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体空虚与暴戾:高铁霸座男遇上昆山龙哥,谁会赢

群体空虚与暴戾:高铁霸座男遇上昆山龙哥,谁会赢

文中部分配图来自网络

炽烈的恨意可以给空虚的生活带来意义和目的。

这是埃里克·霍弗的《狂热分子》一书中令我印象最深刻的一句话。

在接连发生几起社会影响恶劣的事情后,我对这句话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这几天发生的最正能量的事,莫过于“昆山龙哥被反杀”案中主角于海明被判属正当防卫,不负刑事责任。

可当我再次看到“龙哥”从车内拿出刀的那一幕,仍是心惊胆战。

群体空虚与暴戾:高铁霸座男遇上昆山龙哥,谁会赢

实在不敢想象,一个人每天带着砍刀开车在街上游荡的样子。

谁都不知道我们哪天会不会遇到“龙哥”这样带有攻击性的人,谁都不知道我们会不会成为他的刀下魂。

若不是这件事招致全网讨伐,结局又会是什么样呢?

弗洛伊德说,攻击性是生命受阻的结果。

翻看“龙哥”履历,战绩光辉。

他没有正确的是非观,强烈的自我意识,不顾及周围人的情绪,以及“有今天没明天”的无所事事。

空洞的大脑加上暴戾的性格以及对未来的毫无期盼,也就不难解释这次他因为一起本就错在他的“交通碰撞”而拿出砍刀了。

前天看到一个新闻,觉得又震惊又好笑。

两位年龄加起来超过150岁的老人,为了一个公交座位,大打出手。

群体空虚与暴戾:高铁霸座男遇上昆山龙哥,谁会赢

这则新闻下评论多是调侃老人家老当益壮的,而我看到后却百思不得其解。

至于吗?

达尔文说:人要是发脾气就等于在人类进步的阶梯上倒退了一步。

一个人究竟有多么重的戾气,才会想要在口舌之争中胜出,甚至大打出手,做出类似原始兽类的行为?

“高铁霸座男”的风波刚刚过去,他被禁止180天内不得乘坐国内任何一辆高铁。

可当时他霸占高铁座位全车人都拿他无可奈何的样子,却令人恶心至极。

甚至还向友人炫耀自己的“神勇”之事,不以为耻,反以为荣。

群体空虚与暴戾:高铁霸座男遇上昆山龙哥,谁会赢

网上怼杠精常用的一句话,我觉得用来形容他很合适“

嘴巴这么臭,现实生活中一定不好过吧?

事后这位趾高气扬的“霸座男”被网友扒了个底掉,骗人、造假、敲诈,一件件往事浮出水面。

正是因为他过得不好,所以才有了这么厚颜无耻的一幕。他知道现实中互不相识的文明人,是不能也不会与他撕破脸论长短、争高下的。

只有在谁都不认识谁的情况下中,他才敢撒泼去找那么一点点消失殆尽的存在感。

我不禁想到,若是这位“高铁霸座男”遇到的是性格暴躁的“龙哥”,就算人家没带管制刀具上车,也能一拳打飞他,这又将是一番什么样的局面呢?

更何况,当个人行为无限放纵下去后,会发展成为群体行为,这样的影响是很恶劣的。

官方回应“高铁霸座男”无罪之后,评论中瞬间沸腾了,许多人扬言下次买二等座去占特等座的座位,反正不犯法。

这只是网络上的叫嚣,而现实中,往往会付出更惨烈的代价。

秦皇岛最近发生了一件事,两位老人买西瓜闹肚子,找卖西瓜的小伙索赔一万块,不然就要骂满49天。

骂到第5天,小伙实在忍受不了,把两位老人捅死之后,自杀了。

群体空虚与暴戾:高铁霸座男遇上昆山龙哥,谁会赢

半个西瓜三条命。

有人说这是报应,有人问老板去哪儿了,更有人谴责警察不作为。

但在谴责老板和警察之余,合姐还是想问一句:至于吗?

为了半个西瓜讹人骂人,至于吗?为了半个西瓜没了三条命,至于吗?

小伙儿本来是老实人,因老人无休止的谩骂,在第五天这种暴戾的情绪全部感染到他,于是做出了这么过激的举动。

如果人人都这样任凭自己意志随意践踏他人尊严,不顾忌他人感受,没有合理的约束,那么这个群体,会发展成一个怎样暴力的群体?这个社会,又要面临怎样的动荡与不安?

不知大家发现没有,“昆山龙哥”和打架老人是一类人,他们骨子里充满了暴虐的血腥气息,遇事急躁,爱用拳头解决问题。

“高铁霸座男”和买瓜骂人的两位老人是一类人,他们撒泼、耍赖、把事儿闹得越大越好,是爱占小便宜的无赖。

反杀龙哥的于海明和拿刀护卫自己尊严的卖西瓜小伙儿,则是另一类人,他们苦于生计,被逼无奈,最终忍无可忍开始反击。

这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常常遇见的三类人,在短短的几天内,这三类人却在不同地区演绎着相类似的事情。

《乌合之众》一书中说过:个体一旦将自己归入群体,其原本独立的理性就会被群体的无知疯狂所淹没。

如果这几类人恰巧在同一时间同一地点遇到,“龙哥”暴怒,“霸座男”无赖耍泼,“西瓜小伙”拿刀反击……那么处在该群体范围内的其他人会受到什么影响?我不敢想象。

群体空虚与暴戾:高铁霸座男遇上昆山龙哥,谁会赢

当面对“龙哥”和“霸座男”这种情况时,我们要如何面对?遇到吃瓜坏肚子的情况,难道我们也要去骂卖瓜的人整整49天?

一个人的戾气或许只能造成一个事件,但一群人的戾气却会引发动荡。谁都不愿意出门时遇到“龙哥”或“霸座男”这样的人吧。

我想,现在我们该做的,比起谴责,更重要的是反思。

反思我们日常的言行,反思我们对他人的态度,反思我们给他人带来的影响。

明天是国际慈善日,也是第三届“中华慈善日”。

在这特别的日子里,让我们用一段充满爱意的话缅怀特蕾莎修女,也警示我们自己:

饥饿的人所渴求的,不单是食物;赤身的人渴求的,不单是衣物;露宿的人渴求的,不单是房子。就算是那些物质丰裕的人,都在切求爱、关心、接纳及认同。

如今的世界,大家都在谈钱,没人谈爱,但正因为缺乏爱的教育才使得暴力血腥事件频发。

三毛曾说过:耐心,韧性,谅解,宽容,包涵,都是爱的代名词。

这恰好也是一个平衡稳定的环境所必须的。既然想要这样的环境,那就从约束自我开始。以自我带动他人,从自我感染他人。

这样,这类令人恐慌的社会事件才能少发生一点,我们赖以生存的社会环境才能安静美好。

• end •

作者介绍:合姐,汀舍酒店老板娘,温情陪伴系情感作家

ID: hejiezazheng

如需转载请关注公号后,联系商务客服人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