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德是公民文明成果沉澱——武威市市民文明公約解讀之二

公德是公民文明成果沉淀——武威市市民文明公约解读之二

公德是公民文明成果沉淀——武威市市民文明公约解读之二

“奉公守法,誠信謙讓,愛護公物,節儉環保”是市民文明公約中“公德”層面的約定。社會公德,是公民在社會交往和公共生活中應該遵守的行為準則,是維護公民間最基本的社會關係秩序、保證社會和諧穩定最起碼的道德要求。

公德是公民文明成果沉淀——武威市市民文明公约解读之二

“奉公守法”是“公德”層面的總要求,也是公民約定遵守的最基本底線,既注重了公德意識,又體現了法治精神。《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有“以君之貴,奉公如法則上下平,上下平則國強。”這是古人遵守國家規章制度的經典事列。把“奉公守法”列入市民文明公約,強調公民提高法律意識、底線意識。倡導公民自覺奉公行事,遵守法令,共同維護和諧武威大好局面。

公德是公民文明成果沉淀——武威市市民文明公约解读之二

“誠信謙讓”是市民公德中最為重要的環節。誠信是至關重要的道德範疇,被譽為公民的第二“身份證”,涉及社會的方方面面,只有人人講誠信才能形成高度的凝聚力和協同力,才能打造融合、協同、和諧的文明共同體。“誠”,是儒家為人之道的中心思想,立身處世,當以誠信為本。孟子:“誠者,天之道也;誠之者,人之道也。”程頤認為:“以實之謂信。”要求人們誠實可靠。“信”的基本內涵也是信守諾言、言行一致、誠實不欺。習近平總書記在講話中多次強調“誠信”,在遼寧考察期間對領導幹部再次提出了“講誠信、懂規矩、守紀律”的新要求,為“誠信”賦予了更加豐富的精神。謙讓既謙虛禮讓,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父子宰相府”“隔河兩狀元”安徽安慶有一個“六尺巷”,流傳著康熙時期文華殿大學士兼禮部尚書張英謙讓的感人故事,成為數百年來的美談。倡導這一美德有利於提高市民文明素質,減少不文明行為。

公德是公民文明成果沉淀——武威市市民文明公约解读之二

“愛護公物”是每一個市民應該具備的基本素養,是社會公德的重要組成部分。公物,包括所有的公共設施,屬於國家和全體公民所有,是國家和全體公民辛勤勞動的成果和血汗的結晶,但是一些亂塗亂畫、踩踏草坪綠籬等破壞公共財物的不文明行為還時有發生。愛護公物列入市民文明公約,就是倡導公民的公德意識,養成良好的社會風尚。

公德是公民文明成果沉淀——武威市市民文明公约解读之二

“節儉環保”既體現了新發展理念的要求,又涵蓋了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史記·平津侯主父列傳》有“蓋聞治國之道,富民為始;富民之要,在於節儉。”的名言。節儉就是節省和儉約。儉以養德是我們養成勤勞質樸美德的道德遵循和行為規範,新時代又為節約注入了節約資源的新境界,與保護環境共同成為基本國策。體現到個人層面,節約的內涵就是對勞動者和自己的尊重。倡導節儉,可推動公民把節約作為一種生活習慣。環保就是環境保護,已經是一項基本國策。習近平總書記“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論述已經深入人心,是我們牢固樹立綠色發展理念和基本遵循。把“節儉環保”也針對了當前我市個別市民中存在大操大辦、高價彩禮、亂焚濫燒的不文明行為,提出了約定和規範。

公德是公民文明成果沉淀——武威市市民文明公约解读之二
公德是公民文明成果沉淀——武威市市民文明公约解读之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