汝窯:爲何讓明清帝王趨之若鶩?民間有沒有汝窯?

“雨過天青雲破處,者(這)般顏色作將來。”這原是形容後周柴世宗命人燒造的宮廷用瓷,世稱柴瓷。可惜的是,柴瓷至今都未曾發現實物。人們不捨得讓如此美妙的比喻虛擲,便將它贈予汝瓷。似乎唯有汝瓷,可與傳說中的柴瓷同場競技而毫不遜色。

汝窯:為何讓明清帝王趨之若鶩?民間有沒有汝窯?

汝、官、哥、鈞、定,宋代五大名瓷中,汝瓷為魁,原因就在汝瓷的天青釉色。汝瓷創燒於宋哲宗元祐元年(1086年),但卻是在宋徽宗時臻於完美。奉道的宋徽宗以“青”為貴,他獻給神仙的祈禱詞就寫在天青色的青藤紙上,喚作“青詞”“綠章”。這種淡藍色所帶來的沁人心脾的靜謐感,恰恰契合了道教“靜為依歸”“清極遁世”的處世哲學。

如果不是金人的侵擾,宋徽宗與汝瓷或許能延續出更多佳話。然而,北宋末年,宋金之間頻發的戰事,不僅擾了徽宗的清夢,也終止了汝瓷的燒造。這種世間至為名貴的瓷器,前後僅僅燒造二十餘年,留下的存世品極為稀少。到南宋時,已經難得一窺,更別提與宋隔開一個元代的明清兩朝。物以稀為貴,汝瓷一直佔據宋代五大名瓷的首位,明清帝王趨之若鶩,幾乎將散落於民間的汝瓷收藏殆盡,布衣百姓聞所未聞。

汝窯:為何讓明清帝王趨之若鶩?民間有沒有汝窯?

流傳至今,有據可查的汝瓷世間不足百件,且大多散落於世界各大博物館,其中收藏最多的是臺北故宮博物院與北京故宮博物院,多數為清宮舊藏。據推測,在私人藏家手中的汝瓷不會超過五件。最近一次汝瓷的公開拍賣是在2012年,一件葵花洗拍出2億港元的天價,為香港富商劉鑾雄拍得,面對如此價格,一般人只能望而卻步。對於大多數收藏家而言,觸摸汝瓷的唯一機會,便只剩下汝瓷瓷片了。

以瓷片收藏聞名古玩圈的白明人稱“片兒白”,他藏有數千塊汝瓷瓷片,它們大多來源於河南省寶豐縣的清涼寺汝窯遺址。“汝瓷的成品率非常低,從窯址發現的大量汝瓷碎片就可以看出。”白明說,“不像現在可以用電來控制爐溫,以前用柴燒,溫度不好控制,出窯後,那些露胎的,變形的,或者顏色不對的,都得砸掉掩埋,只選取最好的貢奉給朝廷。”

汝窯:為何讓明清帝王趨之若鶩?民間有沒有汝窯?

除了寶豐清涼寺,白明的汝瓷瓷片還有一部分來自杭州和北京南城。宋室南渡,必定帶了一批汝瓷南下,而金兵也一定奪去了一批北上,在近千年的輾轉流散中,脆弱的瓷器又有不少被磕破砸碎,掩埋於厚厚的土層之下。

這些被拋棄的碎片流轉到今天,隨著人們對於汝瓷的認知而逐漸受到重視,民間甚至有了“縱有家財萬貫不如汝瓷一片”的誇張說法。“除非某天在哪兒發現汝瓷窖藏,否則汝瓷整器全世界就那麼多件,出現新整器的可能性微乎其微。”白明說。汝瓷的瓷片收藏成了一種沒有選擇的選擇。

不過,正如白明所說,“一塊瓷片有一塊瓷片的美”,至少瓷片上的天青釉色與博物館裡陳列的汝瓷並無二致。這種採擷自天空的顏色令人心曠神怡,看著它便如同與宋徽宗對話,這種“如見古人”的感覺依然令人心醉。

汝窯:為何讓明清帝王趨之若鶩?民間有沒有汝窯?

