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學季︱關於古人開學的那些事兒

又到了開學的日子,就問一句,作業寫完了嗎?

記得小時候,每次開學,家長總是忙裡忙外,開學當天,學校門口更是被各式車輛圍得水洩不通。而我們,則負責交作業、包書皮、聽國旗下講話、看開學第一課......

開學季︱關於古人開學的那些事兒

如今,學校開學報到第一天,可以說是很有儀式感了~那麼,古人的開學又是怎麼樣的呢?要知道,古人的開學可是辦得非常隆重。

在古代,“入學禮”被視為人生的四大禮之一,與成人禮、婚禮、葬禮相提並論,可以說是古人的一生中最重要的大事之一。

古代開學儀式

古代的兒童入私塾讀書,稱之為“開書”、“破學”或“破蒙”。古人的開學儀式通常包括正衣冠、行拜師禮、淨手淨心、硃砂開智。

正衣冠

古代開學儀式的第一步,叫“正衣冠”。在這個環節裡,學童們一一站立,由先生依次為學童們整理好衣冠。

開學季︱關於古人開學的那些事兒

古人有云:“先正衣冠,後明事理。”先正衣冠,再做學問,這是古人們的共識。可見,古人十分注重學生們儀表的整潔。

整理好衣冠,學童們排著整齊的隊伍集合於學堂前。恭立片刻後,在先生帶領下,進入學堂。

行拜師禮

入學堂之後,便是拜師禮。學童們在先生帶領下,先拜孔子先師。拜完孔子,再拜先生。

開學季︱關於古人開學的那些事兒

古時候,拜先生可不能空手去。開學那日,家中父母定會早早為你準備好六禮束脩(六禮包括:芹菜,寓意為勤奮好學;蓮子,寓意為苦心教育;紅豆,寓意為紅運高照;棗子,寓意為早早高中;桂圓,寓意為功德圓滿;乾瘦肉條,是用以表達弟子心意。在孔子時期,乾瘦肉條也相當於學費。)

到了拜先生那會,你只需要把準備好的拜師禮拿出來就好。之後,便是學童間互相鞠躬,表示互愛互幫。

淨手靜心

行過拜師禮之後,學童們需要根據先生的要求,將手放入水盆中,正反各洗手一次,然後擦乾。洗手的寓意是淨手淨心,希望能在日後的學習中去除心中的雜念,認真學習,發憤圖強。

開學季︱關於古人開學的那些事兒

硃砂啟智

最後一個步驟,是硃砂啟智。先生手持蘸著硃砂的毛筆,在學童眉心處點上紅點,為學童們硃砂開智。

硃砂點痣,取的是古語中“”的意思,意為開啟智慧,目明心亮,也希望學童們日後的學習能一點就通。

開學季︱關於古人開學的那些事兒

整個過程,古人稱之為“入泮儀式”。其中的各個步驟,都是根據《禮記》和《弟子規》而定,歷經千年而未改。

古人對於啟蒙開學,極為重視。每個步驟,都暗含尊師重道的章法,也飽含了師長對於學子的殷切期盼。

古代學校的設立

中國是世界上最早建立學校的國家之一,“校”和“庠”就是我國最早出現的教育機構。我們現在的小學,在古代被歸於啟蒙教育,也叫“蒙學”,承擔蒙學的教育機構一般都是私塾。

開學季︱關於古人開學的那些事兒

私學從春秋時期就出現了,當時社會動盪,官學衰微,一些文化官員就攜帶著文化典籍和禮樂器走向下層,這便是私學的開端。

但到了宋元時期,官方也開始注重啟蒙教育,在各鄉鎮設立了“社學”這一機構。

元代時期,政府規定以50家為一社,每社設立學校一所,農閒時就讓子弟入學讀書。

開學季︱關於古人開學的那些事兒

到了明清時期,政府沿襲了這一制度,在各地建立社學,數目相當多。除了社學,還有義學、村塾、族塾、坐館等啟蒙教育場所。

其中義學有官辦也有民辦,一般是地方官員或鄉紳出資興辦,入學的都是貧困子弟,不用學費;村塾、族塾就是一個村或一個大家族辦的;坐館、教館則是有錢人家聘老師給自家孩子或親友孩子上學,紅樓夢裡賈寶玉、薛蟠等人所上的學校就屬於坐館性質。

古代幾歲能上學?

