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林探幽|看灯、看戏、看人,宋时杭州人这样过元宵

武林探幽|看灯、看戏、看人,宋时杭州人这样过元宵

武林探幽|看灯、看戏、看人,宋时杭州人这样过元宵

武林探幽|看灯、看戏、看人,宋时杭州人这样过元宵

正月十五元宵节,古时候叫上元节、元夕。人们说,那是“上元天官”赐福的日子。

在宋朝,元夕、元旦、冬至,是一年中最为重视的三大节日。从东汉开始,人们才把照明的“烛”,演变成外出的“灯”。而到了唐代,才有了“灯节”。

宋代皇帝最会玩,开灯节、放焰火,从正月十五开始,一直热闹到十六的晚上,持续两天。

在南宋都城杭州,因吴越国主钱氏“纳土归送”的缘故,朝廷特许假期增至五天,自从正月十四开始,到十八日收灯为止。

武林探幽|看灯、看戏、看人,宋时杭州人这样过元宵

元夕夜,是灯的海洋。

赏灯主要集中在三处:

一是南宋大内,就是今天的凤凰山脚南宋皇宫遗址。这里的宫灯,由修内司操办,从复古殿、膺福殿、清燕殿、明华殿,一一张挂,供皇室观赏。

二是宣德门、梅堂等处,随皇帝旨意,立起“鳌山”(用彩灯叠成的小山,形如巨鳌),精巧至极,供百姓赏玩。

武林探幽|看灯、看戏、看人,宋时杭州人这样过元宵

(上图|常州灯会,搭起数米高的小狗花灯,也许是“鳌山”的一种传承。摄于常州迪诺水镇。)

三是西湖诸寺中,遍布灯火、设上元醮,其中上天竺、中天竺、下天竺三佛寺的灯火最盛,多为达官贵妇供奉,吸引众人前来观赏。

有些达官贵人还在自家门前设灯棚,如清河坊蒋检阅家,点月色大灯笼,光辉满屋,奇茶异汤供路人无限畅饮,过者无不驻足。牛羊司前内侍蒋苑使家,装点亭台、精巧华灯,珠帘之下,歌舞笙乐,游人不忍离去。

武林探幽|看灯、看戏、看人,宋时杭州人这样过元宵

南宋时的花灯,那可是非常考究的。以题材分,有花鸟鱼虫、戏曲人物。材料有绢、纱、云母、水晶;在皇宫内苑和达官显贵的府邸,则挂上了用“鱼鲩”、明角、犀琥、羊皮等名贵材料制成的彩灯。

(鱼鲩:鲩是一种草鱼。慢旅君猜测可能是鱼皮或者鱼鳔,《天皇至道太清玉册》有记:“凡殿两楹之问,必用鱼鲩为灯”。

明角:白色的牛角。《东西洋考》:“牛白者,角亦白;是称明角。雄角大而直。雌者多磊块。故价为逊。”

犀琥:犀牛角和琥珀的统称,磨成薄片都可以透光。)

数量最多的为罗帛灯,也就是绢帛做成的花灯,有白花、细眼各种花色,号称“万眼罗”。

也有用五色蜡纸做成走马灯的,马骑人物旋转如飞。

武林探幽|看灯、看戏、看人,宋时杭州人这样过元宵

(上图|走马灯,里面的图案会转动,不知道在古时候没有电力如何驱动?摄于杭州灯芯巷)

还有一种叫做“无骨灯”,连灯骨都是琉璃做成:用绢装满粟米为胎,在融化的玻璃浆里一滚,冷却后撤走粟米,便成了浑然一体的玻璃球,可见古代巧匠智慧。红楼梦中,黛玉赠的“琉璃绣球灯”,宝玉视为珍宝,说的可能就是这一种。

还有所谓“鳌山”,相当于现在的大型花灯。有的画着神仙故事、五色彩结、文殊普贤、狮子白象;有的在顶处用木桶盛水,催动绞盘,状如瀑布。

武林探幽|看灯、看戏、看人,宋时杭州人这样过元宵

武林探幽|看灯、看戏、看人,宋时杭州人这样过元宵

(上图|以历史人物为主题的彩灯,摄于常州灯会)

还有稻草扎成舞龙,在龙上扎香火蜡烛上万,如同火龙飞天一般。这种草舞火龙的民间艺术,如今在桐庐百江镇、开化长虹乡台回山依然保存完好。

台回山草龙见我之前的文章:最美古村落|开化篇(2)七彩长虹、台回山、高田坑

正月十四,暮色刚落,杭州人便倾城出动。赏花灯、猜灯谜、看表演。

武林探幽|看灯、看戏、看人,宋时杭州人这样过元宵

(上图|杭州灯芯巷社区的“钱塘灯会”,从二月的最后一天持续到3月3日,有猜灯谜和舞龙舞狮活动。由于修建地铁,今年吴山广场的灯会取消,只有等来年了。听说南京夫子庙还有灯会,身在南京的慢友们不妨发图给大家欣赏欣赏^_^)

