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保定市概況

保定,位於華北平原北部、河北省中部,與北京、天津構成黃金三角,互成掎角之勢,自古是“北控三關、南達九省、地連四部、雄冠中州”的“通衢之地”。保定曾是直隸省會,直隸總督駐地,也是河北省最早的省會,從1669年至1968年,是河北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為京津冀地區中心城市之一。

保定是國務院命名的中國歷史文化名城,有深厚的文化底蘊,市區內擁有眾多名勝:大慈閣、直隸總督署、清西陵、狼牙山、白洋淀、冀中冉莊地道戰遺址、古蓮花池等。保定市高等院校眾多,有華北電力大學、河北大學、河北農業大學、中央司法警官學院 、河北金融學院、保定學院 等著名高校。

保定市是對外開放城市、全國首個創新驅動發展示範市、WWF低碳試點城市、中國優秀旅遊城市、全國雙擁模範城、戲曲之鄉、游泳之鄉、全國乒乓球重點城市、第二批公交都市試點城市,也被稱為“長壽之城”“冠軍之城”,入選2008年2012年中國特色魅力城市200強。保定地鐵規劃2025年建成“兩縱兩橫”的四條地鐵線路,2030年保定地鐵通向周邊縣區。

歷史沿革

摺疊

古代時期

河北省保定市概況

保定市

保定在殷商時期為北燕之地,西周至戰國為燕趙之地。春秋、戰國時期燕、中山就在境內建都。

秦始皇統一天下,分天下為三十六郡,改河北中北部為上谷郡,保定位於其中。後來保定成為河北都會, 則保定別稱為上谷。

北宋建隆元年(960年),於清苑縣置保塞軍。

太平興國六年(981年),保塞軍升為保州,清苑縣更名保塞縣。金保塞縣複名清苑縣,並復置滿城縣。

宋淳化三年(992年),李繼宣知保州,築城關,浚外濠,葺營舍,疏一畝泉河,造船運糧,保州始成都市。因處於宋遼邊界,宋遼多次在此地戰爭。金末年,保州城在戰亂中成為廢墟。

金天會七年(1129年),於保州設順天軍,保州為順天軍節度使駐地。

蒙古太祖二十二年(1227年),張柔主持重建保州城池,重新劃市井,定民居,建衙署,築寺廟,造園林,修築土城牆,疏浚護城河,引一畝泉河水入城,既起到防禦作用又改善城中水質,並利用水能在城外建水力石磨,奠定了保定城的基礎。新建的保州城為京師門戶,為燕南一大都會。

元太宗十一年(1239年),以保州為順天路治所,元至元十二年(1275年),改順天路為保定路,轄1錄事司、7州、8縣,州領11縣,“保定”之名自此始,寓“保衛大都,安定天下”之意。

明洪武元年(1368年),改保定路為保定府。明永樂元年(1403年),明成祖決定將國都遷北平(遷都後改稱北京),並將北平行都司更名為大寧都司,遷駐保定,負責京畿附近的護衛與安全。[1]明惠帝建文四年(1402年),都督孟善加固城牆,以磚石砌城,築女兒牆堞口3710雉。

隆慶年間(1567~1572年),張烈文等三任知府將土城逐步改建成磚城,加固並增築城樓,從戰略防禦出發,根據當時條件和地利,確定城池形制,城周基本呈方形,唯西城南部向外呈弧形凸出500米,整個城池形似足靴,故有“靴城”之稱。

清沿舊制,仍設保定府。

清康熙八年(1669年),直隸巡撫駐保定,保定為直隸省省會。保定直隸總督署始建於明洪武年間。初為保定府署,永樂年間為大寧都司衙署。保定之名,寓保衛大都、安定天下之意,大都即北京。保定自古為京畿重地,元朝設郡明朝建府清朝為直隸總督署,自清雍正八年(1730)至清朝滅亡(1911)直隸總督駐此,一直為河北政治、經濟、文化、教育、軍事中心。

