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老敬賢:九九重陽孝親情

尊老敬賢:九九重陽孝親情



九九重陽日 久久孝親情

尊老敬賢:九九重陽孝親情


天高雲淡,秋風乍起,黃葉飄零,重陽又至。詩云“一葉落知天下秋”,古人常將生命輪迴與時令往復相比,因春生秋落而嘆生命盛衰,對秋日懷有別樣情愫,遂亦生出獨特的重陽節俗。

關於“重陽節”一詞,一般認為源於中國傳統文化的陰陽觀念。《易經》中有言,“六”為陰,“九”為陽,兩九相重,日月並陽,因之九月九日名重陽,或重九。民間百姓取“九”與“久”諧音,便將重陽節與祈求長壽聯結起來,曹丕《與鍾繇九日送菊書》雲:“歲往月來,忽復九月九日。九為陽數,而日月並應。俗嘉其名,以為宜於長久,故以享宴高會。”重陽節習俗如飲菊花酒、佩茱萸也成為令人長壽的象徵,《西京雜記》中載“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餌,飲菊花酒,雲令人長壽”。

據歷史記載,重陽節已有兩千多年曆史,一開始與驅邪避災觀念有關。南朝梁吳均《續齊諧記》中曾記載一則“桓景避難”傳說,講汝南桓景從學於費長房,某日費長房囑桓景九月九日家中有難須即刻還家,且歸後須帶領全家佩茱萸、登高、飲菊花酒,才可脫難,桓景照做,全家得脫。美麗的傳說就這樣與重陽節合在一起。然而隨著社會發展,節日俗信成分日趨淡化,世俗化漸濃。

唐宋時期,重陽宴飲之風大熾,權貴豪富常舉“重陽曲江宴”“重陽鹿鳴宴”,普通家戶則於重九郊遊野宴。歡飲情濃不免作文賦詩,據傳初唐著名詩人王勃即於重陽宴上留下千古名篇《滕王閣序》。重陽節詩詞亦比比皆是,詩佛王維寫就“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的詩句。明清以後,重陽節逐漸衰微,但民間仍傳承著重陽登高、賞菊簪菊、佩茱萸、飲菊花酒、食重陽糕之俗。


尊老敬賢:九九重陽孝親情

簡單地吟誦簡單的詩歌聲音飄向遠方簡單地給願意的人聽


20世紀80年代,國家因應社會發展,重視老年人的權益保障,加強老年人文化生活建設,將重陽節強調的祈壽延年觀與儒家的孝親敬老觀相結合,將重陽節確定為“老人節”,2012年“老年節”又被寫入《老年人權益保障法》,獲得了國家層面的認可。

敬老孝親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中國傳統社會中的“孝敬”不僅在於家庭內部,還包含“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社會倫理,成為穩定社會秩序和維繫文化延續的重要文化支撐。新時代的重陽“老人節”應該繼承併發揚這一核心理念,繼續弘揚孝親敬老的傳統美德,更要結合老年人的實際需求來做文章。

我們看到,如今每逢重陽節,政府、企事業單位和社區等都在舉行各種敬老愛老活動。城市社區不再是簡單的送慰問,而是結合老年人日常生活所需送去實際的知識和技能,有的進社區舉辦防詐騙講座、法律知識講座和義診,有的開展科技助老主題活動,向老年人講授電腦、手機等電子信息產品使用科普知識。在山西陽城皇城村,每年重陽前後,村民們都會祭祖敬老、登高懷遠,如今又增添了孝老模範評選、同享孝老敬親宴和重陽文化習俗展等。在浙江洪溪村,為全村60歲以上的老年人準備集體聚餐,為老年人奉上精彩的文藝節目,以示敬老之意。這些切實可感的舉動帶給老年人的是實實在在的幸福感。

當然,尊老敬老絕不止於重陽節,而是要體現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每天給父母的一句問候,公共交通上給老年人的一個讓座,等等,都是我們用實際行動給老年人的物質滿足和精神補養。


尊老敬賢:九九重陽孝親情



分享到:


相關文章: