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手工装裱究竟有没有缺陷?

传统手工装裱究竟有没有缺陷?


  传统手工装裱,或单称传统裱、手工裱,有着不可磨灭的功用。仅从浆糊和流程而言,却也有着明显的缺陷:   

一、在书画装裱实践中发现,无论将浆糊浓度调至何种比例,所裱制出的书画作品均难以完全保持原有宣纸和绫绢的柔软、飘逸的特性。这是由于多层宣纸粘合后,其柔软程度下降,而更主要的是因为所用原淀粉粘合剂成膜性不佳(膜的柔软性不佳、抗拉力弱、脆性大、易断裂等)干燥后变脆硬化所致。如果一味追求裱制出的书画作品的飘逸灵动,而将浆糊浓度调配的偏低,则很容易出现裱件开胶起皮的现象,这是装裱实践中一对难以克服解决的矛盾。   

二、目前在传统的书画装裱工艺中,采用的是同种而稀释度不同的浆糊应用于不同材料、不同工艺的粘接。但是,由于每道工序的特点及材料自身的物、化性质的差异,仅仅采用不同稠度的浆糊不能很好地满足在各工序、材料粘接中的不同要求。   

三、一幅装裱完毕的书画作品在悬挂、鉴赏、收藏过程中必然要受到自然环境因素,如:烟尘、潮湿的空气、霉菌、蝇虫、光线辐射等的侵蚀、影响,传统装裱工艺至今对此仍没有行之有效的解决办法。   

四、在古、旧及因保管不当造成霉变、破损的书画作品修复过程中,常遇到书画的画心风化、霉变、破损严重,使画心的揭裱十分困难,传统的做法是凭借裱画师多年积累的经验和极大的耐心小心揭裱。但是,稍有不慎就会造成珍贵书画、文物的损坏,造成难以挽回的损失,如果在书画揭裱之前,先行对画心采用适当的施胶剂进行表面施胶或涂布处理,增加画心的强度,就会给揭裱工作带来方便,也会减少因揭裱失误给文物保护工作造成的损失。

五、从流程角度看,最大的缺陷就是慢,少则一周,多则10日,跟不上现代化的快节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