摺疊

民國時期

河北省保定市概況

保定市

1937年9月24日,日軍侵佔保定。

1939年,偽河北省公署由天津遷保定,日軍不斷推行“治安強化運動”,出動“掃蕩”,殘酷屠殺抗日軍民。日偽還於1944年以保定城關及附近村莊成立保定市,並建立偽保定市公署。

抗日戰爭勝利後,1946年6月中華民國河北省政府由北平遷保定。

1947年10月,中華民國河北省政府開始由保定遷往北平。

摺疊

解放後

1948年11月5日,解放軍圍攻保定。11月22日凌晨,駐保國民黨軍政人員逃往北平。解放軍隨即入城行政人員也陸續進城,建立保定市人民政府,為冀中區直轄市。

1949年8月1日,建河北省,保定仍為省會,8月9日建立保定專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

1954年,撤縣定縣專區,所屬部分縣劃歸保定專區。

1958年4月,省會遷天津,11月29日,保定專區所屬22縣1市分別合併為保定市、定縣(現定州市)、阜平、淶源、涿縣(現涿州市)、易縣、高陽、徐水、安國、唐縣10縣(市)。

河北省保定市概況

保定

1960年2月,專、市合併稱保定市。1961年5月恢復保定專區建制,市屬各縣變專區所屬,合併的大縣陸續撤銷。1962年恢復22縣1市建制。1966年省會返遷保定,1968年遷往石家莊。

1968年8月18日,保定專區改保定地區,建保定地區革命委員會。1978年,改為保定地區行政公署。

1983年11月15日,保定市由地區析出,復為省轄市,滿城縣劃歸。

1986年5月7日,增轄清苑縣,保定市轄新市區、南市區、北市區、郊區和清苑縣(現清苑縣)、滿城縣4區2縣。

1987年,撤銷郊區。1994年12月23日,經國務院批准,保定地區和保定市合併,組建新的保定市(地級)。

2015年5月8日,國務院批准保定市新市區更名為競秀區;同意撤銷保定市北市區和南市區,設立蓮池區;撤銷保定市滿城縣、清苑縣、徐水縣,設立滿城區、清苑區、徐水區。保定市的行政區劃由3個區、18縣、4個縣級市的格局,變為5個區、15縣、4個縣級市的格局。

行政區劃

摺疊

區劃沿革

河北省保定市概況

保定

1959年底,保定設路西區(新市區的前身)。1960年,路西區併入保定市區。1961年7月,保定市區撤銷,在環城西路以西的市區建立新市區。

保定北市區建於1953年,1959年,北市區被撤銷,與南市區合併為路東區,並與1960年再次於路西區合併為市區。1961年市區被劃分為新市區、永華區、裕華區、新華區四個區。1962年,永華區和裕華區北半部再次合併為北市區。

保定南市區始建於1953年,系原一區和四區合併而成。1955年定名南市區。1959年與北市區合併為路東區。1960年路東區、路西區合併為市區。1961年市區劃分為新市區、永華區、裕華區、興華區四個區。1962年9月,興華區和裕華區南部合併成立南市區。1987年11月,撤銷郊區建置,楊莊、南大園、焦莊三鄉劃屬南市區。1998年12月,保定市部分地區調整行政區劃,清苑縣部分地區劃歸南市區,南市區部分地區劃歸北市區。此後,保定市南市區政區、建制沿襲至2015年4月。

2015年5月8日,從民政部區劃地名司獲悉,經國務院批准,民政部同意將河北省保定市新市區更名為競秀區;撤銷保定市北市區和南市區,設立保定市蓮池區;撤銷保定市滿城縣、清苑縣、徐水縣,分設滿城區、清苑區、徐水區。至此保定市轄5區、15縣、3縣級市。全市總人口、轄區面積沒有變化。其中保定市轄區由3個變成5個,市區面積由原來的312平方公里增加到2531平方公里,擴大了2219平方公里;市區人口由原來的119.4萬人增加到280.6萬人。

本次區劃調整,將“競秀”、“蓮池”命名為保定新的市轄區名稱。

摺疊

地理位置

河北省保定市概況

保定

保定市位於太行山東麓,冀中平原西部。北緯38°10′-40°00′,東經113°40′-116°20′之間。北鄰北京市和張家口市,東接廊坊市和滄州市,南與石家莊市和衡水市相連,西部與山西省接壤。

