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心!26歲就步入中年危機了,我該怎麼辦?


扎心!26歲就步入中年危機了,我該怎麼辦?

1965年,一位名不見經傳的加拿大心理學家埃利奧特·賈克斯在一份同樣不起眼的刊物《國際精神分析雜誌》上發表了一篇論文,引發了巨大的轟動。

賈克斯寫道:“在個人發展的過程中,存在一些關鍵的階段,這些階段呈現出轉折點和快速過渡時期的特徵。其中最不為人知而又最關鍵的一個階段發生在35歲左右,我把它稱為‘中年危機’。

從此之後,“中年危機”一詞跳上了雜誌封面、溜進了電視對話、催生了多部好萊塢電影,在至少20年裡都是各種場合中人們熱衷於討論的話題。

而就在今年年初,聯合國官方把中年危機的年齡調整到了26歲!“青年”被調整為15至24週歲。也就是說,1992年出生的人已步入中年!

網友紛紛表示懵逼:

"沒有一點點防備就這樣步入了中年,但我不管,反正我還是個寶寶。"

"為什麼把我的青年時代縮短了!"

"這麼快就步入了中年!!我不甘心!!"

"從此五四青年節再不是我的節日了..."

那麼,中年危機究竟意味著什麼?我們是不是就對此無能為力,任由自己低潮下去呢?

意識到中間點的存在,正視它!

猶太人的智慧基因庫《塔木德》規定,一盒傳統的光明節蠟燭有44根。每年的光明節持續8個晚上,慶祝此節日的猶太人每晚都要點燃燈臺上的蠟燭。

第1天晚上點亮1根,第2晚點2根......依此類推。

因為要用1支蠟燭來點燃其他蠟燭,所以實際上,第1天晚上他們用了2根蠟燭,第2晚是3根,到第8晚被燃亮的應該是9根蠟燭,所有蠟燭加起來,一共44根。

當光明節結束時,盒子也應該空了。然而,在世界各地的猶太家庭中,光明節結束時,盒子裡通常還會有沒用過的蠟燭。

社會學家麥弗瑞瑪·圖瑞-蒂勒裡和艾萊特·菲什巴赫跟蹤研究了200多位猶太人慶祝光明節的行為,並記錄了這些猶太人是否會以及何時會點燃蠟燭。收集了8個晚上的數據後,兩人有了以下發現:

第1個晚上,76%的人點燃了蠟燭;第2個晚上,點燃蠟燭的人數比例下降到了55%;接下來的幾個晚上,點蠟燭的人不到一半。到了第8個晚上,數字重新回到50%以上。

研究者推測,這背後發揮作用的是一種信號機制:

人都希望獲得別人的肯定和讚許,對於一些人來說,在別人面前點燃光明節蠟燭,是一種宗教美德的信號。虔誠的信徒相信,最重要、對他們的形象最有幫助的信號,是在節日開始和結束時點燃蠟燭,而中間不重要。

因此,在中間階段,我們放鬆了自己的標準,或許是因為別人放鬆了對我們的要求。在中間點上,出於某些不太確鑿但重要的原因,我們開始走捷徑、偷工減料。

這種決定中間狀態的東西,看起來更像是一種超自然的力量,而不是個人選擇。我們沒辦法消滅這些自然力量,卻可以減輕它的危害,只要我們提前意識到它的存在。即使不能阻擋生命和自然的規律發生作用,我們至少可以為結果做好準備。

扎心!26歲就步入中年危機了,我該怎麼辦?

中年危機的恐慌就是對金錢的恐慌

據《2017國民財富焦慮報告》統計:社會上有超過80%的人,處於財富焦慮的狀態中。也就是說,10個人當中,有8個人天天在為錢而發愁。

對中年危機的恐慌,其實就是對金錢的恐慌。

生存的基礎是建立在金錢之上,衣食住行,孩子的教育,老人的健康,以及腦海裡的詩和遠方,這一切的一切都需要有足夠的金錢才能支撐起來。

到了這個年紀,才真正懂得,錢是多麼重要的存在。

就像王爾德所說:年輕的時候,曾以為金錢是世上最重要的東西,現在我老了,才知道的確如此。

人到中年,從原來的孑然一身,一個人吃飽全家不愁,到上有老下有小,壓力陡增。

身上揹負的,不僅是自己,還有孩子、父母、家庭、房子、車子和未來。擔子重了,擔責的能力卻無法匹配,甚至開始走下坡路。

有人說,焦慮來源於慾望大於能力,當你對自己的能力沒信心時,慾望就變成了紮在心裡的一根刺,時不時地讓你見見血。

扎心!26歲就步入中年危機了,我該怎麼辦?

