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的自我心理疏导,如何面对陪孩子学习时的挫败感

很多父母觉得自己平时对人脾气挺好,可是一到陪孩子学习时,就感觉自己总是压不住火,随时都要爆发。为什么一到陪孩子学习时火气就那么大?为什么平时母慈子孝,一写作业鸡飞狗跳?

真的是孩子让你生气、惹你发火的吗?

我们先来假想两种情况:

情景1:今天你在公司忙碌了一整天,还被领导批评,被同事挤兑,被客户抱怨,都是不顺心的事,一路郁闷、沮丧地回到家。偏偏孩子写作业磨磨蹭蹭、拖拖拉拉,作业七扭八歪、错漏百出,你会怎样?

情景2:今天你在外面工作很顺利,终于带头攻克了困扰大家很久的难题,被公司表扬,得到一大笔奖金,兴高采烈地回到家,这时你看到孩子写作业磨蹭,你会怎样?


家长的自我心理疏导,如何面对陪孩子学习时的挫败感

两种情景下,哪一种你会发火?一定是第一种,对吧!工作和生活中越觉得挫败,在陪孩子学习时就越容易发脾气。当你在工作和生活中积极投入、有掌控感时,在陪孩子学习时就能沉下心来、积极面对。

压抑愤怒情绪为什么不管用?

有的家长也知道对孩子发脾气不好,不能把孩子当出气筒,要求自己控制和压抑愤怒情绪,但是长期下来发现,这种方式根本不管用,把自己憋出内伤也解决不了问题,爆发总是要爆发的,可能只是推迟了一下而已。

在人类所有的记忆中,情绪记忆是一种最稳定、最深刻的记忆,长期压抑自己的负面情绪,那么这种负面情绪就会从有明确对象的“愤怒”,转化为失去明确对象的,泛化的焦虑。它们很容易被无意识地再次激活,这是不经过理智脑的,你经常察觉不到前后有什么必然的联系。

当你在陪孩子学习过程中产生挫败的情绪时,它会激活、联接你自己成长过程中的一次又一次的挫败感、痛苦感和无能感。所以你行为上在骂孩子,跟孩子生气,但实际在内心里你是在跟自己生气,恨自己的过往的种种无能。

要怎样才能彻底从这种挫败感中走出来?

现在我们知道,当挫败感导致愤怒的时候,发火或者压抑情绪都是不管用的。我们要应用应用心理学的知识来疏导,让自己走出来。


家长的自我心理疏导,如何面对陪孩子学习时的挫败感

一、接纳自己的情绪

愤怒作为人的基本情绪,不应对被单纯看作是坏的、不好的、不应该有的情绪,当我们的边界被侵犯,或者因挫败产生无力感的时候,愤怒能够带给我们力量,驱动我们调动资源来应对,是对我们有用。

但要注意的是,接纳愤怒情绪,不是放纵自己发脾气,这是两回事。通常来说,发火时的言行只是我们情绪的外显,不是情绪本身,是我们的“应对方式”。

当陪孩子学习时,你察觉自己已经火往上窜,马上就要爆发的时候,可以暂时离开现场。先和孩子说“我现在需要安静一下,一会儿再过来”,然后找个安静的地方做做深呼吸,通常几分钟后情绪就会逐渐平复下来。当然,也可以通过“正念疗法”等调整和修复自己。

二、觉察自己的情绪

情绪平复下来之后,你要自己去觉察自己,看清楚自己在情绪失控时到底是什么感受。

是孩子学习磨蹭而导致我们愤怒的吗?不是!你看在眼里的孩子磨蹭的行为,并不是直接的攻击性行为,并不会直接导致你愤怒。

我们的愤怒来自于期待和信念被冲击而产生的感受:挫败感。就是“我觉得我管不好孩子,我没有办法让他主动好好学习”。面对这种挫败感时我们会努力用我们认为有用(信念)的办法去提醒他、教导他、责骂他、恨不得控制着孩子的手去写。可是这些都没有用,孩子不会因为你着急、发火而向我们期望的方向改变,这给我们带来深深的无力感、失控感,这种感受就像一个小火星,激活了原本积压着的巨大的来自各方面的挫败感,导致愤怒情绪的产生。

在情绪管理中有一个冰山模型,这个模型指出我们情绪背后是由信念控制的。

家长的自我心理疏导,如何面对陪孩子学习时的挫败感

信念来自我们从小生活的环境、过往的经历、学习的知识相互作用后形成的,它们已经成为我们条件程序,一旦与我们信念违背,情绪就产生了。

三、检视自己的信念

我们常用的、几乎本能采用的应对方式,就是我们的信念,同样,我们也自然而然地认为孩子也拥有和我们一样的信念。让我们先来检视一下自己的信念:

当一些事情让你觉得挫败、沮丧时,你会怎么办?你一定会有你的办法去让自己能够控制这个事情,比如让自己更努力,投入更多的时间,也可能是在脑海中责骂、威胁自己,告诉自己再不努力做就完蛋了,生活会变得一团糟,房贷还不上了,也许吃饭都会成问题了。我们经历很多年生活的打磨,考虑问题更现实,这些对自己严厉的方法常常管用,当我们内心觉得自己无能时,我们会觉得失控,内在的安全感就会被动摇,这时内在就会产生反弹的力量,让我们重新振作起来,奋起直追把事做好。这种被不安全感所触发的,就是防御型目标

,是绝大多数成年人多年习惯采用的目标和行为驱动方式,以致于我们也想当然地认为孩子也是这样的模式。

防御型目标对孩子也管用吗?

