莆田一个酷似“鹅头”的村落,竟有两朝皇帝来过这

莆田一个酷似“鹅头”的村落,竟有两朝皇帝来过这

莆田一个酷似“鹅头”的村落,竟有两朝的皇帝来过这?

文:闻道 图:摄手A黄

在碧波万顷的兴化湾海面上,横卧出一只天鹅头,“鹅头村”,一个名称如此直白的半岛渔村。这里曾是莆仙等地货物集散地,甚至比“小上海”涵江的地位更为重要。南宋幼帝曾逃难于此,明朝皇帝也在这里题字,这村落竟有如此大的魅力?

鹅头曾经是大港口,商贸云集

莆田一个酷似“鹅头”的村落,竟有两朝皇帝来过这

村落的地形平面图,非常像鹅头

鹅头村,在秀屿区埭头镇北面的鹅头山(亦称鳌山)上,从地图上就可以看出,酷似鹅头,相传是“鹅穴”。

莆田一个酷似“鹅头”的村落,竟有两朝皇帝来过这

鹅头村一角

一面靠山,三面靠海的半岛渔村,是从唐代黄滔、罗隐等游大蚶山后,渐有名气。

宋代逐渐兴旺起来。

莆田一个酷似“鹅头”的村落,竟有两朝皇帝来过这

商贸云集

兴旺的原因是缘自其地理位置优越,港内风平浪静,码头低平,船一靠码头极容易装卸货物,因此整个鹅头港,船桅林立,鹅头山商贸云集,商行、货栈应运而生,鹅头成了莆仙等地货物集散地。

莆田一个酷似“鹅头”的村落,竟有两朝皇帝来过这

石头城堡

曾建起石头城堡,以保护商贸集市、仓库等。相传鹅头城内曾有:“万二灶,九九井”(传说若多挖一口井,有100井,就会出皇帝)。

幼帝逃难,明朝帝王来此,传说神秘莫测

莆田一个酷似“鹅头”的村落,竟有两朝皇帝来过这

小渔村的生活简单而朴实

鹅头的传说神秘莫测,有的说:先鹅头,后红头(涵江),旧时,鹅头的名气胜过现在的涵江名扬天下。

莆田一个酷似“鹅头”的村落,竟有两朝皇帝来过这

鹅头古城遗留的石墙

据传,北宋徽钦亡时,大批北方臣民被迫南迁,从水路南逃的,也自鹅头登陆。

南宋幼帝被元兵追迫,于1278年至1279年由宰相陆秀夫扶持,从海路南下,于鹅头登陆大蚶山

莆田一个酷似“鹅头”的村落,竟有两朝皇帝来过这

第一山


另外还有插曲,明朝皇帝(明正德君),慕名来鹅头游,在一巨石下乘凉,回朝时记挂此时,命别人题词,至今,“第一山”的词还在。当然,这个传说有点半信半疑。

莆田一个酷似“鹅头”的村落,竟有两朝皇帝来过这

渔村的传统石头厝


有这样的故事自有其个中缘由,之后,“鹅头港”渐渐没落,鹅头古城就剩下断壁残垣;海港后来转移三江口、涵江了。

有人说,鹅头港衰落原因有三:

一,条件:地处天边海角,虽海运入港容易,码头低平,货物装卸容易,但陆地上交通不便货物集散难。

二,天灾:1604年(明万历卅二年)12月29日乌丘海域发生八级地震,鹅头城及城内市肆货仓等全被震毁,加上海啸正面冲击,细观城基及废墟不像人为破坏的。海港就转移三江口、涵江了。

三,人祸:清顺治十八(1661年)截界,鹅头村人只会捕鱼,多外迁马来西亚马六甲、槟榔屿捕鱼,有每户人都去的,所以至今在外的户数人口都比在家的多。

滩涂很美,海蛎多,也是海钓圣地

莆田一个酷似“鹅头”的村落,竟有两朝皇帝来过这

光影交错的独特风景


莆田一个酷似“鹅头”的村落,竟有两朝皇帝来过这

海上讨生活


鹅头村的滩涂也是值得一看,这里有一片逐步被遗忘的滩涂,出海人越来越少了,站在鹅头山远眺几张。

莆田一个酷似“鹅头”的村落,竟有两朝皇帝来过这

养海蛎的渔家人


还有一个比较厉害的地方,就是养海蛎,浅海养殖是其特点。据说有上千亩,所以莆仙一年四季大多都能吃到海蛎的功劳很大一部分归功于他们。

村里的大小街道上,随处都能见到海蛎壳。夏天是海蛎最肥美的季节,每天都有载着海蛎的车子来村庄。

莆田一个酷似“鹅头”的村落,竟有两朝皇帝来过这

除了海蛎,这里的头水紫菜,销量和口碑也是不错的,想买头水的就看每年的成色和产量了。

这个半岛渔村给人们留下的遐想很多,曾经的商贸云集,从繁荣到落寞,不变的是讨海人的生活。这就是沿海小岛的宿命,在历史的进程里,发展绝大部分是靠交通。今天这个时代,陆上及空中交通已超越海上。

末了,这里预留个彩蛋,渔村靠海的位置,有个十几层的豪宅,特别醒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