時常提醒自己,而不是放棄

如果你年齡上不可逆轉地步入了中年危機,我們可以將 “中年”視為心理鬧鐘。

只有設置了鬧鐘,它才會響起,我們才會聽到它令人討厭的“嗶嗶”聲;只要我們不按掉它,它就會一直狂叫;只有當我們調整心態及時按掉他,鬧鐘才會真正發揮叫醒人的功效。

那麼,心態上該怎麼做呢?

認識自己,接納自己


馬丁·塞利格曼有一本書叫《認識自己,接納自己》,他在書中指出:“我們每天都要面對許多失意與挫敗,比如,工作沒了、股票跌了、愛人跑了、親人死了。我們因此變得悲傷絕望,整天什麼也不願幹,閉門不出。我們失去了對美食、娛樂,甚至性愛的興趣。我們在床上輾轉難眠,即使好不容易睡著了,也是噩夢連連,早早驚醒了,瞪眼到天亮。”

“但是,個人和集體的奮鬥之路永遠都是從絕望中找希望”,他說。

人到中年,更應該專注於自身,而不是外界的影響。

給自己做減法,坦然面對人生和自己的選擇。

懂得接納自己,才能找到內心真正的需求。

扎心!26歲就步入中年危機了,我該怎麼辦?

暫時的落後並不可怕

有人說,所謂中年危機,就是“世界抓住你的肩膀告訴你,它幫不了你,你得靠自己”的時候。“中年危機”真這麼可怕?

不!它只是人生路上的一箇中間點而已,我們可以把它視為生命要走向終點,也可以視為另一個階段的重新開始。

在《時機管理》的一書中,作者丹尼爾·平克丹告訴我們給:問題的關鍵不在於你缺乏意志力,而是你沒有掌握科學的方法正確抓住時機。

賓夕法尼亞大學的喬納·伯傑和芝加哥大學的德文·波普分析了長達15年間進行的18000多場NBA比賽,特別是上半場比賽的比分。

研究發現,在上半場只落後一分的球隊更有可能獲勝,最終贏得比賽的概率超過58%。在半場結束時落後一分,相當於領先兩分的效果。

他們寫道:“中場時,微小的落後顯著增加了球隊獲勝的機會。”


大量比賽數據可以揭示各種相關性,雖然它們不會給我們任何明確的解釋,但是毋庸置疑的是,中間點很可能是一個爆發點,一個讓你一招致勝的好時機!因為,觸手可及的落後能讓人振作。

扎心!26歲就步入中年危機了,我該怎麼辦?

合理管理你的慾望

蕭伯納有句話特別經典:“人生的苦悶有二:一是慾望沒有被滿足,二是慾望得到了滿足。”說到底,人們總是不滿足自己的慾望的,好了想要更好。

合理管理你的慾望,是指你要有慾望,但別忘初心。

完全沒有慾望的人生,那會是一種什麼樣的狀態呢?沒愛好、沒興趣,一切都無所謂;總是沒精神,對什麼事提不起勁;沒激情、沒活力、沒能量,多麼可怕!

合理的慾望可以給我們注入活力和動力。

這個時代的難能可貴之處是機會對大家而言確實越來越公平了,有慾望、有行動,會讓你更加接近想要的人生狀態,但怕的是慾望被滿足後的另一種迷失。

帶著你的初心去努力、去嘗試,才是擺脫中年危機的最好方法。

扎心!26歲就步入中年危機了,我該怎麼辦?

正如梁秋實所說:“四十開始生活,不算晚,問題在“生活”二字如何詮釋。如果年屆不惑,再學習溜冰、踢毽子、放風箏,“偷閒學少年”,那自然有如秋行春令,有點勉強。半老徐娘,留著“劉海”,躲在茅房裡穿高跟鞋當作踩高蹺般地練習走路,那也是慘事。

中年的妙趣,在於相當地認識人生,認識自己,從而做自己所能做的事,享受自己所能享受的生活。”

願你不被中年危機打敗,活成撕掉年齡標籤最佳的樣子。



風險提示:投資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本文由頭條號鵲說財金編輯整理,不構成任何操作建議,對內容的準確與完整不做承諾與保障。請讀者僅作參考,據此操作,風險自擔。如涉及其他問題,請立即告知,將第一時間核實處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