辦人民滿意教育 享同等優質資源


辦人民滿意教育 享同等優質資源

十年樹木百年樹人。如何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如何讓孩子從“有學上”到“上好學”?

貴安新區堅持以提高基礎教育質量為重點,以教育惠民和人民滿意為落腳點,推動教育硬軟件雙提升,實施校校提升、名校集聚,推進均衡發展,共享優質教育,逐步構建起從幼兒園、小學、初中到高中的優質教育“一條龍”服務體系。

目前,貴安新區已累計投入教育資金近60億元,新建學校10所,改建提升中小學幼兒園15所;投入近4000萬元,為所有中小學配齊實驗儀器設備;投入1193萬元,配齊多媒體及“班班通”;全面實施“校園光網”和“貴安智慧教育雲”建設項目,實現了各中學入網率100%、小學入網率95%以上……新區義務教育基本均衡發展正朝著“讓所有孩子都能同等享受優質教育,讓所有孩子生活在同一片藍天下”的目標,一路高歌奮進。


辦人民滿意教育 享同等優質資源

加大投入強基礎 校園舊貌換新顏

“2016年以前,學校實驗室只有50平方米,實驗器材佔10多個平方,剩餘空間容不下學生分組進行實驗,老師只能提前做完教學實驗,為學生進行演示教學,這極大地影響了教學質量。至於上計算機課、美術課、體育課、藝術課,缺器材、缺場地、缺教師、缺設備,幾乎什麼都缺,很難達到教學目的。”9月28日,在貴安新區普貢中學,校長宋菁聊起過去感慨萬分。

“去年9月建成的2棟實驗樓,不僅有18間專用實驗室,可以滿足化學、物理、生物的實驗教學需求,還有開展美術、體育、音樂教學所需的專項活動室和培訓室。”宋菁高興地說。

最近幾年,隨著新區對教育事業的不斷投入,普貢中學硬件設施大幅改善提升。目前,總投資1.64億元改擴建的普貢中學新校區已經正式投入使用,1200餘名學生告別灰牆土瓦的舊教室,搬進了寬敞明亮的現代化教學樓。

作為在普貢中學工作了25年的“老兵”,宋菁見證了學校近年來的變化。

“擴建後的普貢中學成了村裡的一張名片。在普貢村,最漂亮、最結實的房子就是我們學校。”宋菁自豪地說。

3棟新教學樓、2000多平方米的新學生食堂、2棟新學生宿舍、塑膠跑道和人造草坪的運動場……校園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改建教學樓,新建學生食堂和教師宿舍,音樂教室、圖書室、實驗室以及多媒體教室落戶學校。普貢中學從面積狹小、設施簡陋的“舊農村中學”,已然變成了一所教學功能齊全、佈局合理、環境優美的學校。

“現在,我們的計算機室已經實現每班每名學生能使用一臺電腦,每間教室還配置了現代化教育設備,音樂器材、體育器材一應俱全。”宋菁告訴記者。

普貢中學的變化是新區近年來不斷推進教育基礎建設的一個縮影。在經費緊張、民生工程建設任務重的情況下,新區堅持做到教育經費優先安排、教育項目優先建設、教育配套優先保障,嚴格實現教育經費“三個逐年增長”。

新區已累計投入教育資金近60億元(其中基礎教育近33億元),實施義務教育“改薄”項目19個;實施“學前三年行動計劃”,規範提升10所幼兒園,整合分流13所小學學前班,新增5所普惠性幼兒園;新建少年宮4所、留守兒童之家12個;對48所中小學按照“六化四園”和“一校一策”要求進行全新打造,學校的校容校貌煥然一新。

數字的背後是教育發展的生動變化:一棟棟美麗的校舍拔地而起,一間間設施完備的實驗室投入使用,優質的課程通過互聯網傳入鄉村……


辦人民滿意教育 享同等優質資源

強化師資促發展 提升教育軟實力

發展優質教育,打造一支素質過硬的教師隊伍是關鍵。

近年來,貴安新區在教師培養、教師管理和人才引進等方面出臺了多項扶持政策,相繼出臺了《貴安新區教育人才引進辦法(暫行)》《貴安新區中小學教師輪崗交流實施方案》《貴安新區學區化教師“走校制”工作實施方案》《貴安新區中小學教師、校長交流工作實施意見》等一系列文件,不斷完善和優化教師發展的機制建設。

針對教師結構和專業學科不合理問題,新區連續3年通過公開招考、遴選等方式共引進200多名教師。今年6月,新區採取“僱員”的方式面向社會招聘35名音、體、美、信息技術教師,有效解決了新區教師結構性缺編問題。

在教師培訓方面,新區確保年度公用經費預算總額不少於5%用於教師培訓,2018年投入專項培訓經費191.3萬元,大力開展教師和校長全員培訓。

目前,通過國培、省培、區培、校培四級培訓,新區採取“名師工作室”“送出去”“引進來”“影子計劃”“走校制”和掛職鍛鍊、跟崗實習等方式,完成對現有1200餘名教師培訓9800餘人次,實現從校長到專業教師培訓的全覆蓋。

“我們通過開展‘一師一優課、一課一名師'’教師講堂‘’課堂開放周‘等活動,充分發揮2個省級名校(園)長工作室、5個省級鄉村名師工作室、40餘名省市級骨幹教師的引領示範作用,輻射帶動800餘名教學一線跟崗教師提升專業水平。”新區社管局教育處處長唐華介紹,新區充分利用北師大、貴師大、北大培文教育集團等引進的國內優質名校資源,藉助名校平臺,開展了新教師崗前能力、專任教師學科技能等集中培訓,極大提高了新區教師隊伍整體專業素質。

