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珠故事|一条好马路,待幸福细数 · 同福路

海珠故事|一条好马路,待幸福细数 · 同福路

海珠故事|一条好马路,待幸福细数 · 同福路
海珠故事|一条好马路,待幸福细数 · 同福路

在广州,同福路可算是网红曝光度最高的:不仅有本地人的美好回忆、有海珠区保留最完整的骑楼,还有热度极高的各式小吃店。

同福路的美好,需要把节奏慢下来,才可以好好“品尝”。这些幸福的细节,收藏在小店的角落,在本地人的言语,更在每一个老房子斑驳的痕迹中。

这条马路的温度、故事和味道,你可都一一知晓?

海珠旅行坐标 #同福路

海珠故事|一条好马路,待幸福细数 · 同福路

■ 这些房子,留存幸福的温度

从民国初年开路,同福路便逐渐建成数百栋连成一片的骑楼,骑楼主人大部分是当地的侨商。

除了骑楼特色,东山洋楼、西关大屋、世界首富——这些听上去都跟广州的“河南”(海珠区)毫无关系的关键词,都坐落在同福路。

如今,这些被岁月珍爱的老房子,依旧留存了那些年幸福的温度。

# 东山洋楼的幸福

海珠故事|一条好马路,待幸福细数 · 同福路

红砖洋楼大量出现在同福路的龙庆里、龙骧大街一带。

这批清末、民国建筑群,与恩宁路、沙面、南华西等齐名。当时得益于十三行和一口通商的繁华,国外华侨纷纷回国在广州投资。华侨们发现回报丰厚,便开始寻找合适的地方盖别墅。

除了东山新河浦,富豪们就相中了同福路的龙骧大街、龙庆里一带位处“半山”,北邻珠江,前有海幢寺,于是纷纷出资盖“半山豪宅”。

海珠故事|一条好马路,待幸福细数 · 同福路

这些豪宅,红绿砖墙,通廊阳台,罗马门柱,石米批荡,天台花园……中外合璧的建筑风格,更成为了日军侵华之前,当时以林克明为代表的民族建筑师的最后一批得意之作。

和东山新河浦不一样的是,这里的洋楼更具备生活的气息,几乎都种满了绿植,而且外立面保留完好,没有太多的整饰。

海珠故事|一条好马路,待幸福细数 · 同福路

居民的生活一片祥和,不时还会听到几声的狗吠,值得花上大半天的时间,细读每一幢洋楼的粤式生活故事。

# 西关大屋的幸福

趟栊门、满洲窗、脚石——这些西关大屋独有的元素,在同福路的街巷中并不陌生。

这些“竹筒屋”一栋挨着一栋的建造,就在洋楼的不远处,可谓是独特的“广州河南”(现海珠区)风景:偷偷告诉你,不管是西关抑或东山,洋楼和大屋都不会如此靠近。

海珠故事|一条好马路,待幸福细数 · 同福路

在中国近现代史上,广州无疑是北京、上海之外的第三个重要角色。近一个半世纪的中国历史,你会发现差不多有半数左右是由这三座城市书写的。

虽然广州人一次次被历史推到风口浪尖,但在同福路的这片西关大屋群,你会发现他们总是随遇而安,顺应其变,任凭惊涛骇浪,广州人总是凭着那份执着的务实精神,让这个城市总是流露出一排宠辱不惊的从容气象。

海珠故事|一条好马路,待幸福细数 · 同福路

街头摊档的卖菜声音不绝,西关大屋前乘凉的老人谈笑风生,麻石街道奔跑的童年,依旧在延续。

这份街头巷尾的处变不惊,当然也来自于同福路隐藏的首富故事。

# 世界首富的幸福

坐落在当今同福西路和同福中路的交界、广州市第33中学附近,有一个凸起的小斜坡,在斜坡的顶端往下看,铺满石板路的一条蜿蜒小路,就是数百年前媲美秦淮河的漱珠涌。这个小斜坡的位置,便是原来的环珠桥。

清朝世界首富的潘振承和伍秉鉴,就是分别住在了漱珠涌的两侧。

海珠故事|一条好马路,待幸福细数 · 同福路
海珠故事|一条好马路,待幸福细数 · 同福路

这两个人到底有多富?

