堅持住!這樣的傳承人

走進魯甸


在麗江玉龍縣,有個地方被稱之為“雲藥之鄉”,它便是魯甸。很多人慕名而來,魯甸鄉以低緯度高海拔的特殊地理環境,形成了多種類型的小生態氣候。

堅持住!這樣的傳承人


除了“雲藥之鄉”這個稱號,魯甸的民間藝術文化也被那樣一群人較好的保留了下來,如民謠歌者、老樂器手藝人、民族畫師、東巴文化傳承人等等。

堅持住!這樣的傳承人


無論哪一個領域的文化能被保留至今都是難能可貴的,今天就跟隨小編一起走進魯甸,走近非遺傳承人。

走進東巴文化


納西東巴文化分佈在以雲南麗江為中心的區域,包括滇西北、川西南、藏東南的所有納西族地區。一般認為,完整的東巴文化體系最遲形成於隋唐,明、清、民國時期得到較大發展。

堅持住!這樣的傳承人


東巴文化以追求人與自然、人與社會的和諧為核心精神,既有大量原始宗教文化遺存,又表現出多種文化因素兼收幷蓄的多元性,在民族學、人類學、歷史學、社會學、宗教學、哲學、文字學、文學、藝術等領域具有特殊的研究價值。

堅持住!這樣的傳承人


“東巴”以自然崇拜、祖先崇拜為主,兼有鬼魂崇拜,祭司“東巴”集巫、醫、學、藝、匠於一身,是東巴文化的主要傳承者。

走進和國良


小編和同伴在當地工作人員的陪同下去到幾家非遺傳承人家中,感受略有不同。“非遺傳承人”並非都是我們所想一般。即使堅持得到關注,但也步履艱難。

堅持住!這樣的傳承人


和國良老人是家族東巴文化傳承的第二代傳人,現已年近九十。原本家中的大兒子是時候接手老父親的技藝了,但兒子放棄選擇跟父親一樣的道路。其中緣由,也是不言而喻了。

堅持住!這樣的傳承人


走進他家的院子,隨處可見古拙莊嚴的東巴畫,一眼望去都是歲月滄桑的感覺。一家五口人,滿地的雞鴨,空敞的四周,沒有可供閉合的大門。

堅持住!這樣的傳承人


慢慢姍姍,一位佝僂老人從北面的小黑屋子裡面走出來迎我們,此番此景不禁讓人感慨萬千。老人看到我們尤為驚喜,同伴向老人道明來意,我注意到老人飽受風霜的臉上展露出了些許欣慰。

堅持住!這樣的傳承人

堅持住!這樣的傳承人


老人拿出自己畫的一些僅存的“作品”給我們看,每一幅畫作都是一則故事。有木板畫、紙畫還有牆畫。

堅持住!這樣的傳承人

堅持住!這樣的傳承人


顫顫巍巍拿起自己的畫本,老人想把畫本上的每一則故事講與我們聽,可惜小編不是很聽得懂納西語。老人一邊講,一旁的小孫女就給我們一邊翻譯。有些畫作是老人好幾十年前畫下的,到如今老人還是能娓娓道來其中的故事。想必只有深入心中方能將它銘記,說的就是這樣一個道理。


堅持住!這樣的傳承人


堅持住!這樣的傳承人



土牆上還有許多新畫的東巴畫,老人帶著我們四處“觀賞”。還讓小孫女拿出了一個上了年紀且有歷史意義的法杖給我們看。聽老人講:原本像這樣的法杖在以前都是“德高望重”的支撐。但社會得進步,在發展,所以慢慢地人們便不再將它憶起了。而它如今在我手上,我還是會將它好好保存。


堅持住!這樣的傳承人


堅持住!這樣的傳承人


堅持住!這樣的傳承人



就像東巴畫,雖然現在人上了年紀,手也有些不聽使喚,但只要還拿得動筆,就會一直畫下去。

堅持住!這樣的傳承人



堅持住!這樣的傳承人



有些堅持需要毅力,而有些堅持則需要付出更多。像和國良老人一樣的非遺傳承人可能還有很多,他們即使食不飽腹,也不願放棄傳承。但願人們的每一個堅持最終都會被得到認可。

後記


自上世紀初以來,我國及世界上十幾個國家的學者對東巴文化進行了多層面的介紹和探討,取得豐碩的研究成果,目前已成為國際學術研究的熱門課題。然而,隨著納西族地區的社會變革、商品經濟的發展和人們生活方式的改變,古老的民族傳統愈來愈被民眾淡漠,東巴文化已在民間面臨著消亡的危機。搶救和保護這一珍貴民族文化遺產已經成為我們的歷史責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