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舞蹈|广安华蓥山云童舞

云童舞

非遗舞蹈|广安华蓥山云童舞

已列入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云童舞在四川华蓥山区的民俗舞蹈

已流传1200多年

它是由两个男童捧着香盘、宝灯

左右飘舞,有节有序,有板有眼

随佛教信徒组织的架香一道

边走边舞

去华蓥山宝鼎朝山拜佛

1

云童舞起源

非遗舞蹈|广安华蓥山云童舞

华蓥山,佛教历史悠久,庙宇林立,尤以宝鼎为最。据《华银山志》述;"山脉绵延,莫不有寺,而皆以此为主,非敢侈亢。"从唐至清,造庙建寺三十余处。悠久我彩的佛教活动产生了灿烂的佛教文化,云童舞,便是华蓥山佛教文化中一支古朴、绚丽的奇葩。

作为一种古老的民俗文化,解放前,每年六月初一至十九日这段时间,重庆、合川、江北、遂宁、岳池、武胜、邻水、渠县等沿山一带的平民百姓、达官贵人,成千上万的带着祭品、敲锣打鼓,跋涉风下里、几百里到华蓥山宝鼎来,朝山拜佛,祭奠神灵,以求得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云童舞,便是这个队伍的开道仪式。

2

云童舞形式

非遗舞蹈|广安华蓥山云童舞

“云童”是“跳云童”活动中朝拜队伍之开道者,“跳云童”即为朝看拜佛之开道仪式。据记载,广安古谓賨国,渠江流域称宕渠,上古时宕渠境内黄帝的子孙广安土著人。

旧社会的“云童”小者十来岁,大者数十岁,还有以此为业者。老“云童”们还带徒弟,世代相传。解放前朝香拜佛时作开道队伍的“跳云童”,其服饰是,每个云童头戴云勒,身披彩褂,腰围短裙,下穿彩裤,打赤足,道具是:文童端云盘,武童打灯笼(内燃蜡烛),另有云牌数块,音乐为击乐,使用小鼓、小锣、小铰和包锣。

表演时,分文童、武童。表演者(至少四人,多则不限)头戴云勒,腰围转裙,身着镶边裤褂,露臂赤足,排成两路纵队,文童端香盘,武童擎灯笼,伴着马锣小鼓等打击乐器"波状"声,呈"之"字形,沿山路表演前进。主要有"黄龙缠腰"、"莲花铺地"、"鲤鱼上滩"、"苏秦背剑"、"编篾笆篑"等二十几个动作。

3

云童舞历史

非遗舞蹈|广安华蓥山云童舞

《云童舞》,基本元素出于最早居住于广安的先民——濮人。他们依水而居,过着渔猎、农耕的原始生活。公元前11世纪,巴人西迁川东,征服了濮人,建立了最终以江州(重庆)为都城的巴国。随后,生性剽悍、勇敢善战的濮人,则以板楯蛮的姿态出现在历史的舞台上,汉高祖刘邦征战三秦,板楯蛮戴面具,“以歌舞凌人”被谓之曰巴渝舞。随着历史的进程,以老子李聃为首的道教文化盛行,板楯蛮顺应历史潮流在奉行道教文化的同时,仍保留着自己民族的独特祭祀方式。接着佛教传入中国,唐太宗崇尚佛教文化,宕渠濮人----板楯蛮后裔崇尚的河神文化也逐渐向佛教文化和山神文化转型,待明代中叶,以宕渠濮人为基本元素的《云童舞》基本形成,而淳美、古朴、气势磅礴、喜庆乐观的风格,仍深深植根于《云童舞》的内涵中。

300多年前,广安华蓥山区一带寺庙林立,道、佛教文化交相辉映,朝拜神佛钟馨震天,香火不断,朝拜的人们络绎不绝。每年农历六月初一到十九都要举办庙会。沿华蓥山一带的场镇农村,每逢庙会期间,都有会首组织善男信女到华蓥山众多的寺庙去朝香拜佛、“跳云童”,他们逢庙拜庙、逢寺拜寺,以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国泰民安的好年景。

END

图/网络

排版/乐文

长按二维码关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