古代對學生的入學年齡要求一直在變化。唐朝六七歲的兒童就可以進“小學”,這和現代的入學年齡差別不大。

明朝則規定“八歲以上、十五歲以下,皆入社學”。8歲是古代較為普遍的入學年齡。當然,即使你超過15歲,你依然可以去“上小學”。

開學季︱關於古人開學的那些事兒

這些“社學”的門檻很低,凡是願意讀書的,都可以來參加。要說義務教育,中國古代可能就已經做得很不錯了。

當然,有些地區也會對兒童入學採取強制性措施,比如明朝就規定:“民間子弟八歲不就學者,罰其父兄。”也就是說,有些地方如果8歲不送孩子去上學,那麼父兄就要遭到責罰。可見古時候對教育的重視程度。

古代何時開學?

古代是農業社會,一切活動圍繞著農業展開,學業同樣如此。古人開學的時間一般會選擇農閒時間。

在漢朝,一般有三種入學時間:“正月農事未起、八月暑退、十一月硯冰凍時。”簡單概括就是春季入學、秋季入學和冬季入學。一般來說,春季入學多在正月十五以後。而秋季入學時間和現代開學時間較為接近。

開學季︱關於古人開學的那些事兒

到了南北朝,冬季入學成了主流,《北齊書·李鉉傳》中便有“春夏務農,冬入學”的說法。不過在開學時間上和此前略有不同,一般為農曆十月。

宋陸游《冬日郊居》一詩中提及,“兒童冬學鬧比鄰,據案愚儒卻自珍。”自注即稱,“農家十月,乃遣子弟入學,謂之冬學。”所以,那時候是十月份入學的。

古代何時放假?

古代學生放假,不像如今寒暑假分得那麼清楚,而且假期也比現在少很多。古代的學期與現代完全不一樣,短者三個月,長者一年。

冬學多“三月制”相對較短,以明代為例,一般從每年的臘月到次年三月。

開學季︱關於古人開學的那些事兒

“八月制”一般是“上元入學”“八月終解館”,“上元”就是“元宵節”也就是說大概正月十五上學,八月底放假。

十二月制一般“正月望後啟學”“歲暮罷館”,古人把夏曆的每月十五稱為“望”,所以跟“八月制”一樣,也是正月十五之後開學,年底放假。

古代學生學什麼?

現今的小學生學的是拼音、數學、漢字等基礎知識,那麼古代小學生學什麼呢?

作為啟蒙教育,古代小學的主要教學內容是識字、作文。當時的識字教材一般是《三字經》《百家姓》 《千字文》 《千家詩》等,簡稱“三百千千”。

開學季︱關於古人開學的那些事兒

掌握一定的漢字後,開始學習一些經、史、歷、算的知識,還包括一些本朝的律令以及冠、婚、喪、祭等禮儀知識。“禮、樂、射、御、書、數”六藝也是必學的內容,只不過因為古代教育重文輕理,把仕途作為讀書人唯一出路,因此,數學、音樂等課程就顯得不重要了。

古代學校紀律

學生入學後要遵守各種學校規定,比如學校會設立“功過簿”,記錄學生的表現,其中明代教育家魏校在他的教育意見中,就令學校設置“揚善簿”和“改過簿”:

“生徒有好酒博弈、逸遊驕縱者,切察其事,痛責深曉,錄之改過簿內。如不改,許送提調官懲治,毋得苟容……”

開學季︱關於古人開學的那些事兒

學生表現好的話也會得到獎賞。明代沈鯉主張,學生勤學、守規矩、有進益者,給免帖一紙,當該受責罰時,可以用免帖抵充一次。同時,如果學生勤學守規矩,還記錄在簿,就可積1分,積滿10分,則告訴東家,給紙筆犒賞一次。

古代小學生也要面臨各種考試,有月考、期中考、期末考。比如在明代,沈鯉就制訂了這樣一份課程表,除了正常的授書、習字外,還有“每月朔望考試”,“每歲臘月望日總考”,就是說月初和月中都要考試,每年的十二月十五(望日)那天還要“年終考”。

開學季︱關於古人開學的那些事兒

古時候,學生不聽話,先生可以用戒尺打學生手心。在明代,一位叫黃佐的教育家就提出:“無故而逃學,一次罰誦書二百遍;二次,加撲撻,罰紙十張;三次,撻罰如前,仍罰其父兄。”老師不僅可以“撲撻”學生,甚至可以處罰學生的家人。

正所謂少年智則國智,少年強則國強。希望每個即將開學的學子,都能努力學習,克勤克勉,早日實現心中的理想與抱負。

古建中國-未來建築的產業鏈孵化平臺。融合建築、文化、文創三大行業,彙集“資訊、商務、文化、交流”四大服務平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