頭極容易裝卸貨物,因此整個鵝頭港,船桅林立,鵝頭山商貿雲集,商行、貨棧應運而生,鵝頭成了莆仙等地貨物集散地。

莆田一個酷似“鵝頭”的村落,竟有兩朝皇帝來過這

石頭城堡

曾建起石頭城堡,以保護商貿集市、倉庫等。相傳鵝頭城內曾有:“萬二灶,九九井”(傳說若多挖一口井,有100井,就會出皇帝)。

幼帝逃難,明朝帝王來此,傳說神秘莫測

莆田一個酷似“鵝頭”的村落,竟有兩朝皇帝來過這

小漁村的生活簡單而樸實

鵝頭的傳說神秘莫測,有的說:先鵝頭,後紅頭(涵江),舊時,鵝頭的名氣勝過現在的涵江名揚天下。

莆田一個酷似“鵝頭”的村落,竟有兩朝皇帝來過這

鵝頭古城遺留的石牆

據傳,北宋徽欽亡時,大批北方臣民被迫南遷,從水路南逃的,也自鵝頭登陸。

南宋幼帝被元兵追迫,於1278年至1279年由宰相陸秀夫扶持,從海路南下,於鵝頭登陸大蚶山

莆田一個酷似“鵝頭”的村落,竟有兩朝皇帝來過這

第一山


另外還有插曲,明朝皇帝(明正德君),慕名來鵝頭遊,在一巨石下乘涼,回朝時記掛此時,命別人題詞,至今,“第一山”的詞還在。當然,這個傳說有點半信半疑。

莆田一個酷似“鵝頭”的村落,竟有兩朝皇帝來過這

漁村的傳統石頭厝


有這樣的故事自有其箇中緣由,之後,“鵝頭港”漸漸沒落,鵝頭古城就剩下斷壁殘垣;海港後來轉移三江口、涵江了。

有人說,鵝頭港衰落原因有三:

一,條件:地處天邊海角,雖海運入港容易,碼頭低平,貨物裝卸容易,但陸地上交通不便貨物集散難。

二,天災:1604年(明萬曆卅二年)12月29日烏丘海域發生八級地震,鵝頭城及城內市肆貨倉等全被震毀,加上海嘯正面衝擊,細觀城基及廢墟不像人為破壞的。海港就轉移三江口、涵江了。

三,人禍:清順治十八(1661年)截界,鵝頭村人只會捕魚,多外遷馬來西亞馬六甲、檳榔嶼捕魚,有每戶人都去的,所以至今在外的戶數人口都比在家的多。

灘塗很美,海蠣多,也是海釣聖地

莆田一個酷似“鵝頭”的村落,竟有兩朝皇帝來過這

光影交錯的獨特風景


莆田一個酷似“鵝頭”的村落,竟有兩朝皇帝來過這

海上討生活


鵝頭村的灘塗也是值得一看,這裡有一片逐步被遺忘的灘塗,出海人越來越少了,站在鵝頭山遠眺幾張。

莆田一個酷似“鵝頭”的村落,竟有兩朝皇帝來過這

養海蠣的漁家人


還有一個比較厲害的地方,就是養海蠣,淺海養殖是其特點。據說有上千畝,所以莆仙一年四季大多都能吃到海蠣的功勞很大一部分歸功於他們。

村裡的大小街道上,隨處都能見到海蠣殼。夏天是海蠣最肥美的季節,每天都有載著海蠣的車子來村莊。

莆田一個酷似“鵝頭”的村落,竟有兩朝皇帝來過這

除了海蠣,這裡的頭水紫菜,銷量和口碑也是不錯的,想買頭水的就看每年的成色和產量了。

這個半島漁村給人們留下的遐想很多,曾經的商貿雲集,從繁榮到落寞,不變的是討海人的生活。這就是沿海小島的宿命,在歷史的進程裡,發展絕大部分是靠交通。今天這個時代,陸上及空中交通已超越海上。

末了,這裡預留個彩蛋,漁村靠海的位置,有個十幾層的豪宅,特別醒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