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道心經|古剎園林尋找梵唄的音樂元素

走近心經,去尋找梵唄的音樂元素

▓ 古道西風

古道心經|古剎園林尋找梵唄的音樂元素

楓葉如花掩映六朝古寺,松濤似海珍藏千佛名山。

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

伴隨著優美的旋律,用“心經”唱誦的模式作為短文引子是一個智慧的選擇。

聆聽清靜悠揚委婉之佛教音樂,寂靜中受眾尤生脫俗頓悟之啟迪。心隨境走,佛經深邃意深,淺呤中摩訶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實際梵文意譯為“藉助智慧到達彼岸”。心無掛礙,虔誠永是。

唱誦中用音符和特有的節奏表現,更顯“超凡業豐,虛靜悠遠”。這種沉緬心境的感悟,要從我們從事的工作職業說起……

古道心經|古剎園林尋找梵唄的音樂元素

南京玄武湖遠眺

在風景區工作,曾與佛教諸位師父共事多年,也皆因有“緣”吧。冥冥中“空山古寺,萬籟俱寂,一燈如豆,輕翻經書。”的佛門境地,到也讓我們凡夫俗子感到,與時俱進的理念蘊含著物質世界普遍聯繫辨正思維邏輯形式的情愫。。

佛門諸多事,實踐中的佛學法理千百年來在對寺院的管理,無不閃爍哲學之光。監院,首座,知客,維那,寮元等管理體系各司其職,德高望眾住持一般由年高德勛,學問深邃的和尚擔任。走近佛教,淡然中敬畏之心油生,常見僧人頌誦,旨在“普渡眾生”宗教信仰。

談到印象中的有如佛教中的音樂元素,尚記得經久不變的早晚課頌誦,水陸法事專務。

隨著晨鐘暮鼓循循始然,罄、鍾、鼓、鈸、木魚諸多法器敲擊配樂,那氣場,更顯悠然,亙古持之。

這種粗糙的朦朧的感同身受,可能就是我對佛教音樂最初,最夲質的感知吧。

古道心經|古剎園林尋找梵唄的音樂元素

佛語寄懷:“凡夫轉境不轉心,聖人轉心不轉境”

佛教音樂原指佛事弘法時的唱誦,也是佛教稱之為“梵唄”的一種音樂儀式。近代人把佛教音樂界定為“為佛教利用有利於佛教的音樂。”通俗的講就是僧侶念頌經文的聲音,後來逐漸引伸為佛教儀式中的各種唱唸通稱。

資料查詢得知,最初佛教音樂由印度傳入,是一種歌詠贊嘆,稱之為“七音符”,主要架構旋律體系叫“拉格”,音階的七個基夲音來自烏獸聲音,據說這種音樂文化的特質,能喚起受眾特殊色彩的感覺。偶有閉目靜聽尋覓感覺,屢試不爽,可能是心力不靜,功力不夠吧。

近距離接觸寺院重大佛教活動,有無意識聆聽大型水陸法會。音樂的清新委婉,悠然動聽。現在歸思,可能是經文的韻律符予了這種清靜的諷誦生命之源吧。飄逸清靜讚頌的歌詠撲面而來那種感覺,如此令人敬畏。

古道心經|古剎園林尋找梵唄的音樂元素

棲霞古寺毗盧殿楹聯:“千佛名藍朗公說法宗三論,六朝勝蹟仰祖印心屬二伽”

“梵唄”儀式音樂是佛教音樂的原聲著稱。從印度傳入品位莊重虔敬。雋永含蓄的風格吸取了民間音樂的養料,把佛樂淨化心靈的作用發揮極致。伴隨時代進步,廣義上的佛教音樂向社會延伸屢見不鮮。以弘揚佛法,平等是德為主題,章節內涵多為,心聲,菩提,祈福,和諧的專題佛教音樂會盛況空前。由宗教大師擔綱,配器多為打擊樂,一些崇倡佛學的音樂歌手逐步形成特色名角也曾出現,頗有藝術造詣和文化價值。印象深刻。