保定市中心北距北京140公里,東距天津145公里,西南距石家莊125公里,直接可達首都機場、石家莊正定國際機場及天津、秦皇島、黃驊等海港。

保定市生活服務設施齊全,醫療保健機械完善,文化娛樂場所眾多。保定是京師門戶,曾“北控三關,南達九省,地連四部,雄冠中州”,歷史上燕國、中山國、後燕立都之地,清代八督之首,為“冀北干城,都南屏翰”。現為大北京經濟圈中的兩翼之一,北京主要衛星城,素有“京畿重地”“首都南大門”之稱。

摺疊

氣候

保定年平均氣溫12℃,年降水量550毫米,屬於溫帶季風性氣候。這裡四季分明,冬季寒冷有雪,夏季炎熱乾燥,春季多風沙,秋季涼爽舒適。冬冷夏熱,雨熱同期,來此旅遊一般以夏秋季為宜。[4]

摺疊

水文

保定市位於海河流域大清河水系的中上游。大清河上游分為南北兩支。北支水系上游為拒馬河,自張坊出山口以下分為南、北拒馬河。北拒馬河在涿州市境內有胡良河、琉璃河、小清河匯入後稱白溝河;南拒馬河在定興北河店有北易水、中易水匯入,白溝河、南拒馬河在白溝新城匯流,以下稱大清河。北支洪水經新蓋房樞紐分別由白溝引河入白洋淀和新蓋房分洪道入東澱。南支水系有瀦龍河、唐河、孝義河、府河、漕河、萍河等,均匯入白洋淀,南支洪水經白洋淀下口的棗林莊樞紐入東澱。大清河水系流域面積4.3萬平方千米,白洋淀以上流域面積3.1萬平方千米。境內水系的最大特點是呈扇形分佈,自成水系。

主要行洪河道有5條,即永定河、白溝河、南拒馬河、新蓋房分洪道和瀦龍河,河道總長202公里,堤防總長372公里;一般行洪河道9條,河道總長236公里,堤防總長393公里。白洋淀周邊堤防長153公里。還有眾多的支流行洪排水河道分佈於山區、平原。

摺疊

歷史文化

摺疊

陶瓷石刻

河北省保定市概況

保定

雄縣黑陶

中華黑陶工藝源於古老的河姆渡文化、大汶口文化和龍山文化,已有七千多年的燦爛歷史。後因青銅器出現被取代而失傳近四千餘年。黑陶由原來人們的生活日用品,逐步發展成古樸、莊重、優美、高稚的藝術品,成為古代宮廷和官宦貴族階層所珍愛的工藝品。

曲陽石雕

自西漢始,曲陽石工便用大理石雕刻碑碣諸物,初為墓碑,後亦用於記事、留言,主要陳列於寺廟,被漢武帝盛讚為“雕刻之鄉”。北魏時期雕刻的佛像、雄獅已形成獨特風格,作品古拙渾樸,體形狹瘦,偏重形似。大唐盛世,佛教盛行,石雕進入了快速發展時期,曲陽雕刻流行圓刀法,人物、佛像造型豐富,衣飾調順、文武有姿,飛禽走獸、花鳥靜物等輪廓清晰,線條流暢,玲隴剔透。元代曲陽石雕藝術已享有盛名,作品造型優美,做工精細,奇巧生動,有不少作品成為傳世之作,雕刻藝人楊瓊所作的“一獅一鼎”作為貢品,得到元世祖忽必烈的高度讚賞,稱“此絕藝也”,並“將其編籍宮中,督燕南諸路石匠營造大都”,至今天安門前的金水橋仍放射著燦爛的光輝。清末,曲陽藝人劉普治雕刻的“仙鶴”、“乾枝梅”等作品,在巴拿馬國際藝術博覽會上榮獲第二名,自此有“天下鹹稱曲陽石雕”之說。民國中期,幾家較大的私營雕刻廠,如公義興、日新、永新等,在北京、南京等地均設有銷售點。新中國成立後,曲陽3000多名石雕藝人先後參加了北京人民英雄紀念碑、人民大會堂、歷史博物館、民族文化宮、軍事博物館、毛主席紀念堂的興建及天安門修復等項工程。