在白明的工作室內,我小心翼翼地撫摸一塊汝瓷瓷片,與文獻中記載的汝瓷特徵一一對照。這或許是一隻瓷碗的底部,裹釉的圈足內有三個細小的支釘痕。明代高濂《遵生八箋》卷四十“論官哥窯器”條中說:“汝窯,餘嘗見之……底有芝麻花細小掙釘。”眼前的支釘痕細長而飽滿,果然就像釉面上落了三粒芝麻,十分有趣。

支釘痕的產生與汝瓷的燒造方法有關,不同於定窯白瓷的覆燒,汝瓷採用裹足支燒。宋代葉寘《坦齋筆衡》中說:“本朝以定州白瓷有芒不堪用,遂命汝州造青窯器。”當時定窯白瓷是將瓷器一件件扣起來燒造,為了避免瓷器相粘,在口沿處不上釉而留下“芒口”,瓷器燒完後往往還要用金銀錫等金屬鑲口,很不方便。為了解決這一問題,汝瓷燒造時就用三或五顆支釘將瓷器托起,口沿與圈足均施釉,只是在底部留下幾顆細小的支釘痕。

除了支釘痕,一部分汝瓷的底部還鏨刻有“奉華”“蔡”“甲”“乙”“丙”等銘文。“奉華”是汝瓷進入南宋宮廷後,由宮廷匠師所刻,指的是瓷器為奉華堂所用,奉華堂是南宋高宗德壽宮的配殿。“蔡”應是物主姓氏,有人認為是蔡京家族用器的標誌。而“甲”“乙”“丙”則是清代乾隆時將宮中所藏古董分成甲乙丙等級別後,由清宮匠師刻於器底。汝瓷幽玄靜穆,宛如天成,而這些留於器底的刻款與支釘痕似乎是在暗中戳破——此乃人工造物。

把玩瓷片有一個好處,可以近距離地觀察瓷器的胎色。除了支釘痕,那些原本藏在釉層下的瓷胎由於整器的破裂也與我們“袒裎相見”。汝瓷的胎質並不細密,而是略顯疏鬆,其顏色就像人們焚香時落下的香灰的顏色,被稱為“香灰色胎”。這種頗具禪意的顏色,與天青釉色相互映襯,共同營造出一種靜穆典雅的氛圍。

細看手中的瓷片,釉面上有一些細小的裂紋。明代的曹昭在《格古要論》中說:“有蟹爪紋者真,無紋者尤好。”說的正是汝瓷的開片,所謂“蟹爪紋”大概就是螃蟹在沙面爬過留下的不規則紋路。傳世汝瓷大多開片,唯一不開片的是收藏於臺北故宮博物院的一件汝瓷水仙盆。如果依照曹昭的說法,這件水仙盆應是汝瓷中的極品。

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核技術考古實驗室是從1999年開始對古陶瓷金星秀全面系統的研究,建立了一個產地和年代明確的古陶瓷標本數據庫,主要解決古陶瓷研究方面的疑難問題,實驗室進一步表示,數據庫在2008年已經成型,又經過近十年的補充,除了柴窯和北宋官窯,典型窯口的標本收集工作已經完成,今後將逐步健全和完善。中科院高能所核技術考古實驗室建立古陶瓷標本數據庫的基本原則是:所有的標本必須是可以準確溯源的,收集的瓷片數量必須滿足測量數據統計分析要求,這樣數據才具有實際應用價值。2018年4月4號皇朝遺珍古陶瓷實驗室在北京與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簽署了“古陶瓷成分檢測評估合作協議”,雙方同時宣佈,今後皇朝遺珍古陶瓷實驗室的陶瓷成分檢測報告將與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核技術考古實驗室聯合出具。

日前,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核技術考古實驗室已通過窯口匹配在民間尋得完整清涼寺汝窯碗一個,從此打破民間無汝窯之說辭,包括元代青花在內的多種風格類型的古瓷器均已成功尋得。中科院高能所考古實驗室真正走進民間收藏,通過科技還古董收藏一片綠水青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