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唄——隋唐的「流行樂」

梵唄——隋唐的“流行樂”

中國佛教音樂,亦稱“梵音”,在歷史上又被稱作“梵唄”、“唱導”、“變文贊”等,最初起源於公元二世紀。中國佛教音樂,起源於“梵唄”。“梵”,意為清淨、寂靜、離俗等;“唄”,意為歌頌或攢詠,指佛教徒以短偈形式對佛、菩薩的讚頌。梵唄進入中國後,為了適應中文音韻,漸漸演變成中國化的佛教音樂。

佛樂之初誦

《後漢書》曾記載:“明帝夢見金人長大,項有光明,以問群臣。 或日‘西方有神,名日佛,其形長大六尺,而黃金色’。 帝於是遣使天竺,問佛道法,遂於中國圖畫形象焉。”自此大批僧人從印度和西域到訪中國,梵唄也在中原大地被唱誦。

梵唄——隋唐的“流行樂”

東漢時期的梵唄唱誦者大部分都是外國人,梵唄也只能在特殊的場合被演唱。當時的佛教在中國並沒有明確的形態,崇佛者僅在皇宮高牆之內。

中國佛教音樂的創世時期是在三國兩晉時期,從印度、西域來華的沙門已經成了初具規模的傳教隊伍,佛教在中華大地上得到極大的推廣,梵唄的唱誦也在這一時期被推向民間。在中國民間出現的第一首梵唄是康僧會在與道士的角試場合中唱出頌佛功德的大梵音,三國吳支謙也曾據《無量壽經》著《贊菩薩連句梵唄三契》唱響民間。

梵樂之漢化

作為佛教音樂中國化的關鍵性人物,曹植曾遊覽魚山,聽到洞內梵音曲調,依據《太子瑞應本起經》的內容編撰唱詞填入曲調,而後流傳於各地。因其曲調產生於魚山,便稱為“魚山梵唄”,這雖有傳說的一面,然而有其客觀存在的因素和歷史的緣由。而據《高僧傳》的記載,曹植在熟悉佛經並掌握梵觀音律的基礎上創作了很多漢語誦唱的梵唄,史稱“創聲則三千有餘,在契則四十有二”。而魚山梵唄現今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批准、文化部頒發授予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

,其發源地——屢廢屢興的魚籃觀音殿(現東阿魚山梵唄寺)也多次舉辦梵唄文化交流活動。

梵唄——隋唐的“流行樂”

梵唄——隋唐的“流行樂”

唱誦(攝影:白忠喜)

自六朝起,國人在梵腔基礎上結合當時中國民族民間文學、民間音樂,開創並初步形成了中國的佛教音樂體系,為之後隋唐時期之佛樂鼎盛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齊永明七年(公元490年),竟陵文宣王蕭子良“集京師善聲沙門”研討佛教音樂,確定了南方梵唄以哀婉為主的風格。始建於唐貞觀年間的常州天寧禪寺至今還保持著南方梵唄節奏哀婉沉穩的傳統,曲調統一規範,其“唱贊”部分,古樸委婉、格調高雅,莊嚴肅穆,韻味古樸清雅,嚴格地保持著“一板三眼”的節拍特點;“誦經”部分的節奏張馳有度,並形成具有民族特色的多聲部,是漢傳佛教音樂的主體部分和典範, 不僅至今被宗教界、音樂界公認為南方梵唄唱誦之代表,還對各地的梵唄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梵唄——隋唐的“流行樂”

常州天寧禪寺(攝影:妙雨)

峨眉山伏虎寺的梵唄就是這“下江腔”(即“江蘇常州天寧禪寺”的梵唄音調)體系的一員,但通過世世代代的心口相傳,它融入了很多四川、峨眉山地方的語言聲調和民間音調,委婉流暢,細膩動人。獨具特色的“川腔”梵唄在這傳授中漸漸形成,成為當地淨土宗宗教思想和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

梵唄——隋唐的“流行樂”

佛樂之鼎盛

隋唐期間的佛教音樂,繼承了南朝的傳統梵嘆與法樂,由於西域交通的發展,西域方面的佛教音樂也傳入中國本土。依附於“儀軌” 的佛教音樂,首先是通過儀軌活動體現出來的,隋唐期間儀軌佛事的增和頻繁需要相當數量的曲調來充實 ,我國本土的佛曲因此而產生。

大唐盛世,是佛教音樂的高潮期,後人視為佛教音樂的黃金時代。唐代樂府收集保存了大量佛曲,特別是唐代中期以後,佛教音樂已經徹底地成為社會共有的文化,道俗不分,梵華混流,成為中華文化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同時進一 步改變了中國傳統音樂的形態與結構。

梵唄——隋唐的“流行樂”

餘音繞樑(攝影:妙靜)

佛樂之漸微

到了宋代,佛教音樂最後完成了它對中國傳統音樂的衝擊和影響。其流動也趨於相對平靜,宋元以後的佛教音樂從整體上看是日趨式微,但與此同時,由於佛教音樂仍然不斷地吸收傳統和世俗樂曲以及少數民族和外來樂曲 ,繼續了與民間音樂融合的過程。

明清時期,佛教音樂進入了定型階段。明初,太祖朱元璋對佛教採取了一系列措施。把寺院劃分為禪、講、教三類,並規定了從事民間佛事活動的級別,這樣就給佛事儀軌定製、佛教的學習 、研究與流傳提出了嚴格的要求。進人明以後,隨著佛事儀軌的最後定製,佛教的音樂也相對定格成為儀軌的一個固定組成部分,被稱為 “ 儀軌音樂 ” 或 “ 佛事音樂” 。這一時期宗派支派的衍生,學說流派的紛爭也暫告結束。間隨著佛教本身的落潮,佛教音樂在這一時期也呈現出保守和維持的局面。

梵唄——隋唐的“流行樂”

梵音繚繞,回望千年。在莊嚴大殿內,當我們沉浸於清肅佛樂,而求索人生之苦樂時,我們也在輕撫著梵樂攜來的厚重歷史,源遠流長。

參考文獻:

王敬宜,“中國佛教音樂史考略”,《音樂史研究》,2000.

劉再生,《中國古代音樂史簡述》,人民音樂出版社,1992.

胡耀,《佛教與音樂藝術》,天津人民出版社,1992.

任繼愈,《中國佛教史》,中國社會科學院出版社,1981.

李姣,“峨眉山佛事梵唄探微”,《中央音樂學院學報》,2007.

林木,“峨眉山佛教音樂”,《民族藝術》,1990.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