定興文化

定興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秦時屬范陽縣,金大定六年(1166年)始置定興,取大定興盛之意。我國最早的音樂家高漸離,燕國名臣郭隗,東晉名將祖逖,唐朝詩人盧照鄰、賈島,元朝名將、保定府建造者張柔,元朝著名戲劇家、《西廂記》作者王實甫,清末軍機大臣鹿傳霖皆出於此。燕昭王招賢納士所築黃金臺,荊軻刺秦王時的荊軻渡均在定興。義慈惠石柱和慈雲閣是同故宮、長城同期公佈的國保文物;賢寓調、民俗“九曲黃河燈陣”、“黃金臺傳說”等成功入選河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戲劇盔頭、賢寓刺繡、琺琅工藝被列入第二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定興還是元曲的故鄉,河北梆子、孫式太極武學文化的重要發祥地。

曲陽定瓷

隋朝曲陽開始燒製粗瓷,至唐代便有白瓷生產,到北宋時期達到鼎盛,以生產宮廷用瓷而著稱,為五大名窯之一。定窯燒製的白瓷胎質潔白細膩,釉色勻淨,薄而時硬,素有“白如玉、薄如紙、聲如磬”的美譽,蘇軾有詩盛譽:“定州瓷甌,顏色天下白”。1999年為慶祝建國50週年,由國際工藝美術大師陳文增創作的“四海呈祥”雲龍雕花瓶,刀法以定窯鐫刻為主,立意新奇、高雅別緻,被定為國家珍品,由人民大會堂永久收藏。

白溝泥人

白溝泥塑,俗稱白溝泥娃娃,已有300多年曆史。白溝泥塑以其獨特藝術風格,多次出國展出,並做為國家饋贈、陳列佳品。多年來,“白溝泥人”與“楊柳青年畫”齊名。泥娃娃最早起源於鎮西的北劉莊,在十八世紀末,發端於清乾隆年間,從數家餬口只末技,到風靡一方之特色,至清末,竟發展成為北方的泥人之鄉。到清朝末期,白溝的南,北劉莊、轆轤把等村,幾乎家家以此為業。古鎮街幹石橋段漸次形成別具特色的泥人市場,產品遠銷華北,口外及東北各地。

易水硯

易水硯產於古易州,相傳始於戰國,盛於唐宋,為中國製硯之鼻祖,歷代宮廷之貢品。弘治《易州志》載:硯石有紫、綠、白、褐諸色,質細而硬,為硯頗佳。唐朝曾賜易州制硯、制墨大師奚超以國姓,賜名“李超”,其子李廷圭充任墨官。隨後李廷圭又將技藝傳到安徽,再傳入廣東端西,從而帶動了歙硯、徽墨和端硯的發展。到了宋代,易水硯更為趙氏皇族所垂青,名列宮廷貢品之首。宋代鑑貢家贊易硯:質地堅潤而剛,顏色嫩而純,滑中有澀,澀而不滯筆,澀而易發墨,其色尤豔。明代鑑貢家贊易水硯:質之堅潤,琢之圓滑,色之光彩,聲之清冷,體之厚重,藏之完整,為硯中之首。在清代,柳葉煙、磨盤柿和硯臺並稱“易州三寶”,為清廷貢品。

易縣絞胎瓷

簡稱絞胎,是中國唐代出現了一種名貴的陶瓷品種。它是利用不同顏色的陶瓷泥料進行特定的切疊絞合後再成形,經乾燥後燒成的一種陶瓷製品。按絞合方式和混料顏色的不同,可使其構成各類抽象的藝術畫面,且花紋由表及裡,內外相聯。它不公僅具有類似寶石的質地,而且具有古樸、高雅、名貴之特徵,新穎、美觀、柔和之視覺,堅固細膩、質樸之手感,充分體現出了我國傳統藝術的濃厚民族氣息和獨特的藝術風格。這一古老的傳統制作工藝在宋代靖康之變後失傳,從而使這一古代陶瓷藝術品在今天極為少見。新的絞胎陶瓷藝術品不但保留了傳統絞胎陶瓷的藝術特色而且在其基礎上進行了淋漓盡致的發揮,使新品更加豐富多彩。已先後9次被作為國禮贈送給外國首腦。