舞队表演先行。京城的舞队,有名者不下数十家,就跟今天人互相“尬舞”差不多,围观者打赏银钱如雨纷落,就连官府也时有钱酒油烛打赏。

又有二十四家傀儡、杵歌、竹马之类,衣着鲜丽,家乐小童,笙歌琴瑟。

武林探幽|看灯、看戏、看人,宋时杭州人这样过元宵

(上图|舞狮)

武林探幽|看灯、看戏、看人,宋时杭州人这样过元宵

(上图|舞龙)

武林探幽|看灯、看戏、看人,宋时杭州人这样过元宵

(上图|划旱船、踩高跷)

临安城内,万头攒动。家家灯火、处处管弦。商家茶肆,罗列灯球出售,人称“灯市”,三桥街一带最为热闹。

(三桥街,宋时杭州酒楼、旅馆林立之地,元夕灯市与舞队集中的场所。在今羊坝头附近,三桥址河下巷,东起定安路中段,与福寿桥弄相对,西边已塞;巷长四十五米,巷宽约两米,仅有十多户人家。)

到了二鼓(夜里9点到11点)之时,皇帝亲自乘坐小辇,到宣德门观赏鳌山与民同乐。台上伶官奏乐山呼万岁,台下百艺群工竞呈奇技。公子王孙、贵族子弟,也带着佳人美女,遍地游赏。

武林探幽|看灯、看戏、看人,宋时杭州人这样过元宵

(上图|当代版的宝马雕车,马是真马,车是灯车。摄于常州)

看罢灯、戏,还可看人。

从前礼教甚严,男男女女白天不可随便见面。何况宋时晚上有“宵禁”,三更断夜,千家万户闭门不出,直到五更解禁。公私要事必须有官方文牒才可放行。有“犯夜”着私自上街行走,被抓到要杖二十,放走盗贼或不觉察者笞五十,非常严厉。

但在元宵期间,宵禁取消,女子们终于可以走出深闺,甚至可以夜不归宿。无论是良家闺秀还是歌伎舞姬,几乎全城的女子都走在街上,展示自己最美的风姿,名正言顺地享受一点小自由。

“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单身男女在人群中寻找着潜在的意中人,而有情人则借机约会,花前月下、海誓山盟,犹如今人过“情人节”。

许多私定终身的故事,如《春灯谜》的宇文彦和影娘;《两京新记》南陈乐昌公主与徐德言“破镜重圆”;宋徽宗和李师师的邂逅——都发生在元宵之夜。

元夕花灯,大概也是一剂催情药吧。

这场全民不眠夜,一直持续到金鸡报晓,方意犹未尽地四散而去。此时仍有醉醺醺的人,被仆人搀扶着,游荡在归家的途中。有好事者,见坠地的珠翠簪环、踩落的鞋袜衣衫,满地狼藉,仿佛证明昨夜的狂欢不是梦境。

武林探幽|看灯、看戏、看人,宋时杭州人这样过元宵

(上图|常州特产梳篦,也成了花灯题材,摄于常州)

而每到这一天,我总是想起辛弃疾。他说: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

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他笔下的元夕,满城喧哗。灯火通明,如银花千树,如流星落雨。整个临安城,宝马雕车、排箫歌喉、杂技表演、罗绮如云,可谓盛极繁华。但他却于灯火阑珊之处,最寂寞孤冷的地方,千百度寻觅。繁华千千万,不及蓦然回首之时,那遗世独立的倩影。

武林探幽|看灯、看戏、看人,宋时杭州人这样过元宵

辛弃疾出生后,北方已经沦陷。宋世偏安一隅,临安临安,说起来是临时安顿的意思,却歌舞升平照旧,“直把杭州做汴州”,仿佛没有光复中原的打算。世人沉湎于眼前短暂的狂欢,哪里去想将来永恒的毁灭?

这一首诗,写的是他心中的孤独和悲哀。也许他也知道,每一个追逐理想的人,走过的是一条人们不会理解的路。他们都先在“灯火阑珊”之处,受尽高处不胜寒的孤独,才会拥有登峰造极的成就。

我想那遗世独立的倩影,不是别人,正是他自己。

武林探幽|看灯、看戏、看人,宋时杭州人这样过元宵

武林探幽|看灯、看戏、看人,宋时杭州人这样过元宵

武林探幽|看灯、看戏、看人,宋时杭州人这样过元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