当看到孩子不用心学习,写作业很慢,学习时注意力不集中,读书时不专心、不认真、不投入,成绩不如别人家孩子时,我们仿佛看到他将来因为读不好书,考不上好大学,找不到好工作,养活自己都难,这种对未来的担忧强烈的冲击着我们,不安全感就来了。

我们本以为孩子也会和我们一样,因为没有好的学习状态、没有好的学习成绩而焦虑和不安,变得勤奋起来,迎头赶上。可是我们发现孩子并没有这样,于是我们把对自己有效的,对自己严厉的方法用到孩子身上,用讲道理、提醒、责骂等等这些方式,想激活孩子内心深处的不安全感,在防御型目标驱动下努力起来,但是这些对孩子居然也不管用。

四、探寻自己内心的期望

常用的方法不管用,会让我们有失控的感觉。这时我们要问自己:我们到底要控制什么,希望什么?这个问题很重要,能挖掘出来我们培养孩子的出发点。

——大部分家长都明确希望孩子能够用心、更有效率,认真学习,快速完成作业。

那要接着问:如果孩子更用心、更有效率,那接下来又会怎么样呢?

——“那他就会学得更好。”

那再接着问:孩子学得更好之后,对孩子意味着什么?会怎样?

——“那样孩子会更自信,更有能力。”

问题挖掘到这儿,你会发现培养孩子的真正的目的是希望孩子“自信、有能力”。这就是我们的“初心”。

五、正向思考,正确行动

有效行动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找到我们的最根本的期望——“初心”之后,我们就可从这个起点出发,正向思考如何行动了。

1.反思原有的行为(信念)

我的方法是正确有效的吗?

哪些时候行,哪些时候不行?

我对孩子发火,指责、惩罚他,甚至打骂他,能够让孩子更自信,更有能力吗?

如果以前的方法会让孩子觉得愧疚和自卑,是不是背道而驰了?

2.正向思考

要如何说、如何做、怎么表扬和批评,才能够让孩子明白我们对他的期望,让孩子努力去达成这种期望,达成时内心觉得自信、自豪,有胜任感,而不是愧疚和自卑?

我们的期望应该是孩子自己的终极目标吗?

思考到这儿,我们就会明白,孩子并不是也不应该只为我们的期望而活,他们会有自己追求、目标,实现自己的人生意义。而这些不是我们能控制和决定的。

3.明确界限

孩子的目标和动力来自哪里?孩子的行为由什么决定和影响的?

我想控制什么?这些控制真正想达到的目的是什么?

哪些是我能控制的?能控制的,我能用什么样的办法去管?

哪些是我不能控制的?不能控制的,那么我怎样去接受?

后两个问题很重要,能控制的和不能控制的,就是“界限”。我们不是在管自己,而是在管孩子,所以一定要清楚孩子身上哪些我能控制的,哪些是我们控制不了的。

这个“界限”并不是要家长和孩子划清界限,孩子做什么都不要管,孩子自己学就行。绝对不是!尤其是在小学阶段,是孩子形成学习能力的最重要阶段,学习不是天生就能做好的,这个不能“掷骰子”交给概率去决定。我们一定要给他支持,搭建好“脚手架”,让孩子在这个支持体系下中能够更好地成长自己的能力。

4.进取型成长支持体系

孩子与我们的成长环境不同,让他们时时刻刻有生存的危机感,有改变现有生存环境的强烈愿望,是很困难和不现实的。所以那些基于不安全感的防御型目标驱动方式,对孩子是不适合的。曾经看到之前有个电视节目,有的父母把养尊处优的孩子放到山沟沟里生活一段时间,想让他体会生存的不易,然后能够好好学习,如果真的这样做会有效果吗?怎么可能有效果!再苦的生活也是别人的生存环境,不是他的生活环境,对不对?

他们将来要面对的挑战也和我们不一样。科技和时代的发展,使得仅仅通过分数就能获得“铁饭碗”成为生活保障的这一路线,成为历史。他们需要的是积极进取的精神,和多领域跨界开拓的能力,才能更好地生存和发展。而这些,需要因内部动机产生的进取型目标驱动的行动来达成。

所以,作为父母,我们能够控制和提供的是,围绕这些动机和目标构建的,进取型成长支持体系,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内容

——了解孩子的内在需求,吃喝玩乐的快乐并不是孩子的全部快乐来源,他们也同样需要自主感、掌控感,达到目标的成就感,和能力增长时的胜任感。

——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让孩子能够了解我们内心真正的期待,能够以这些期待作为动力的一部分,为此做出努力时感到自豪,而不是感觉被控制;

——帮助孩子提高学习能力

,形成高效的学习策略和方法,感受学习的快乐,获得成就感和胜任感。高效的学习能力是可迁移的,是孩子将来在各个领域发展的基础和保障;

——培养孩子创新思维、交流能力、合作能力,以及建立和维护良好人际关系的能力

——培养和锻炼孩子进取和坚毅的品格。优秀的品格决定人的生存、发展和成就,不论年代,不论环境,不论社会如何变迁,都是这样;

——培养孩子感受的能力,幸福的能力。

家长的自我心理疏导,如何面对陪孩子学习时的挫败感

总结一下,当我们因为孩子的学习恼火时,我们不能陷入这种情绪之中无法自拔,用最原始的、最粗暴的方法去对待孩子。要清楚的知道,这样做的结果不是我们想要的。我们一定要学会跳出这种情绪,通过自我接纳和自我觉察,了解我们失控的到底是什么?我们内心想得到什么?如何才能培养出自主自立、有自信、有能力的孩子?这才是追随内心、有目的的教育。

这个陪伴孩子学习的过程,其实也是我们自我成长的过程,甚至是再一次的破茧重生。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也能学会对待自己的内在的需求,对待自己内在的自我,和孩子一起成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