“潘家每年消费值三万法郎,一家的财产比起西欧一个国王的地产还要多。”2001年,《亚洲华尔街日报》将近1000年来全球最富有的五十人一一罗列,中国独占六席,分别是成吉思汗、忽必烈、刘谨、和珅、伍秉鉴、宋子文。

在西人眼里,伍秉鉴是那个时代世界上最富有的人,是财富和信誉的象征,可见其富有的程度和影响力。

今天,伍氏宗祠的旧址和潘氏的祠堂依旧有碑为证,可见同福路的前身,可是风水宝地。

■ 这些故事,流传幸福的记忆

就如每个人都拥有不同的指纹,不同地方的人,总会对不同的街道产生不同的眷恋。

生活在广州里的人,恰好对名为“同福路”的故事,拥有不可抗拒的情怀。

# 同福路为何叫同福路?

海珠故事|一条好马路,待幸福细数 · 同福路

“民国开路名同福”的历史,很多广州人并不知晓。

那个时候,国民政府在广州修建了大量的马路,同福路把潘家、伍家的住宅一分为二,今天所看到的骑楼格局,正是那个时候建立起来的。

不同于同时期的西式骑楼,同福路骑楼以中式骑楼建筑为代表,保留了岭南“马路—铺廊—行栈”的街道空间模式,更有中国南方传统民居的特色。

仔细观察,墙壁和楼柱装有花雕和浅浮雕,图案多为彩云,寓意吉祥、多福。楼层正面墙上并排着两至三扇窗,是最具有中式特色的满洲窗。

海珠故事|一条好马路,待幸福细数 · 同福路

至于同福路为何名为“同福路”?

据说是因为海幢寺福泽的缘故,也有一说是附近同福大街的缘故。

不过真相如何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哪怕今天年轻一辈的广州人结婚,也会走一走这条充满历史和岭南特色的老街,寓意“同福”白头,和睦安康,此所谓“最美转角”的最佳诠释。

# 同福路为何如此多“龙”?

海珠故事|一条好马路,待幸福细数 · 同福路

龙福路、宝龙直街、龙阳里、龙溪首约、龙导通津、龙船岗、龙飞里、龙隐里、龙庆里、龙凤街……如果你来到这个片区,你一定会被这里的街道名吓到,因为从来没有一个地区,在广州城内,会有如此之多的“龙”字。

回到古代的五代十国时期,南汉国的皇帝刘岩在珠江以南的河南地,寻得一块风水土地,于是效仿天子的模样祭拜天地神灵,后来南汉被灭,这个地方就叫做“郊坛顶”(郊外祭坛的顶部)。

于是,通往郊坛顶的皇帝御道,当时叫做“龙尾道”,后来传到老百姓的口中,就变成了今天的“龙导尾”。郊坛顶东面的乡村,叫做“龙田乡”,至今就衍生出众多与“龙”相关的街道名字来了。

■ 这些小店,收藏幸福的味道

在同福路,有无数的小店,深得广州人的喜爱,熊记鸡粥、安乐炖品、炸姨小食……带朋友来品尝这些小店,领略这些广州人才懂的幸福滋味。

# 幸福时刻,有赞记

同福路赞记,算是外地朋友来广州,可以领略本地特色“颜值最高”的饼店。

琳琅满目的品类,根据时令会制造不同的礼饼,还保留广州传统手作,光这三点就已经足够吸睛。

海珠故事|一条好马路,待幸福细数 · 同福路

清代学者屈大均所著的《广东新语·食语》曰:广州之俗,岁终家家做各种茶点。又曰:广州人过年前“家家打饼声与捣衣相似,甚可听”。

小小的一块礼饼,体现广州人对生活的向往,更传承了千百年来广式礼仪的传统文化。

你可知道,每一块礼饼,都记录的习俗和故事?

# 芬芳百味,难舍弃

海珠故事|一条好马路,待幸福细数 · 同福路

“糖不甩”这款广州经典的传统小吃,在城内几乎销声匿迹,在芬芳甜品却销售得如火如荼。

传说如果女孩对上门提亲的男孩“感冒”,家人就会给男孩送上一碟糖不甩,寓意糖甩不掉,甜在心头,如胶似漆的幸福生活。

# 苦尽甘来,找林氏

海珠故事|一条好马路,待幸福细数 · 同福路

白底红字的店招——“林氏凉茶”,三十年来,都是如此朴素,安静站在同福路漱珠桥的一端,在街坊心中有着不一般的分量。

药材发出袅袅余香,蔓延整个龙导尾,连起街头街尾那一味街坊浓情。习惯了这种苦味,就觉得,其实那是满满的人情味。

生活虽苦,但苦尽一定甘来。来一瓶林氏凉茶,在命运这个游戏里,做定赢的玩家!

***************************

骑楼底下,携手漫步。

岁月蹉跎,寻觅幸福。

送走多少匆匆脚步,

留住多少小小商铺。

麻石街的日子依旧,

老房子的笑声如故。

广州幸得同福,

觅得相守幸福。

感谢合作方:Muatrip原地旅行

海珠故事|一条好马路,待幸福细数 · 同福路

星标海珠君

想第一时间找到

海珠君了解最新资讯?

办法很简单,

先找到海珠君,

点击右上角设为星标即可。

海珠故事|一条好马路,待幸福细数 · 同福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