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饼是怎样用尽心机,占据中秋C位的?

中秋节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为什么中秋要吃月饼?月饼又是怎样成为中秋的主角?

每年中秋,小书童各校区的僮老师都会带着僮宝做月饼,了解中秋习俗。虽然老师们在教导孩子学习传统文化的相关知识,但是对于大人而言,它的意义却只剩下了放假和吃月饼两件事。所以每当孩子们问到关于中秋的由来时,大部分家长也就答不上来了。

月饼是怎样用尽心机,占据中秋C位的?

所以小僮老师今天就在此给各位家长做做节日普及。那么作为一个有吃有玩深受全国人民欢迎的传统节日,中秋到底是怎么来的?真的如传说所述为了纪念嫦娥奔月、吴刚折桂而来?

中秋起源

事实上,和端午一样中秋早期也不是一个节日,而是一个祭祀,它起源于古代帝王的祭祀活动。《礼记》上记载:“天子春朝日,秋夕月”。 夕月就是祭月亮,说明早在春秋时代,帝王就已开始祭月、拜月了。后来贵族官吏和文人学士也相继仿效,逐步传到民间。

月饼是怎样用尽心机,占据中秋C位的?

中秋时节正逢秋粮收获,古人为答谢神灵护佑而庆祝活动,称为“秋报”。但同时因为八月是整个秋季的中间,而十五为八月最中间一天,故这天也命名为“中秋”。

中秋月朗中天,秋高气爽,正是赏月的绝佳时令。古代帝王在祭祀活动完成后,大多会和大臣们一起赏月。但如果只有赏月未免过于单调,所以后来也就衍生出了与中秋相关的其他活动。广为人知的有猜谜、赏花灯、饮桂花酒、吃月饼、吃螃蟹等等。

月饼是怎样用尽心机,占据中秋C位的?

中秋习俗

除上述活动外,在我国的民族大家庭里,各民族也有自己过中秋的一套习俗。蒙古族的“追月”、藏族的“寻月”、赫哲族“祭月”、德昂族“串月”、阿细族“跳月”、苗族“闹月”、傣族“拜月”、侗族“行月”、高山族“赏月”等等。不过发展至今,无论是哪族的年轻人,最在意的还是只有月饼了。

月饼是怎样用尽心机,占据中秋C位的?

月饼起源

那么月饼到底是怎么来的?它又是怎么一步步占据中秋的c位的呢?这里就不得不提与它相关的几个历史事件了。

一、吐蕃献饼

月饼的起源有很多传说,真正的起源据说在唐朝。贞观初年,大将李靖进攻突厥,八月十五凯旋归来,吐蕃人趁机向唐太宗献胡饼祝捷。太宗指着天上明月说:“应将胡饼邀蟾蜍”。从此中秋吃胡饼的习俗便流行起来,胡饼也因此改名叫了月饼。

二、唐僖宗赐饼

除了以上说法,还有另一说法也表示月饼起源于唐朝,不过时间要晚些。《洛中见闻》曾记载:中秋节新科进士曲江宴时,唐僖宗令人送月饼赏赐进士。

三,朱元璋起义

另一种广为人知的说法是,元末时期,因不堪忍受元朝统治阶级的残酷统治,朱元璋联合各路反抗力量准备起义。但因传递消息困难,军师刘伯温就想出了将“八月十五夜起义”的纸条藏入饼子传送消息的计策。后起义成功,朱元璋高兴的传下口谕,将秘密传递信息的“月饼”作为节令糕点赏赐群臣。

月饼发展

不过无论是哪一种起源传说,月饼终究是靠着与各类历史事件挂钩而走到了今天。当然光有历史背景是不够了,能抢得C位还与它与时俱进的种类变化有关。

月饼是怎样用尽心机,占据中秋C位的?

早期祭祀用的饼本是无馅的,《西湖游览志余》写道,“八月十五日谓之中秋,民间以月饼相遗”,《宛署杂记》则说“士庶家俱以是月造面饼相馈,大小不等,呼为月饼。市肆至以果为馅,巧名异状,有一饼值数百钱者”。所以由此可见最早的月饼只是普通面饼,而一定要追究其原型,大约就是殷、周时期江浙一带那种变薄心厚的“太师饼”。而含馅的不过是月饼为了发展而已。

月饼是怎样用尽心机,占据中秋C位的?

但是光含馅还是不够的,发展至今它还划分出了多个流派,熟悉的如果广式、苏式、京式、潮式。而四川这边为了迎合众人又多了川式,所以,月饼能成功与它贴合人心的进步也是密不可分的。

月饼是怎样用尽心机,占据中秋C位的?

不过,随着近两年对传统节日的重视和普及,大闸蟹、桂花酒等也开始在中秋节的餐桌上占据一席之地。毕竟无论吃什么,大家看中的是阖家团聚。

马上就是中秋节了,小僮老师在此代表小书童全体老师祝各位同行、家长中秋快乐。

月饼是怎样用尽心机,占据中秋C位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