為實現優質教育資源共享,培養新任職幹部、後備幹部和青年幹部,新區社管局按照“四有好老師”標準,嚴格執行《貴安新區教師師德師風管理辦法(試行)》要求,今年還推薦普貢中學原校長汪道益申報教育部“改革先鋒人選”候選人,樹立師德師風先進典型。另外,今年上半年,新區社管局完成教師資格認定838人,完成1272份教師檔案的專項審核工作。

新區強化師資促發展已經取得顯著效果,目前新區已經湧現市級優秀教師、優秀教育工作者、優秀班主任和優秀校長240名,新評聘高級教師63人、中級教師78人。


辦人民滿意教育 享同等優質資源

“外引內提”均資源 名校聚集共分享

優質教育資源全民共享,是貴安新區實現教育均衡和教育強區的關鍵所在。

9月27日,記者隨著新區義教均衡發展工作迎國檢整改檢查小組走進貴安實驗中學。

貴安實驗中學基於新區馬場中學改擴建而來,分為教學區、體藝區、生活區和辦公區等幾大板塊。該校高標準、高質量進行規劃建設,學校除常規教學樓和宿舍樓外,還有大型運動場、圖書館、實驗樓、藝術中心等配套設施,一棟棟整潔、漂亮的白牆紅頂建築讓人彷彿進入旅遊勝地。

“新校區與原來相比,面積擴大了近3倍,通過高標準建設成為一所現代化的中學。”貴安實驗中學副校長姚福武說。

“原來的馬場中學教學樓低矮破舊、校園狹窄,新校區寬敞、漂亮,感覺很幸福。”來自馬場鎮的學生劉森,將在新學校繼續自己的學業。

貴安實驗中學的建成,是新區實施改造提升轄區內中小學工作的縮影。

4年來,新區新建了北師大貴安附校、貴師大幼小初高、貴安實驗小學及幼兒園、高峰鎮幼兒園等,並全面啟動高峰、普貢、馬場三所中學改造提升工程,完成一批幼、小、初學校的“改薄”提升,使得新區各義務教育階段學校的辦學條件得到了極大改善。

“為了讓新區學子在家門口就能享受優質的教育資源,目前新區已經外引了北師大附校、北大培文兩所省外優質教育資源和貴師大附校、貴州省實驗中學兩所省內優質教育資源。同時,我們還在總體規劃、分步實施的原則下,對新區中小學’全面改薄‘及改造提升工程建設投入巨資,改造提升轄區內原有的高峰中學、普貢中學、民族中學、新藝學校、林卡小學、馬路小學、四村小學等10所學校,對其他多所中小學也扶持了校舍裝修、設施建設、設備採購和綠化、道路、停車場等建設。”唐華說。

引入優質教育資源,讓新區教育加速發展;本土學校通過提級改造,強勢崛起。不斷推進的教育公平,也讓優質教育資源在新區實現更均衡的分配和共享。

新區對各級各類學校硬件方面的差異進行“補短改薄”,提升教育硬件實力;面向全國尋求合作辦學,引進優質教育資源提升軟實力。內提外引,建新校、強老校,新區實現教育發展水平的整體提升。


辦人民滿意教育 享同等優質資源

脫貧攻堅在路上 教育惠民暖人心

教育扶貧是阻斷貧困代際傳遞的關鍵舉措之一,也是打贏脫貧攻堅戰的重要一役。

在脫貧攻堅的路上,按照《貴安新區直管區全面小康助推扶貧行動方案“1+10”配套文件》《貴安新區教育系統2018年脫貧攻堅“春風行動”實施方案》要求,新區著力推進直管區教育精準扶貧,助推教育精準扶貧領域各項工作向前發展。

近年來,新區在嚴格執行對高中及以上建檔立卡貧困戶學生進行精準幫扶的基礎上,將扶貧對象延伸至大學、高中、初中、小學、幼兒園每個階段,應扶盡扶,不漏一人。

通過對四個鄉鎮建檔立卡貧困戶進行摸排走訪,新區認證了轄區內精準扶貧建檔立卡學生人數,促使新區教育扶貧取得了實質性成效。

今年上半年,新區社管局開展教育系統2018年脫貧攻堅“春風行動”,制訂教育系統“8小”行動,將教育扶貧落實到學校、家庭、學生;組織中小學、幼兒園(含民辦園)教師走村入戶排查建檔立卡0至25週歲人員貧困生1866人,組織發放學前教育至普通高校各階段建檔立卡貧困學生資助金315.392萬元,受資助學生達1054人;撥付普通高中免學費補助資金及助學金36.198萬元,受益學生達530人次;撥付普通高校助學金154.72萬元,資助學生達598人;撥付義務教育階段家庭經濟困難寄宿生生活補助資金158萬元,獲資助學生達2528人;實現直管區學前教育階段營養餐全覆蓋,撥付學前教育階段營養餐補助金53.07萬元,受益學生達1769人。

不僅如此,新區校農結合“貧困戶+合作社+配送中心+學校”模式初步形成,採購貧困戶農產品68584.6公斤,金額達211806元,為貧困戶提供穩定的農產品銷售市場。

以教育扶貧為抓手,新區率先在全省實現高中階段免費教育,每個學生每年補助1300元,並率先對考取大專、本科以上學生分別給予2000元、5000元的一次性升學獎勵。此外,新區還率先將免費教育向學前三年下延,給予每個學生每年300元補助,並率先在國家規定營養餐每個學生每天4元的標準上再提升1元。

(本報記者 黃鎮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