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教育觀:把孩子看成一粒種子

讀書人的精神家園:每天讀點教育,讓學習和自我成長成為一輩子的信仰。

德國教育觀:把孩子看成一粒種子

來源 | 中國教育研究


1、不急不躁:在等待中孕育力量


德國幼兒園沒有年級,所有年齡的都混在一起;

德國小學都是半日制的,下午沒有課,只有課外活動;

英語課3年級才開始學;

小學4年級畢業,根據老師推薦升學,學習技工、中專或者上以後能上大學的文理中學。

在德國,上大學的比例還沒中國高。

然而,8200萬德國人分享了世界一半的諾貝爾獎。

原因有很多,其中之一就在於:

不要過早過度開發兒童智力,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


德國教育觀:把孩子看成一粒種子

2、師法自然:憲法禁止學前的知識灌輸

孩子在小學前“唯一任務”就是快樂成長。

通過國家介入,禁止對孩子過早開發智力,

避免將孩子大腦變成硬盤,留給孩子大腦更多的想象空間。

原以為在德國只有幼兒園的孩子不允許學習專業知識,後來才發現上小學的孩子也不能學習額外的課程,即使這個孩子的智商超過同齡人。

來自科隆的桑德拉寫到:

今年我兒子7歲,我向學校老師提出,能否額外教他一些東西,因為他5-6歲的時候就自己在家學會了基本的閱讀、書寫和簡單的數學計算。但老師表示反對並說:“您應該讓您的孩子與其他孩子保持同步。”

如果說在上學前對孩子非要進行“教育”的話,那“教育”的重點只有三個方面:

a、基本的社會常識,比如不允許暴力、不大聲說話等。

b、孩子的動手能力。在幼兒園期間孩子會根據自己的興趣參與手工製作,讓他們從小就主動做具體的事情。

c、保護孩子情感胚胎,培養情商,培養領導力。原以為只有德國才有如此奇怪的規定。其實,歐洲不少的國家對待小孩子的做法基本上大同小異。


德國教育觀:把孩子看成一粒種子

3、靜待花開:保護孩子的想象力

與歐洲相反,一些中國孩子在幼兒園期間已經把小學一年級的知識基本上都學完了。人們或許擔心,歐洲的孩子在起跑線上已經輸給了中國的孩子。其實,這樣的擔心是多餘的。

歐洲人普遍認為,孩子有自身的成長規律,他們在相應的階段要做相應的事情。表面上看,中國的學前教育和基礎教育很紮實,但他們的想象力和思考能力已經被破壞掉,由此造成了孩子被動接受知識而疏於主動思考的習慣。


德國教育觀:把孩子看成一粒種子

4、殘酷教育:讓孩子從小就去“打拼”

德國人認為,孩子長大了早晚要離開父母自闖一片天地,與其讓他們面對挫折惶恐無助,不如從小摔摔打打,“撞”出面對人生的勇氣和本事。因此,“殘酷教育”在德國的幼兒教育中成為流行趨勢。

某學者為了深入瞭解現在德國流行的“殘酷教育”,走進了一所幼兒園。

幼兒園是一座兩層小樓,室外有大片活動場地,草地、沙地、石頭地,卻沒有看到國內常見的塑膠地。

孩子們在戶外活動時膽子很大,登梯爬高一點都不含糊。老師們則站在遠處觀察,不怎麼幹涉。

我發現雖然天氣寒冷,但是在室外玩耍的孩子卻看不到穿棉衣或防寒服,頂多穿一件絨衣,也有隻穿半截袖上衣、短褲或短裙的。

看著我大驚小怪的模樣,陪同我的雅娜老師解釋說:“幼兒應該比大人少穿點衣服。他們精力旺盛幾乎可以用來發電。活動量大容易出汗,穿多了反而容易感冒。臃腫的服裝還會影響他們的活泛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