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遺舞蹈|廣安華鎣山雲童舞

雲童舞

非遺舞蹈|廣安華鎣山雲童舞

已列入四川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雲童舞在四川華鎣山區的民俗舞蹈

已流傳1200多年

它是由兩個男童捧著香盤、寶燈

左右飄舞,有節有序,有板有眼

隨佛教信徒組織的架香一道

邊走邊舞

去華鎣山寶鼎朝山拜佛

1

雲童舞起源

非遺舞蹈|廣安華鎣山雲童舞

華鎣山,佛教歷史悠久,廟宇林立,尤以寶鼎為最。據《華銀山志》述;"山脈綿延,莫不有寺,而皆以此為主,非敢侈亢。"從唐至清,造廟建寺三十餘處。悠久我彩的佛教活動產生了燦爛的佛教文化,雲童舞,便是華鎣山佛教文化中一支古樸、絢麗的奇葩。

作為一種古老的民俗文化,解放前,每年六月初一至十九日這段時間,重慶、合川、江北、遂寧、嶽池、武勝、鄰水、渠縣等沿山一帶的平民百姓、達官貴人,成千上萬的帶著祭品、敲鑼打鼓,跋涉風下里、幾百裡到華鎣山寶鼎來,朝山拜佛,祭奠神靈,以求得風調雨順,五穀豐登,雲童舞,便是這個隊伍的開道儀式。

2

雲童舞形式

非遺舞蹈|廣安華鎣山雲童舞

“雲童”是“跳雲童”活動中朝拜隊伍之開道者,“跳雲童”即為朝看拜佛之開道儀式。據記載,廣安古謂賨國,渠江流域稱宕渠,上古時宕渠境內黃帝的子孫廣安土著人。

舊社會的“雲童”小者十來歲,大者數十歲,還有以此為業者。老“雲童”們還帶徒弟,世代相傳。解放前朝香拜佛時作開道隊伍的“跳雲童”,其服飾是,每個雲童頭戴雲勒,身披彩褂,腰圍短裙,下穿彩褲,打赤足,道具是:文童端雲盤,武童打燈籠(內燃蠟燭),另有云牌數塊,音樂為擊樂,使用小鼓、小鑼、小鉸和包鑼。

表演時,分文童、武童。表演者(至少四人,多則不限)頭戴雲勒,腰圍轉裙,身著鑲邊褲褂,露臂赤足,排成兩路縱隊,文童端香盤,武童擎燈籠,伴著馬鑼小鼓等打擊樂器"波狀"聲,呈"之"字形,沿山路表演前進。主要有"黃龍纏腰"、"蓮花鋪地"、"鯉魚上灘"、"蘇秦背劍"、"編篾笆簣"等二十幾個動作。

3

雲童舞歷史

非遺舞蹈|廣安華鎣山雲童舞

《雲童舞》,基本元素出於最早居住於廣安的先民——濮人。他們依水而居,過著漁獵、農耕的原始生活。公元前11世紀,巴人西遷川東,征服了濮人,建立了最終以江州(重慶)為都城的巴國。隨後,生性剽悍、勇敢善戰的濮人,則以板楯蠻的姿態出現在歷史的舞臺上,漢高祖劉邦征戰三秦,板楯蠻戴面具,“以歌舞凌人”被謂之曰巴渝舞。隨著歷史的進程,以老子李聃為首的道教文化盛行,板楯蠻順應歷史潮流在奉行道教文化的同時,仍保留著自己民族的獨特祭祀方式。接著佛教傳入中國,唐太宗崇尚佛教文化,宕渠濮人----板楯蠻後裔崇尚的河神文化也逐漸向佛教文化和山神文化轉型,待明代中葉,以宕渠濮人為基本元素的《雲童舞》基本形成,而淳美、古樸、氣勢磅礴、喜慶樂觀的風格,仍深深植根於《雲童舞》的內涵中。

300多年前,廣安華鎣山區一帶寺廟林立,道、佛教文化交相輝映,朝拜神佛鐘馨震天,香火不斷,朝拜的人們絡繹不絕。每年農曆六月初一到十九都要舉辦廟會。沿華鎣山一帶的場鎮農村,每逢廟會期間,都有會首組織善男信女到華鎣山眾多的寺廟去朝香拜佛、“跳雲童”,他們逢廟拜廟、逢寺拜寺,以求風調雨順、五穀豐登、國泰民安的好年景。

END

圖/網絡

排版/樂文

長按二維碼關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