摺疊

其他工藝

安新葦編畫

被譽為“華北明珠”的白洋淀,生長蘆葦歷史悠久,早在北宋《太平寰宇記》中已有“澱中有蒲柳多霞葦”的記載。澱內有葦田十二萬畝,年產蘆葦七點五萬噸。白洋淀蘆葦特有的皮薄、節長、韌性好的特點,具有很高的天然材質美。

高陽紡織

高陽紡織源遠流長,始於明末,興於晚清,盛於民初,四百年長盛不衰。高陽紡織遍天下,二十世紀上半葉,產量佔華北地區三分之一,有“桂林山上無雜木,高陽花布四季新”之美譽。 新中國成立後,紡織業進入一個嶄新的發展階段,高陽的印花布更是獨樹一幟。時至今日,高陽紡織再現輝煌,駛入飛速發展的快車道。高陽縣被省政府命名為“紡織強縣”。

摺疊

文化節日

順平桃花節

順平縣是林果大縣,果樹面積近30萬畝,僅桃園就有20萬畝,2001年8月被國家林業部命名為“中國桃鄉”。仲春時節,萬畝桃花竟相開放,爭奇鬥豔,綿延起伏百里不絕,沿途近百里,時時聞花香,處處是桃源,迎面花海,處世憂愁,隨即而去,真是“人間四月芬菲盡,桃花依然笑春風”。

敬老健身節

長壽之城——保定,自古以來,就有強身健體的習慣,併成為一種社會時尚,由於這一特殊原因,其平均壽命明顯高於全國,一年一度的中國保定敬老健身節是保定獨有的節日。

空竹藝術節

保定市舉辦國際空竹藝術節,除創造上海大世界基尼斯紀錄和開幕式外,還將舉行空竹技藝展示、空竹論壇、空竹文化長廊展示、空竹藝術節攝影大獎賽、空竹博覽會等。來自美國、俄羅斯等60個國家及國內32個省(市、自治區)及香港、澳門特別行政區的92個城市、5000多名空竹愛好者參加。“空竹達人秀”表演將展現世界最高空竹技藝水平和魅力,共推空竹非物質文化遺產發展。[9]

白洋淀荷花節

為塑造白洋淀旅遊品牌新形象,提升白洋淀景區的知名度和美譽度,自1991年開始,安新縣每年7月23日至9月23日舉辦白洋淀荷花節。

涿州花燈節

涿州花燈節始於漢,興於唐,盛於明清,因坐落在涿州南北大街中間的“通會樓”而得名,清末民初時列為涿州八景之一,稱作“通會燈市”,是具有悠久歷史的傳統文化活動。每年正月十五元宵之夜,涿州城內大街小巷,張燈結綵,火樹齊放,銀花共開,千家萬戶,燃燭通宵。

河北省保定市概況

安國國際藥材節

安國國際藥材節

安國市古稱祁州,中藥材交易已有千年歷史,始於北宋,盛於明清,超常發展於改革開放以後。“草到安國方成藥,藥經祁州始生香”已成為天下藥商篤信的箴言。自1980年以來,安國順應市場發展規律,兩次遷移和擴大沿革千年歷史的馬路中藥材市場,建成佔地400畝,擁有400多座樓房和4個交易大棚的祁州藥市,贏得了“天下第一藥市”的讚譽。[10]

滿城紅葉柿子節

滿城縣是國家林業部命名的“中國磨盤柿之鄉”,其磨盤柿以“個大、汁濃、味美”享譽海內外。滿城神星柿子溝為滿城磨盤柿生態旅遊景區。幾萬畝柿樹森林分佈於溝內6個村莊周圍,神星柿子溝群山環抱,柿林浩瀚,景觀優美,空氣清新,保持了原始自然風貌。春季山花爛漫,鳥語花香,生機盎然;春季柿林如海。