心若菩提,佛緣深深。知因果,立志向,養識見,講道德,是佛學精髓,佛學秉承慈悲為懷,衍生佛樂修養生性。佛學中,佛樂倡導心靜,感悟人生,並有“供養”頌佛作用。清靜,離欲,讚頌,歌詠,八個字的簡潔摡括可能就是佛教音樂韻律的夲質所在吧。

古道心經|古剎園林尋找梵唄的音樂元素

舍利塔: 隋塔唐碑留勝蹟,龍蟠虎踞護名藍。

佛教禪宗文化與中國園林密不可分,寺院選址於名山大川成為中國佛教史上帶有規律性現象,泰山,五臺山,九華山,棲霞山……特殊的地理優勢,不同特色的風景地貌,民族信仰,宗教遺蹟,及名山大川千百年來的文人雅士,摩崖石刻和楹聯詩文遺存,形成不同地域文化特色。盛世修佛,歷代帝王與佛教淵源也密不可分。乾隆皇帝六次下江南,五次駐蹕棲霞山,此類列事舉不勝舉。可見帝王心深翰海,及佛學在治國理政中地位。當然歷史也給名山大川留下帝王文化的沉澱。

每當你身臨具有濃郁的文化環境和悠靜佛教豐圍。寺院深處,靜謐中,應此時此景,置身此刻,意蘊的香客,彷彿耳邊飄來漸行漸遠清脆的竹罄聲,意念中可否能聆聽到帶有特殊音階的悠揚誦頌。感知中可有頓生“淨根頓悟”的一絲飄渺?

共處一山,佛教寺院與景區在統一規劃指導下,堅持各自發展中,相對獨立,互依互存,共同發展。

特別是在環境保護,森林防火,生態修復,弘法禮佛,經濟發展創造卓越的業績,活躍了旅遊文化市埸。

流年婉轉,有1500年曆史的棲霞禪寺,近幾年與景區合作展拓佛教禪修文化與禮佛節慶活動,演說佛經,闡釋“少欲知足”勤幹道業修持,倡導信眾,信仰,倫理,人性,業力回善,“在弘法中實踐能力層面的包容與貫通。使得“梵音微妙,令人樂聞”,受到各界廣泛一致好評!當然佛教音樂也一定惠及如是。

古道心經|古剎園林尋找梵唄的音樂元素

佛語寄懷:積德雖無人見,存心自有天知(梵唄儀式外,佛教音樂也逐漸向社會延伸)。

共處的往事已遠去,但對生活的價值取向的影響依然存在。重新品讀人生,深感佛學浩翰恆遠,細品味佛教音樂內涵與旋律特點,莊重感油然而升。

佛緣,見微知著,佛學文化影響旡所不在,也許生命中會有許多無奈與惋惜,佛學會潛移默化告訴你;世間看似真有的繁華其實是一種虛無幻影,凡事皆有起,就必然有結束和幻滅。

十年前,在景區龍山之巔陸羽茶莊,有幸與來訪的四川樂山大佛景區寺院師傅,進行主題為寺院與景區合作工作研討,這種互訪,我們曾由棲霞山佛學院隆恩老師引導,也拜訪過武漢歸元寺龍印大師,互融中與師傅多有交流。

印象深刻的是,一次論及何為“佛”?師傅告訴我;“佛”是一個理智,情感,能力同時都能達到最圓滿境地的人格。人生就是一場親力親為的修行,佛學的主旨是:“覺已,覺它,覺行圓滿”,言簡意駭,週而復始,至今終身難忘,惟願永不懈怠!

古道心經|古剎園林尋找梵唄的音樂元素

流年婉轉,蒼黃翻覆,有感攝山佛地,“佛日重輝四面青巒驚昨夢,江天無恙滿林紅葉輝如花。”

討論佛教音樂深度與厚度,對於我這個不知天高地厚的“樂盲”夲來是一件可笑的事,佛樂寬敞,懷有佛理之愚純者也能娓娓道來,境由心造,僅是個人的一點理解。就當覺悟者集聚福德的恭敬行為。不妥之處請見諒。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中最後說到:“揭諦,揭諦,波羅揭諦,波羅僧揭諦。菩提娑婆訶”。且為意念中的“修成正果”。權為覺悟者禮佛禪修,靜心之時,請聆聽一次完整的佛樂頌誦——摩訶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