旗袍发展小史

旗袍的出现和普及,是我国服饰发展史上的标志之一。

旗袍发展小史

旗袍本来是满族人的服饰,因为满足人有“旗人”之称,所以他们穿的袍服,被统称为“旗袍”。满族为女真后裔,常年居于东北,由于气候的寒冷,他们的服饰只能采取长袍的形式。随着清兵入关,满族贵族统治了中国,于是便根据他们的习俗,强迫汉人改易服制,传统的冠冕衣裳,至此当然无存。即使在举行最隆重的典礼时也要穿着袍服,所以有朝袍、龙袍、蟒袍及常服袍等名目。命妇礼服,各从其夫,也以袍服为尚。只有平时在家,才能穿着襦、袄、裙、裤之类的服饰。至于满足妇女,就是平常在家,也穿长袍。《清稗类钞》记载“八旗妇女衣皆连裳,不分上下”久而久之,凡八旗妇女平时所穿的长袍,都被称为“旗袍”,而用作礼服的朝袍等则不属于旗袍的范畴,旗袍含义渐渐明确。

旗袍发展小史

清朝早期的旗袍样式为圆领,衣襟右掩,腋收缩,下摆宽大,上施彩绣,色彩大都比较素雅。

到了清朝后期,旗袍的样式与此大为不同,其最大的特点是宽敞,从外形上看,大多采用平直线条,很少见曲线。腋部收缩不明显,袍长至足,材料多用绸缎,上面有各种繁复的花纹。

旗袍发展小史

进入民国时期,汉族妇女受满族影响,也以穿旗袍为时尚。二十世纪一二十年代的旗袍样式与清末还没有很大差别。后来,袖口逐渐缩小,滚边也不如从前那样宽阔 ,腰身渐渐紧收,衣身缩短。比以前更为称身合体,更能衬托出女性的曲线美。

旗袍发展小史

进入三十年代,旗袍进入全盛时期,风格变化多样,有高领、低领、长式、短式等多种变化。进入四十年代,旗袍的样式变化缓慢,总体趋势是日益简便,身长衣长缩短,使其更加简洁、适体。

旗袍发展小史

旗袍在民国时期发展成为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一种服饰,也是中国传统服饰的代表,享有“国服”的美誉。

旗袍发展小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