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傳統龍舟習俗

福州傳統龍舟習俗

福州

原本擁有四通八達的內河水系,船隻可以從臺江直達西湖;這如今聽起來象一個神話,城市化建設不但使燕橋村民遷離了原來的所在,拆遷也使內河水系發生了重大改變,即便經過近年來耗費巨資的改造,保持活水的也不過區區幾條主要幹流,其餘的不是淪為汙水排放溝,就是乾脆被填平封死,無水不活的城市靈氣似乎正在離去。如果不是每到端午的龍舟鑼鼓,幾乎要讓人忘了路邊高聳的樓房背後還有一條條默默流淌的內河。

福州傳統龍舟習俗

福州傳統龍舟習俗

在燕橋為準備接待來自西洪後浦的“親家”忙碌的時候,西洪後浦的“親家”們也正在為出河努力。龍舟之間的“親家”關係實際上是村與村、鄉與鄉之間的聯誼關係,各個鄉村在每年一度的龍舟競渡中都會結識自己的朋友,龍舟之間也就成了“親家”,燕橋的“親家”發來邀請,後浦的“親家”肯定要前往,但是西湖與白馬河連接的河道被楊橋路封了個嚴嚴實實,離水面不到一米的橋底根本無法讓龍舟通過,還算乾淨的白馬河水給了西湖的“親家”們一線機會,他們聰明地將龍舟翻了個底朝天,將巨大的龍舟沉在水面下拉過楊橋路,再翻轉過來淘幹船艙裡的水,沿白馬河到烏山,穿過茶亭街時則需要抬起來穿街而過,然後沿瓊河東進,繞過群眾東路到達晉安河。在端午前後的幾天裡,西湖裡的龍舟要想從水路到晉安河,無一不得經過這番作業,後浦的“金龍”如此,“白馬”“紅馬”也是如此。看著一副副掛滿了水珠和汗珠的脊樑,看著“親家”們在水裡上下努力,忽然覺得他們不是在用熱情對抗冰冷,不是在用傳統對抗現實,他們彷佛是一群使者,護送著心愛的、盛裝的龍舟去參加一場早已預約的約會,那是一場寬闊天地的約會,一場龍的節日。

福州傳統龍舟習俗

福州傳統龍舟習俗

的約會地點在晉安河,五月初三正好是週日,晉安河兩岸熙熙攘攘熱鬧非凡,站滿了爭看龍舟競渡的人;中午過後河面上的龍舟你來我往,鼓聲鞭炮聲吶喊聲響徹河面,平素文雅內向的福州人突然在這一天迸發出令人詫異的熱情,岸上河裡的吶喊匯成一片,連半大小孩都扯著嗓子喊加油,龍舟手們愈發受了鼓舞,槳葉水花翻飛,奮勇爭先。水部蛤埕的兩條龍舟十分引人注目,“30上”與“30下”鬥了兩場,“30下”贏得了勝利,高舉著錦旗歡呼了一陣,他們沒有象電視上的賽艇隊奪得了錦標一樣將隊長抬起來丟到水裡,而是非常傳統地將錦旗掛在龍首,齊齊發一聲喊將龍舟劃得如同離弦之箭。

福州傳統龍舟習俗

當端午的鼓聲響過,這些大大小小造型各異的龍舟又要被架在屋頂鎖在倉庫裡,帶著曾經的榮耀默默地被塵封土集;“親家”們也各歸其位,按部就班地繼續著生活。但無論環境如何變化,人員如何聚散,只要來年“龍船鼓轉頭”的鼓點一響,傳統的力量、福州人平時掩抑著的精神,就會象被神筆點了睛的巨龍,搖須擺尾馬上要破壁而出.

福州傳統龍舟習俗

福州龍舟協會註冊了大大小小一千多條龍舟,其中大部分是非比賽用的民間龍舟,這些龍舟都有32個槳位,船身描魚畫蓮豔麗多彩,船首雕龍刻雲千姿百態——大部分是龍首造型,還有一些是根據地方的喜好和想象創造的——西湖的“白馬”“紅馬”的馬頭造型、湯澗的蝦頭造型等等,甚至有虎頭造型,最絕的是大象頭的造型,一看就讓人明白身份:來自象園.


甲水

福州傳統龍舟習俗

”,是福州龍舟的行話,特指兩件事,一是新做成的龍舟下水儀式,二是邀請“親家”來進行友誼賽,如今年燕橋邀請後浦金龍來,是“甲水”,象園新大象下水,也是“甲水”。

福州傳統龍舟習俗

這個題材從去年端午開始留意,感謝舊同事鄒凌的幫助,得以近距離觀察拍攝;我從來沒有如此深刻地感覺到民間的力量如此強大,也從來沒有如此強烈地感覺到都市化的方方面面對傳統的擠壓。不知道未來的日子裡,這種傳統的凝聚力會不會因為拆遷、改造等等不得不被拆散——如同因為要上班,龍舟競渡最熱鬧的日子不再是端午正日而是端午前的某個雙休週末,家家戶戶過端午節的日子也不一定是五月初五而是初五前的某個日子(與此類似的還有大年三十也不見得就是吃年夜飯的時候),變化似乎是這個時代的主旋律,瞭解、理解和用影像語言描述記錄傳統在現在的變化.

福州傳統龍舟習俗

福州傳統龍舟習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