摺疊

特產

保定飲食文化源遠流長,積澱豐富,歷史悠久,是中國第九大菜系“冀菜”的發源地,從保定歷代文物中的穀物工具、熟食陶器,還有商代的爵,中山國當時的羊羹等,都印證了保定飲食的歷史。保定地處廣袤的冀中平原,物產豐富,特產居多。自古以來,保定一直是京畿重地,深受宮廷菜的影響,再加上地方官府的來來往往,使得各地的菜餚都多多少少與保定飲食相結合,從而促進了保定餐飲歷史的弘揚。保定傳統食品有驢肉火燒、大慈閣香油、大慈閣素面、大慈閣醬菜、大慈閣糕點、白運章包子、白肉罩火燒等久負盛名的特色美食。

風景名勝

摺疊

綜述

河北省保定市概況

保定

保定是兼有平原、湖泊、溼地、丘陵、山地、亞高山草甸的地區,是中國優秀旅遊城市,有國家AAAAA級景區2處(白洋淀,野三坡)、國家AAAA級景區8處、世界地質公園2處、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1處、國家地質公園3處、國家森林公園4處。

境內群山西峙,沃野東坦,植被繁茂,山明水秀。既有避暑的涼城,又有泛舟的湖泊。野三坡世外桃源,神奇俊美;白洋淀葦綠荷紅,勝似江南;白石山、大茂山巍峨聳立,雲蒸霞蔚;天橋瀑布、龍門天關飛流直下,氣象萬千;西勝溝峽谷龍潭、峰迴路轉,北嶽廟歷覽千年,風采依然;萬傾桃園“亂花漸欲迷人眼”,空中草原“淺草才能沒馬蹄”;紫荊關畿南第一天下險,古棧道地下長城世間奇!紅色文化豐厚。

有埋葬著清代4位皇帝的世界文化遺產清西陵(收入聯合國《世界遺產名錄》);有“不到大慈閣,何曾到保定”之說的千年古剎大慈閣;有“一座總督衙署、半部清史寫照”的全國保存最完好的清代衙署直隸總督署;有出土金縷玉衣、長信宮燈的西漢靖王滿城漢墓等47處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11處省保,504處市(縣)保,1600餘處不可移動的文物點,有8萬餘件館藏文物,凝古聚珍,神光靈藏。

摺疊

上谷八景

上谷:是古郡名。秦始皇統一天下之後,分天下為三十六郡,把河北中北部改為上谷郡,保定位於其中。後來保定成了河北的都會,人們就把保定稱為上谷。上谷八景,就是保定八景。

市閣凌霄(大慈閣)

大慈閣建於公元1227年,由元代蔡國公張柔創建,為上谷八景之首,史稱“市閣凌霄”,是近千年的古寺,大慈閣雄偉壯觀可稱“高可數十丈,數十里外,遙望層閣丹碧若霞”。大慈閣自古為佛教聖地,閣內供奉有釋迦牟尼佛和觀世音菩薩,閣後有全國罕見坐南朝北的關帝廟。 大慈閣現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和旅遊景點。[12]

奎樓應宿

相關記載為:“古代保定有兩座奎樓,一是建於明代萬曆年,位於南門以東古城牆頂部,為雙重簷八角樓;另一座建於清代初年,位於大慈閣以南,築室六丈結樓於顛,下做四洞,人可往來,俗稱穿心樓,後稱穿行樓,今仍有穿行樓街地名。奎樓又稱奎星閣、文昌閣,是古城悠久文化象徵建築。奎樓應宿,形容奎樓之高似可與天空二十八星宿中之奎星相呼應。”南門以東的古城牆上面坐落著號稱保定八景之一的兩座奎樓。只是,那座殘存在老保定人心中的“穿心樓”,早在40年代就已經不復存在。

橫翠朝暉

橫翠朝暉,顧名思義的說法應該是古樓橫翠與朝霞交相輝映,巍然成景,這在保定上谷八景之中應該是大家閨秀一般的景緻。清代內閣學士郭棻在他的詩中有這樣的描寫:“勝蹟孤懸古泰州,樓名橫翠意非浮。晴連海日樓添翠,雨逼朝煙翠擁樓。”試想當年古保定的城市風貌——橫翠樓所在之處大慈閣高聳而立,奎星樓列於其中,總督府威嚴肅穆,蓮花池春光旖旎,城外古寺鐘聲長鳴,行人舉步之間鶯歌燕舞、草青水碧,東城之外更是花紅柳綠、一望無際。且不說登高遠眺朗峰競秀,也不說西城古剎松濤起伏

蓮漪夏豔(古蓮花池)

古蓮花池初建於770多年前,為張柔所建,原名“香雪園”, 其時,“簾戶疏越,澄瀾盪漾,魚泳鳥翔,雖城市囂囂而得三湘七澤之樂”(《臨漪亭記略》)。元代之後,保定遭遇地震,該園被毀。直到明代嘉靖年間,時任保定知府的張烈出官費加以修復,此園才得以重見天日。池中“蓄鱗藝蓮,環池植柳如檻”,並修建了亭臺和圍牆,闢為“水鑑公署”,意即以水為鑑,鑑身、鑑心,成為達官貴人飲宴享樂的場所。明清兩代,將元時的保定路改為保定府,清雍正二年,又將元直隸巡撫衙門升級為總督部院,從此保定府成為直隸省會。雍正十一年(1733)直隸總督李衛奉旨在蓮池開辦書院,增置賓館,後將賓館擴建為行宮。清代,蓮池曾經過三次大規模的整建和重修,園內古木森森,奇花爭豔,山、水、樓、臺、亭、榭參差錯落,形成了著名的蓮池十二景,博得了“幾疑城市若蓬萊”的盛譽。

東皋春雨

東皋春雨的具體景點,就在如今東風公園裡大石橋東邊往北的土坡上。傳說它是北宋時期的烽火臺遺址。解放後,改建成東風公園。

西剎秋濤

在保定“上谷八景”之中,有兩處景緻都是與府河相關的。古時的府河上游既叫一畝泉河,也叫雞距河。泉水彙集,日夜流淌,流到靈雨寺(今八中)附近,又一分為二。一股經大閘南流入府河,水聲轟鳴,便是“西剎秋濤”。一股向東北繞城一週,在今南關天水橋北側匯入府河,再流入城中。河水清澈見底,游魚歷歷,就是“雞水環清”。

雞水環清

在古城保定,一畝泉,府河成就了古城昔日的輝煌。在保定濱河公園有一處壁畫,上述“雞水環清”的字樣是這樣的:“元代初年張柔在重建清苑郡城時曾作新渠,引雞距泉一畝泉水入城。明代建文年,改保定之土城為磚城時,修築護城河,引雞距泉一畝泉水環繞古城。清澈河水與雄偉之保定古城構成雞水環清勝景。”足見老保定的水色之美。一畝泉也因玫瑰芙蕖,香聞十里,飛鳥游魚,各自鳴躍的動人景緻,博得“小江南”的美名。上世紀五十年代,依靠一畝泉水的“八大廠”曾為保定工業騰飛奠定了基礎,但由於後期大量開採地下水,不僅形成“漏斗區”,還讓保定的母親河斷流,乾涸,“珠璣萬斛湧泉根”成為老人們的記憶。

狼峰競秀

狼牙山位於易縣,是一座雄險奇偉、景色秀麗的名山,早在兩千年前的戰國時期,“狼峰競秀”就是當時燕國十景之一。如今,這裡既是省級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又是一座省級森林公園。新落成的“狼牙山五勇士陳列館”佔地816平方米,建築面積1300平方米。館內有圖片、歷史資料、抗戰文物、戰鬥場景雕塑等,生動地再現了我抗日軍民在黨的領導下,抗擊日寇、保家衛國的英雄業績和悲壯歷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